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水分亏缺下棉花光合机构的稳定性及其光破坏防御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3 01:13
【摘要】: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其中强光、干旱、盐碱和高温是影响作物产量最重要的胁迫因素,而干旱造成的损失最大,其损失量超过其他逆境造成损失的总和。鉴于全球气候的快速变化,干旱缺水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提高植物的干旱适应能力对植物在缺水环境中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光合电子传递链为核心,光合机构过剩激发能清除为主线,同时结合上游调节光能捕获的叶片运动,下游调控活性氧水平的抗氧化系统,研究了土壤水分亏缺对棉花叶片光系统Ⅱ活性、光合电子流分配以及碳同化的影响,阐明了水分亏缺下棉花叶片光能吸收与分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水分亏缺下棉花叶片光合机构的稳定性及其光破坏防御机制,探讨了不同光破坏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和发展棉花抗旱的生物学理论,同时为棉花生物节水栽培和抗旱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水分亏缺对花铃期棉花叶片电子流分配及其相应生理代谢的影响。随着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加重,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通过光系统Ⅱ(PSⅡ)总的电子流逐渐降低,而分配于光合碳还原的电子流显著降低。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与碳同化量子效率比率的上升伴随着交替电子流的上升,表明过剩电子传递给分子氧进行Mehler反应或者用于硝酸盐还原。此外,轻度水分亏缺增加了光呼吸碳氧化的电子流。水分亏缺显著增加了棉花叶片超氧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与氮代谢相关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随之升高。因此,Mehler反应光呼吸和硝酸盐还原有助于过剩光能的耗散,是棉花叶片光合机构适应水分亏缺的重要光破坏防御机制。2.研究了水分亏缺下棉花叶片光合机构耗散过剩激发能的日变化过程。日进程中,各水分处理棉花叶片均呈现明显的横向日性运动,但水分亏缺显著提高了棉花叶片温度。与对照相比,中度水分亏缺明显降低了棉花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无明显变化,表明中度水分亏缺诱导了光合机构活性的下调,但未导致PSⅡ慢性光抑制的发生。依赖△p H和叶黄素循环调节的热耗散在中午14:00~16:00呈现最大值,且中度水分亏缺显著高于对照。水分亏缺条件下,分配于光合碳还原电子流的降低伴随着分配于交替电子传递和光呼吸碳氧化电子流的增加,表明轻度水分亏缺棉花叶片利用电子传递而中度水分亏缺棉花叶片通过电子传递和非光化学能量耗散途径耗散过剩光能。因此,水分亏缺棉花叶片主动的横向日性运动可以优化光合机构对入射光的利用,且棉花叶片较强的交替电子库确保了光合机构对水分亏缺的不敏感性。3.比较了海岛棉和陆地棉适应不同水分亏缺的光破坏防御机制。水分亏缺显著降低了海岛棉和陆地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但未降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也未导致PSⅡ慢性光抑制的发生。水分亏缺增加了陆地棉叶片的ETR/4-AG,ETR/4-AG的增加暗示光呼吸和交替电子传递的增加,且水分亏缺下陆地棉叶片活性氧代谢增强。轻度水分亏缺显著增加了海岛棉叶片的ETR/4-AG,中度水分亏缺下海岛棉叶片的热耗散能力增强。据此推测,水分亏缺下,陆地棉叶片优先通过光化学途径来耗散过剩光能,比如光呼吸和Mehler反应。轻度水分亏缺下,海岛棉叶片主要通过光呼吸耗散过剩电子,而中度水分亏缺下,过剩光能主要通过热耗散途径进行消耗。4.研究了水分亏缺下棉花叶片环式电子传递在光破坏防御机制中的作用。与对照相比,中度水分亏缺棉花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明显下降、PSⅡ热耗散的量子效率明显增加,PSⅡ过剩光能有轻微增加,PSⅠ光化学量子效率在高光下轻微下降,氧化态P700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轻度水分亏缺棉花叶片PSⅡ能量分配和P700氧化还原态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中度水分亏缺下,通过棉花叶片PSⅠ和PSⅡ的电子流比率ETR(Ⅱ)/ETR(Ⅱ)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环式电子传递被激发。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加重,ATP合成酶活性不断降低,玉米黄质的合成速率逐渐下降,但水分亏缺诱导了跨膜质子梯度的形成。研究表明,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棉花叶片环式电子传递被激发使得大部分P700处于氧化状态,防止了P700的过度还原,有效保护了PSⅠ免受光损伤。此外,环式电子传递的激发驱动了PSⅡ侧依赖跨类囊体膜质子梯度的热耗散过程。因此,中度水分亏缺下环式电子传递被激发对棉花叶片PSⅡ和PSⅠ起重要的光破坏防御作用。5.研究了水分亏缺及复水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及其恢复能力的影响。水分亏缺导致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可逆降低。水分亏缺以及复水前后棉花叶片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活性较稳定。水分亏缺导致活性氧代谢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但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剂含量随之增加。复水后,活性氧产生速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膜脂过氧化程度逐渐恢复到对照水平。因此,水分亏缺条件下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能力的上调,确保了棉花叶片光合系统的稳定性,光合系统的稳定性为光合作用的迅速恢复提供了保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锋,慕小倩,王彪;植物水分亏缺响应中的物质[J];陕西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2 张瑞美;彭世彰;徐俊增;吴宏霞;;作物水分亏缺诊断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2期

3 张宪政,,苏正淑;作物水分亏缺伤害生理研究概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4 王云奇;陶洪斌;赵丽晓;赵鑫;晋鹏宇;王存凯;王璞;;玉米对水分亏缺的响应[J];玉米科学;2014年02期

5 彭世彰;蔡敏;孔伟丽;徐俊增;金小平;宋靖;;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6 Neil C.Turner;张晓勤;叶秦;;农作物水分亏缺研究现状及其测定技术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1990年05期

7 王石立,娄秀荣,沙奕卓;华北地区小麦水分亏缺状况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S1期

8 孙冠英;;水分亏缺应用的现阶段[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年18期

9 杨振伟,刘素云;气象因子与梨叶片水分亏缺的相关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4年01期

10 张寄阳,孟兆江,段爱旺,刘祖贵,陈金平,刘占东;茎直径变化诊断棉花水分亏缺程度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童德中;高秀萍;杨家洪;张勇强;童兆平;;梨树在自然水分亏缺下的生理反应[A];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C];1999年

2 郭正琴;王一鸣;杨绍辉;冯磊;杨卫中;;作物水分亏缺信息的研究综述[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3 康西言;李春强;高建华;王鑫;;河北省冬小麦水分亏缺量的变化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王熊军;李伏生;曾黎明;陆文娟;银秋玲;;水分亏缺和施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5 侯晓林;吕金印;山仑;;水分亏缺对小麦光合固碳及根系耗碳的影响[A];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李木英;王竹青;曾蕾;石庆华;潘晓华;谭雪明;;后期水分亏缺和增N对杂交稻衰老过程中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霍晓静;杨世凤;钱东平;唐娟;;作物水胁迫声发射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王军;黄冠华;郑建华;贾冬冬;;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甜瓜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少俊 武俊杰;浅说作物限额灌溉[N];陕西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文赛;玉米叶片气孔发育对干旱的响应以及重复干旱对玉米光合作用和抗旱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易小平;水分亏缺下棉花光合机构的稳定性及其光破坏防御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年

3 李国臣;植物水运移机理分析与温室作物水分亏缺诊断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张卫星;超级稻品种穗生长发育和灌浆结实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及其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杨卫兵;小麦多胺和乙烯合成对水分亏缺的响应及其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6 杨玲;水分亏缺条件下旱稻根系发生发育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7 赵丽英;小麦对水分亏缺的阶段性反应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胡笑涛;温室番茄局部控制灌溉节水调控机制与水分亏缺诊断[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英;水分亏缺对棉花冠层结构及各绿色器官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敬志豪;水分亏缺对不同抗旱性小麦穗部光呼吸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允;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盆栽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4 米慧聪;水分亏缺对小麦穗部光合特性及灌浆中后期~(14)C-同化物分配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丁寒;水分亏缺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及气孔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徐爱华;水分亏缺对产量和水分吸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7 牛云慧;日光温室番茄对水分亏缺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马旭凤;水分亏缺对玉米生理指标、形态特性及解剖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石喜;玉米水分亏缺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补偿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熊军;水分亏缺和施肥对玉米、大豆生长和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1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421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c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