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耕作处理(翻耕、免耕及免耕秸秆覆盖)及降雨量(470 mm、610mm和750 mm)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周年生产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翻耕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免耕覆盖处理0~10 cm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免耕处理,免耕覆盖10~40 cm土壤容重与免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覆盖处理显著降低了玉米和小麦各生育时期(除小麦越冬期)0~20 cm土壤温度。免耕地温在作物苗期和成熟期等叶面积指数低的时期,因为日光能直射地表,免耕处理地温向大气散失的速率低于翻耕处理,而升温快于翻耕处理。在作物叶面积指数高的时期,翻耕表土层紧实度低,翻耕表土层气温传导速率高于翻耕处理,而使翻耕地温升温快于免耕。各处理中,免耕覆盖处理贮水量高于免耕和翻耕处理,而翻耕和免耕处理土壤贮水量差异与降雨量密切相关,降雨量为470 mm和610 mm时免耕显著高于翻耕处理,降雨量为750 mm时免耕低于翻耕。免耕覆盖处理0~20 cm土层全氮和全磷含量、0~40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免耕和翻耕处理。土壤全钾含量大部分生育时期三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在三种降雨量下,免耕覆盖处理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免耕和翻耕处理。降雨量470 mm和610 mm下免耕处理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翻耕玉米,750 mm雨量下呈现相反的趋势。免耕覆盖处理小麦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平均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显著高于免耕和翻耕处理,而免耕处理上述指标均低于翻耕。470 mm和610 mm降雨量下免耕小麦株高和花后旗叶SPAD值高于翻耕处理;而当降雨量为750 mm时,免耕小麦株高和开花21d到35d旗叶SPAD值低于翻耕处理。(3)各降雨量下免耕覆盖处理玉米、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高于免耕和翻耕处理。降雨量为470 mm和610 mm时免耕处理玉米穗粒数高于翻耕,而当降雨量为750mm时免耕处理玉米穗粒数低于翻耕玉米。三种雨量下免耕小麦有效穗数低于翻耕小麦。当降雨量为470 mm时和当降雨量为610 mm时,免耕处理小麦千粒重高于翻耕小麦;当降雨量为750 mm时免耕处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低于翻耕。(4)免耕覆盖处理小麦-玉米周年蒸发蒸腾量最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70mm雨量下,免耕处理小麦-玉米周年蒸发蒸腾量低于翻耕,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翻耕;610 mm雨量下免耕处理小麦-玉米周年蒸发蒸腾量低于翻耕,而水分利用率与翻耕无显著差异;750 mm雨量下免耕处理小麦-玉米周年蒸发蒸腾量高于翻耕,而水分利用率与翻耕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模拟雨量 土壤性质 生长发育 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S51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3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北方一年两熟种植区保护性耕作进展12
- 1.1.2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耗水规律12-13
- 1.1.3 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13
- 1.2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13-20
- 1.2.1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13-15
- 1.2.2 耕作措施对玉米和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15-17
- 1.2.3 耕作措施对水分利用的影响17-20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0
- 1.4 研究内容20-22
- 1.4.1 模拟降雨量下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20-21
- 1.4.2 模拟降雨量下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生长、光合速率和灌浆的影响1021
- 1.4.3 模拟降雨量下不同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蒸发蒸腾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1-22
- 1.5 技术路线22-23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23-30
- 2.1 田间试验设计23-26
- 2.1.1 试验区概况23-24
- 2.1.2 试验设计24-26
- 2.2 测定项目和方法26-27
- 2.2.1 土壤容重26
- 2.2.2 土壤水分26
- 2.2.3 土壤贮水量26
- 2.2.4 土壤耗水量26
- 2.2.5 棵间蒸发测定26
- 2.2.6 大气温度和表土地温26
- 2.2.7 土壤养分26-27
- 2.2.8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27
- 2.2.9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测定27
- 2.2.10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指标测定27
- 2.3 计算方法27-29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9-30
- 第三章 耕作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30-59
- 3.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30-43
- 3.1.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30-32
- 3.1.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32-38
- 3.1.3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层贮水量的影响38-40
- 3.1.4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地温的影响40-43
- 3.2 模拟降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43-55
- 3.2.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43
- 3.2.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43-46
- 3.2.3 2011~2012和 2011~2012年不同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动态46-48
- 3.2.4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48-50
- 3.2.5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50-52
- 3.2.6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52-55
- 3.3 讨论55-59
- 3.3.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55-57
- 3.3.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57-59
- 第四章 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生长和生理的影响59-85
- 4.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生长的影响59-69
- 4.1.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夏玉米和冬小麦株高生长动态的影响59-61
- 4.1.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分蘖动态的影响61-62
- 4.1.3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叶面积生长动态的影响62-66
- 4.1.4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66-69
- 4.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69-81
- 4.2.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69-74
- 4.2.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74-75
- 4.2.3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灌浆速率影响75-81
- 4.3 讨论81-85
- 4.3.1 耕作处理对玉米株高生长和小麦株高生长的影响81-82
- 4.3.2 耕作处理对玉米光合指标和小麦光合指标的影响82-84
- 4.3.3 耕作处理对玉米灌浆和小麦灌浆的影响84-85
- 第五章 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85-97
- 5.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85-86
- 5.1.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85-86
- 5.2 模拟雨量下耕作处理对棵间蒸发的影响86-89
- 5.2.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全年棵间蒸发日变化的影响86-87
- 5.2.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蒸发量占蒸发蒸腾量比例的影响87-89
- 5.3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89-92
- 5.3.1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89-91
- 5.3.2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复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91-92
- 5.4 讨论92-97
- 5.4.1 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蒸发蒸腾量的影响92-94
- 5.4.2 耕作处理对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94-95
- 5.4.3 模拟降雨量下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95-97
- 第六章 结论97-99
- 6.1 结论97-98
- 6.1.1 耕作处理的保水效果97
- 6.1.2 耕作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97
- 6.1.3 耕作处理对玉米和小麦生长、光合速率和灌浆的影响97-98
- 6.1.4 耕作处理对小麦-玉米蒸发蒸腾、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98
- 6.2 创新点98
- 6.3 研究展望98-99
- 参考文献99-126
- 附表126-130
- 致谢130-131
- 作者简介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德力江·依布拉音;汪金荣;曹光荣;;几种免耕机具的试验推广[J];新疆农机化;2007年04期
2 黄景;康轩;梁和;顾明华;;免耕覆盖对冬马铃薯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3 刘云福,唐有万;蔬菜地膜连续免耕覆盖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1998年12期
4 王桂香;;双峰县丘岗山地聚土免耕成效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6期
5 蒋云鹏;;秸秆覆盖和免耕对玉米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8年08期
6 张正国;;地膜连续免耕覆盖栽培蔬菜好[J];四川农业科技;1989年05期
7 缪雄谊;叶思源;韩宗珠;丁喜桂;袁红明;赵广明;王锦;;免耕的固碳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12期
8 张振平;夏玉米免耕覆盖的田间效应及配套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04期
9 ;陕西开发出一种新型免耕播中机[J];农机市场;2002年06期
10 逯松阁;夏玉米免耕覆盖的田间效应及配套技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巽浩;;讨论:什么是保护性耕作[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3 施Wp林;;覆盖免耕储水灌溉生育期灌溉水利用效率[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4 ;山西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A];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5年
5 孙红闯;;玉米免耕保护性播种机械选型、研制与开发[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友军;黄明;孙敬克;陈明灿;李春霞;姚育卿;;旱地保护性耕作的小麦生物学效应研究[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波;翁荣林;周月明;叶国平;李巧珍;张桂芳;;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及桑树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蚕桑分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机信;河北小麦免耕覆盖播种示范[N];农民日报;2001年
2 祁望华;少免耕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探析[N];晋中日报;2010年
3 陈云芬 朱红业;云南引进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助力山区农业发展[N];农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陈云芬 通讯员 朱红业;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助山区农业发展[N];云南日报;2010年
5 季民;免耕覆盖播种让农民受益[N];农民日报;2001年
6 小林;免耕覆盖的穴播施肥机[N];农民日报;2002年
7 记者 赵天冬;河北大力推广小麦免耕技术[N];农民日报;2001年
8 本版编辑邋 农业部副部长 张宝文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 洪绂曾 原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十届常委 路明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 宗锦耀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张福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 郝明德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 路战远 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崔刚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张克诚 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办公室 张治 博士 李玉霞 博士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赵秉强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教授 李洪文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教授 高焕文 山西省农机局副局长 许继光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方宪法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陈巳;发展保护性耕作 保障粮食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N];农民日报;2008年
9 刘军;玉米免耕覆盖管理方法[N];农民日报;2005年
10 朱党飞;武功今秋无“烟火”[N];咸阳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志栋;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宇;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立晶;一年两熟地区全程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张宝林;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强;免耕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以及土壤氮素和水分变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2 景明;河西灌区免耕覆盖储水灌溉对豌豆(Pisum sativum L.)综合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3 郑土英;免耕和氮肥调节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3年
4 熊巧安;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环境和小麦生长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1年
5 朱倩;不同耕作措施对夏大豆籽粒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6 杨捷;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楚岱蔚;夜间增温和免耕对大豆、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侯志刚;免耕覆盖往复冲孔式播种机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玉米周年水分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9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