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榉遗传多样性与离体保存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叶榉遗传多样性与离体保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通过叶绿体DNA的psbA-trnH、trnM-trnG序列分析以及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分析,对大叶榉(.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基因流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种子、茎段、叶片等外植体研究大叶榉的离体保存技术,阐述了大叶榉无菌活体(无菌芽和愈伤组织)的获取,芽继代增殖的影响因子,无菌芽和愈伤组织离体保存,单芽生根和组培苗移栽等内容。具体结果如下:1大叶榉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通过对濒危植物大叶榉的12个居群144个个体的叶绿体DNA的psbA-trnH和trnM-trnG序列分析发现:大叶榉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大叶榉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居群间基因交流较小,导致居群间存在较大遗传分化。大叶榉物种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hdT)为0.737,核苷酸多样性(πT)为5.80×10-4。地区水平上,中国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最低。居群水平,湖南桑植最高,其次为浙江桐乡,江苏句容、湖南怀化和湖北武汉最低,均为0。大叶榉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究其原因,一、可能是由于其异交的繁殖方式,二、可能由于其祖先具有较广泛的遗传分布。大叶榉群体55.17%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间,44.83%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对来自不同国家(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叶榉居群进行不分层次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组内居群间(71.42%)。大叶榉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居群间的差异。基于叶绿体DNA序列数据,大叶榉居群的FST=0.551,在叶绿体水平上,Nm为0.408,表明大叶榉各居群间基因交流较小,导致居群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而基因交流小,可能和大叶榉种子散播机制有关。单倍型H3和H8位于网络图的内部,并且和外类群光叶榉(Zelkova serrata)相连,可能是祖先单倍型。整个Network网络图呈现2个分支,其中单倍型H6, H7, H8, H9在一个分支,其他单倍型聚为另一个分支。单倍型H4广泛分布于地理距离较远的6个居群中,可推测该物种的祖先可能具有较广泛的遗传分布。采用双抑制PCR法开发出12对大叶榉SSR引物,用来自江西,安徽,美国的3个居群的55个个体检测SSR引物的多态性和3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12对引物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水平。SSR序列已上传到GeneBank,登录号:KJ749829-KJ749840。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居群拥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次为安徽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的是来自美国的居群。该结果和叶绿体DNA序列分析结果一致。2大叶榉离体保存研究种子外植体的消毒可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茎段外植体消毒受季节影响较大。通过无菌播种,种子可直接萌发获得无菌芽。从茎段可直接诱导产生腋芽单芽或者腋芽丛生芽。种子或者幼嫩的叶片可以通过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然后由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无菌芽。研究不同因素对大叶榉无菌芽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BA对芽的增殖倍数有显著影响,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腋芽丛生芽采用WPM+BA4.0 mg/L+ KT2.0 mg/L+NAA0.5 mg/L培养基可获得较高的增殖率。为避免芽体愈伤化,过于幼嫩的无菌芽在继代培养的前期,应在不添加BA的培养基上培养。附加2.0g/LPVP的培养基能有效抑制组培继代芽的褐化。较低激素水平的培养基适宜对大叶榉无菌芽和愈伤组织进行离体保存,而适当提高激素水平,特别是BA的水平,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再生芽。低温保存可延长无菌芽和愈伤组织的保存时间。材料的来源(不同地方)对离体材料(无菌芽和愈伤组织)的保存效果没有显著影响。种子来源的愈伤组织比叶片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更强。大叶榉单芽生根难度不大,使用WPM+ABT2.0或者WPM+IBA0.5均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根率,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单芽生根效果较好。大叶榉组培苗的移栽基质以红心土为佳。
【关键词】:大叶榉 叶绿体基因 SSR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谱系 离体保存 愈伤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2.9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引言13-33
-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13-19
- 1.1.1 研究意义13-14
- 1.1.2 遗传标记14-19
- 1.2 离体保存技术研究19-24
- 1.2.1 缓慢生长保存20-23
- 1.2.2 超低温保存23-24
- 1.3 大叶榉研究概况24-30
- 1.3.1 物种介绍24
- 1.3.2 研究进展24-29
- 1.3.3 大叶榉树遗传多样性与离体保存研究现状29-30
- 1.4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目的意义30-33
- 1.4.1 存在的问题30
- 1.4.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30-33
- 第二章 大叶榉遗传多样性研究33-63
- 2.1 基于cpDNA序列分析的大叶榉遗传多样性研究33-49
- 2.1.1 实验材料34
- 2.1.2 实验方法34-41
- 2.1.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34-36
- 2.1.2.2 基因组DNA提取36-38
- 2.1.2.3 DNA浓度测定38
- 2.1.2.4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38-40
- 2.1.2.5 居群扩增40
- 2.1.2.6 数据处理40-41
- 2.1.3 结果与分析41-47
- 2.1.3.1 DNA提取效果比较41-42
- 2.1.3.2 psbA-trnH、trnM-trnG序列的扩增及测序结果42-43
- 2.1.3.3 单倍型谱系关系分析43-45
- 2.1.3.4 居群遗传多样性45
- 2.1.3.5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45-47
- 2.1.3.6 基因流47
- 2.1.4 讨论47-49
- 2.1.4.1 大叶榉的遗传多样性47-48
- 2.1.4.2 大叶榉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流48
- 2.1.4.3 对保护工作的启示48-49
- 2.1.4.4 对育种工作的启示49
- 2.2 大叶榉SSR引物开发及基于SSR的大叶榉遗传多样性研究49-61
- 2.2.1 材料与方法52-57
- 2.2.1.1 实验材料52
- 2.2.1.2 引物设计方法52-57
- 2.2.1.3 多态性检测方法57
- 2.2.2 实验结果57-58
- 2.2.2.1 引物开发结果及引物的多态性水平57
- 2.2.2.2 居群遗传多样性57-58
- 2.2.3 讨论58-61
- 2.3 小结61-63
- 第三章 大叶榉离体保存研究63-94
- 3.1 大叶榉愈伤组织与无菌芽的获取63-74
- 3.1.1 大叶榉无菌播种63-67
- 3.1.2 大叶榉茎段外植体消毒与初始芽诱导67-71
- 3.1.3 大叶榉叶片外植体消毒、脱分化与再分化71-74
- 3.2 大叶榉无菌芽继代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74-80
- 3.2.1 材料与方法75-77
- 3.2.1.1 实验材料75-76
- 3.2.1.2 继代增殖的实验方案设计76-77
- 3.2.2 结果与分析77-79
- 3.2.2.1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对继代增殖效果的影响77
- 3.2.2.2 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无菌芽褐化的抑制效果77-78
- 3.2.2.3 材料类型对无菌芽增殖效果的影响78-79
- 3.2.3 结论与讨论79-80
- 3.3 大叶榉无菌芽离体保存的影响因素研究80-83
- 3.3.1 材料与方法80-81
- 3.3.1.1 实验材料80
- 3.3.1.2 无菌芽离体保存的实验方案设计80-81
- 3.3.2 结果与分析81-83
- 3.3.2.1 植物激素对无菌芽离体保存效果的影响81-82
- 3.3.2.2 材料来源对无菌芽离体保存效果的影响82
- 3.3.2.3 低温对无菌芽离体保存效果的影响82-83
- 3.3.3 结论与讨论83
- 3.4 大叶榉愈伤组织保存的影响因素研究83-88
- 3.4.1 材料与方法84-85
- 3.4.1.1 实验材料84
- 3.4.1.2 愈伤组织保存的实验方案设计84-85
- 3.4.2 结果与分析85-87
- 3.4.2.1 几种防止愈伤组织褐化的方法比较85-86
- 3.4.2.2 材料类型对愈伤组织保存效果的影响86
- 3.4.2.3 材料来源对愈伤组织离体保存效果的影响86
- 3.4.2.4 低温对愈伤组织离体保存效果的影响86-87
- 3.4.3 结论与讨论87-88
- 3.5 大叶榉单芽生根与组培苗移栽88-92
- 3.5.1 材料与方法89-90
- 3.5.1.1 实验材料89
- 3.5.1.2 单芽生根实验方法89
- 3.5.1.3 炼苗和移栽实验方法89-90
- 3.5.2 结果与分析90
- 3.5.2.1 基本培养基对单芽生根的影响90
- 3.5.2.2 激素对单芽生根的影响90
- 3.5.2.3 移栽基质对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影响90
- 3.5.2.4 移栽时间对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影响90
- 3.5.3 结论与讨论90-92
- 3.6 小结92-94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94-97
- 4.1 大叶榉遗传多样性94-95
- 4.2 大叶榉离体保存95
- 4.3 未来研究展望95-97
- 本研究主要创新成果97-99
- 参考文献99-115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15-117
- 致谢117-1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芹;李锡香;王海平;;食用百合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1年02期
2 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方元平;刘胜祥;项俊;葛继稳;;湖北省榉树自然种群分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4 朱雁;侯伟;张季;田华林;王玉奇;;榉木种子形态结构及吸水萌发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1年06期
5 孟清照;李仕金;董转年;周军;;SSR引物开发方法概述[J];大众科技;2007年06期
6 叶炜;赖钟雄;陈义挺;林秀莲;;51份龙眼种质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离体保存[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梁称福;;4种野菜种子的发芽特性及无菌播种培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8 魏凤娟;陈秀晨;;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9 罗雪梅;金晓玲;刘雪梅;;榉树叶色变化类型和原因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10 郭延平,李嘉瑞;猕猴桃种质的离体保存研究[J];果树科学;199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睿;榉树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夏涵涵;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f.)野生居群细胞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吕金辉;银芽柳×绵毛柳遗传图谱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冯亮亮;甘肃红砂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马炜炜;东亚针刺菝葜的系统发育学及亲缘地理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董艳玲;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朱艳君;我国不同地域牦牛β-乳球蛋白5’调控区同源性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8 罗瑜萍;云南金钱槭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保护策略评价[D];浙江大学;2006年
9 汪慧;不同类型苜蓿品种(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钟海丰;秦巴山区4个百合野生种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大叶榉遗传多样性与离体保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7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