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科尔沁沙地南缘仁用杏作物间作对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03 20:01
【摘要】:本研究依托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多年农林复合系统定位试验研究基础,开展了仁用杏与花生、谷子、甘薯间作系统的产量、土地生产力、作物响应、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力、水分空间分布、模型构建及验证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科尔沁沙地南缘农林复合系统不同间作模式的增产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得到如下结论:(1)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土地生产力,其中仁用杏与谷子间作土地当量比(LER)最大,提高的机理主要是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产量与单作差异显著,间作仁用杏与单作仁用杏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仁用杏与花生、谷子、甘薯间作中仁用杏是优势作物,产量并未受到影响,而3种作物是劣势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影响明显。其中谷子产量减少最少,花生次之,甘薯减产最多,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边行产量受到影响。但3种间作系统却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00,其中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3年间变幅范围为1.35-1.52,平均值为1.43,在3种间作模式中优势明显。通过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机理研究发现,3种间作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比单作提高41.27%~53.39%,说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光能利用效率最大,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提高106.18%、33.94%,由此表明,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为提高谷子产量和土地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采用国际上最通用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方程对作物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模拟,从3种间作系统看,仁用杏谷子间作在4个参数(W_(max)、t_m、t_e、C_m)中均表现出了优势,这也是仁用杏谷子间作表现出较高土地当量比的原因之一。仁用杏谷子间作的叶面积指数、SPAD值均受间作影响较小,也为该系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提高土地当量比提供了基础。(2)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水分生产能力,其中仁用杏与谷子的水分当量比(WER)最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间作系统仁用杏与作物水分空间分布错位导致水分利用互补性增强。仁用杏作物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LER)显著提高,3种间作系统水分当量比均大于1,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分别达到了1.34、1.45和1.32,其中仁用杏谷子间作的水分当量比最高,与土地当量比表现一致。仁用杏谷子间作的实际蒸散量最低,为493mm,单作甘薯的实际蒸散量最高,为528mm,这可能与谷子自身耐旱性强、甘薯自身耗水量较大有关。利用Surfer软件对仁用杏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插值分析结果表明,作物前期水分能够满足种子萌发,,仁用杏与作物间作尚未产生水分竞争,间作花生0-20cm土壤含水量较低,可能与花生种子萌发需要较多含水量有关;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由于作物叶片封垄,地表蒸发较小,这个阶段仁用杏与作物间作水分虽然有一定竞争,但由于降雨量较大,竞争并不明显;作物生殖生长时期由于累积降雨量较少,加上作物这个阶段自身蓄水量较大,导致水分竞争明显。综上所述,3种间作模式中仁用杏谷子间作和仁用杏花生间作模式的水分互作表现为促进,而仁用杏甘薯间作模式的水分互作为竞争,且不同模式间促进和竞争的具体空间位置不同。(3)FST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农林复合系统的光截获率、蒸腾作用、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胁迫系数等指标,为实现区域农林复合系统模型模拟提供了理论参考。基于FST模型模拟的仁用杏与谷子间作光水结果较好,仁用杏与谷子间作系统的累计光截获量显著高于作物单作和仁用杏单作,这说明间作系统在光截获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也是间作系统较高生产力的一个主要原因。蒸腾作用随着作物叶片以及根系的生长而增加,在作物生长初期蒸腾作用比较低,随着叶片及根系的生长,蒸腾量增加。且作物的蒸腾量与土壤水分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作物生长初期由于较低的叶面积指数以及较小的根系,需水量比较小,水分供给充足,作物受到的水分胁迫轻,甚至没有受到水分胁迫作用,水分胁迫系数保持在1左右,实际蒸腾与潜在蒸腾之间的差距很小。随着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增加,降水不能完全满足对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很快降低,作物根系受到的水分胁迫逐渐加重,吸水速率受到影响,蒸腾也会降低。在实际蒸腾量的模拟中,可以明显看到降雨情况,降水后的作物受到的水分胁迫作用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蒸腾量都迅速增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662.2;S3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仓;仁用杏秋冬季栽植建园越冬埋土防寒技术[J];山西果树;2000年03期

2 杨立群;提高仁用杏完全花比例的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00年06期

3 姚玉明;怎样提高仁用杏坐果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2期

4 刘俊,王杏梅;细心管好新栽仁用杏[J];山西农业;2000年07期

5 刘玉仓;秋冬季建园的仁用杏如何越冬[J];陕西林业;2000年06期

6 程林仙,王万瑞,仁宗启,朱琳,王建萍,郭兆夏;陕北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王德生;适于加工的仁用杏品种[J];吉林农业;2001年07期

8 王秋萍;仁用杏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6期

9 王德生;仁用杏——国仁[J];现代农业;2001年10期

10 王玉柱;什么时候采收仁用杏产量高品质好[J];中国农村科技;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杰;朱贵;陶兴海;;丰宁仁用杏生产情况调查[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宁;张加延;何跃;刘威生;;仁用杏新品系选育报告[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张加延;;再论我国仁用杏的生产现状与前景[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杨途熙;魏安智;张睿;杨恒;撒文清;;陕北仁用杏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A];北方省区《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来锁;姚延涛;;仁用杏生物量及营养循环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6 王书先;张玉龙;;仁用杏树整形修剪技术[A];第三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玉仓;杨满宏;;仁用杏引种试验研究初报(摘要)[A];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童德中;翟庆云;王保明;童兆平;丁改秀;;21世纪山西省仁用杏发展展望及对策[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李楠;赵岷阳;;旱地径流仁用杏建园技术[A];首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宝明;丁改秀;张敬忠;;仁用杏出仁率相关指标的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玉明;三门峡仁用杏发展步入产业化[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2 刘玉明;三门峡仁用杏产业发展目标确定[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丁立威;开发仁用杏 脱贫致富快[N];中国医药报;2008年

4 丁立威;大力开发仁用杏[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高冬梅;拉动10万亩仁用杏基地大发展[N];大同日报;2009年

6 丁乡;开发仁用杏 市场潜力大[N];农民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浑源仁用杏基地及综合加工项目投产[N];山西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晓娟 通讯员 王鹏 刘富强;仁用杏甜了村民心[N];大同日报;2011年

9 张力才;发展仁用杏树是山区脱贫的可靠途径[N];山西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张瑛;仁用杏能否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N];山西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梦培;仁用杏自交不亲和的授粉特性和S基因型鉴定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白伟;科尔沁沙地南缘仁用杏作物间作对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魏安智;仁用杏抗寒机理研究与抗寒物质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萍;仁用杏‘围选1号’花期低温适应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猜;仁用杏花期调控的解剖生理学及其分子基础的初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2 曹双成;榆林地区仁用杏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途熙;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秀清;铜锌元素对仁用杏抗逆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5 刘瑞冬;水分胁迫下甜菜碱对仁用杏生理效应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6 窦春蕊;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良种选择及其光合特性与水分生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靳利军;仁用杏花期生物学特性及抗寒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陈松;晋东南石灰岩中山区仁用杏经济林集雨补灌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甄志军;仁用杏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RAP分子标记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向娜;仁用杏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抗寒生理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34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434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