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19:29
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地区稻-麦两熟制地区(常熟、扬州市),以甬优系列籼粳稻杂交稻(A)为研究对象,当地超级(超高产)杂交粳稻(B)、常规粳稻(C)与杂交籼稻(D)为对照,采用不同轻简化机械化种植方式(钵苗摆栽、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根据各类型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理论设置高产潜力能够充分发挥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对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生产力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分析,阐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机制,明确超级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增产与调控途径,以期为超级稻超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年份、地点间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产量均呈A>B>C>D趋势,A类品种平均收获产量为12189.63kghm-2,分别较B、C和D增产8.98%、11.86%和20.06%,A类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B、C、D。(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每穗粒数大于有效穗数,说明大穗依然是水稻高产的主要途径。(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期茎蘖数...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选育演进历程
2.2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育成、应用与发展态势
2.2.1 品种综合生产潜力不断提高
2.2.2 基本营养生长型品种(组合)不断推出、应用种植区域持续拓展
2.3 甬优系列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与对照类型主要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2.3.1 甬优系列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展
2.3.2 不同类型非亚种间杂交稻品种若干生理生态特征
3 研究选题的提出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籽粒灌浆动态
1.3.3 产量及穗部性状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1.4.1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1.4.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差异
2.2.1 茎蘖组成特征
2.2.2 穗部性状特征
2.2.3 籽粒灌浆特征
3 讨论
3.1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产力的差异
3.2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茎蘖动态
1.4.2 干物质和叶面积
1.4.3 产量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
2.2 主要生育期物质生产特征
2.2.1 主要生育期叶面积动态
2.2.2 主要生育期干物质动态
2.3 主要生育阶段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1 生育前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2 生育中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3 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4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与转运
2.4.1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比例
2.4.2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量
2.4.3 生育中后期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3 讨论
3.1 水稻品种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3.2 甬优系列超级籼粳杂交稻的主要生育阶段物质积累特征
3.3 甬优系列超级籼粳杂交稻的抽穗后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籼粳杂交稻灌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灌浆指标的测定
1.3.2 群体中期物质积累与后期物质转运指标测定
1.3.3 光合生产指标的测定
1.3.4 根系形态生理指标(根密度和根尖数)的测定
1.3.5 温光资料的获取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2.2 群体灌浆特性
2.2.1 群体灌浆特性
2.2.2 籽粒充实特征
2.3 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1 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与转运特性
2.3.2 灌浆中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2.4 暗周期累积、变化与利用
2.5 温度资源累积、变化与利用
3 讨论
3.1 关于钵苗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群体灌浆特征
3.2 关于钵苗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灌浆充实的生理生态基础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株型指标
1.4.2 冠层叶面积分布
1.4.3 冠层内光照强度分布
1.4.4 叶片光合特性相关指标
1.4.5 干物质量、叶面积和产量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1.5.1 叶面积密度函数的拟合
1.5.2 光照分布函数的拟合
1.5.3 消光系数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性状的方差分析
2.2 不同类型水稻冠层结构特征
2.2.1 叶片大小
2.2.2 受光姿态
2.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叶面积密度分布特征
2.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内光照分布特征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光合生产特征
2.3.1 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及高效叶面积率
2.3.2 颖花/叶、实粒/叶
2.3.3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与经济系数
2.3.4 叶绿素含量、PS 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及净光合速率
2.3.5 MDA含量与膜质过氧化酶活性
3 讨论
3.1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特征
3.2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光合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1.4.2 根系生理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系形态特征
2.1.1 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根冠比
2.1.2 主要生育期根数、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
2.1.3 抽穗期不定根、粗分支根和细分支根数占总根尖数的比例
2.1.4 抽穗期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占总干重的比例
2.2 根系生理特征
2.2.1 主要生育期单茎和群体总吸收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
2.2.2 抽穗后根系氧化力、还原力及其变化
2.2.3 抽穗后群体根系伤流强度及其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群体生长特征
3.2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分支结构特征
3.3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
3.4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生育中后期的生理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籼粳杂交稻茎秆的抗倒性评价及成因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秆力学与物理性状的测定
1.3.2 茎秆节间解剖性状的测定
1.3.3 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1.3.4 茎秆质构特征的测定
1.3.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TPA特性
2.2.1 载荷特性
2.2.2 穿刺特性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物理特性
2.3.1 茎秆形态特征
2.3.2 茎秆解剖结构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
2.4.1 有机化学成分含量
2.4.2 无机化学成分含量
2.5 茎秆性状指标与抗折力、倒伏指数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1.3.2 米饭食味值的测定
1.3.3 米饭质构特征的测定
1.3.4 米粉糊化特征的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煮食味理化评价指标
2.2 蒸煮食味仪器评价指标
2.2.1 食味计指标
2.2.2 质构仪指标
2.2.3 粘度分析仪指标
2.3 理化指标与仪器指标间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3.1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蒸煮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
3.2 关于蒸煮食味品质理化评价指标与仪器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植株营养元素积累量的测定
1.3.2 光合生产指标的测定
1.3.3 温光资料的获取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分积累特征
2.2 养分分配特征
2.3 相关生理生态特征
2.3.1 生育期及其结构
2.3.2 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2.3.3 灌浆中期叶片蒸腾速率与荧光动力学参数
2.4 光温生态资源积累变化与利用
2.4.1 光周期累积、变化与利用
2.4.2 温度资源累积、变化与利用
3 讨论
3.1 机插籼粳杂交稻氮磷钾硅积累量及其分配特征
3.2 机插籼粳杂交稻营养积累过程中生理生态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
1.2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群体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
1.3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灌浆特征与生理生态基础
1.4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冠层结构特征与光合特性
1.5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1.6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主要稻米品质特征
1.7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茎秆抗倒性特征
1.8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营养积累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
2 讨论
2.1 关于籼粳杂交超级(超高产)稻生产规律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高产潜力挖掘
2.2 关于籼粳杂交稻高生产力群体产量构成规律与生物学基础
2.3 关于籼粳杂交稻的主要生理生态特征
2.4 关于籼粳杂交稻稻米品质与增值功能特性
2.5 籼粳杂交稻钵苗栽培集成技术
2.5.1 钵苗摆栽高产群体动态指标
2.5.2 钵苗机插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J]. 赵敏,胡剑锋,钟晓媛,张强,周虹,任万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2)
[2]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J]. 花劲,周年兵,张军,张洪程,霍中洋,周培建,程飞虎,李国业,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5)
[3]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研究技术报告[J]. 刘劲兵,陈芹,李丹,刘小龙.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02)
[4]世界粮食安全冲击因素前沿研究进展[J]. 周向阳,吴建寨,朱孟帅,孔繁涛. 世界农业. 2015(01)
[5]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J]. 花劲,周年兵,张军,张洪程,霍中洋,周培建,程飞虎,李国业,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3)
[6]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J]. 姜元华,许轲,赵可,孙建军,韦还和,许俊伟,魏海燕,郭保卫,霍中洋,戴其根,张洪程. 作物学报. 2015(02)
[7]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研究[J]. 姜元华,张洪程,赵可,许俊伟,韦还和,龙厚元,王文婷,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中国水稻科学. 2014(06)
[8]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J]. 姜元华,许俊伟,赵可,韦还和,孙建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5(01)
[9]机插条件下籼粳杂交稻茎秆的抗倒性评价及成因分析[J]. 姜元华,张洪程,赵可,许俊伟,韦还和,王文婷,孟天瑶,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9)
[10]磷钾调控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徐祥玉,张敏敏,刘晔,袁家富,熊又升,周平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5)
博士论文
[1]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D]. 龚金龙.扬州大学 2014
[2]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差异的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D]. 张志兴.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与栽培调控的研究[D]. 付景.扬州大学 2012
[4]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其栽培调控技术[D]. 张耗.扬州大学 2011
[5]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D]. 李杰.扬州大学 2011
[6]太湖地区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利用的综合研究[D]. 林忠成.扬州大学 2010
[7]温光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品质的影响[D]. 李天.四川农业大学 2005
[8]不同水稻基因型对氮肥反应的差异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D]. 叶全宝.扬州大学 2005
[9]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 杨海生.扬州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D]. 褚光.扬州大学 2013
[2]里下河地区水稻品种合理利用的研究[D]. 孙圳.扬州大学 2013
[3]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特征特性与配套技术研究[D]. 陆永法.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4]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氮磷钾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差异性分析[D]. 杨雄.扬州大学 2012
[5]用水稻不同株型因子模拟群体生长结构[D]. 张晓翠.扬州大学 2011
[6]水稻硅素积累和分配特性及高效硅肥对其生长的生理效应[D]. 甘秀芹.广西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59960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选育演进历程
2.2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育成、应用与发展态势
2.2.1 品种综合生产潜力不断提高
2.2.2 基本营养生长型品种(组合)不断推出、应用种植区域持续拓展
2.3 甬优系列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与对照类型主要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2.3.1 甬优系列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展
2.3.2 不同类型非亚种间杂交稻品种若干生理生态特征
3 研究选题的提出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籽粒灌浆动态
1.3.3 产量及穗部性状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1.4.1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1.4.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差异
2.2.1 茎蘖组成特征
2.2.2 穗部性状特征
2.2.3 籽粒灌浆特征
3 讨论
3.1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产力的差异
3.2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茎蘖动态
1.4.2 干物质和叶面积
1.4.3 产量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
2.2 主要生育期物质生产特征
2.2.1 主要生育期叶面积动态
2.2.2 主要生育期干物质动态
2.3 主要生育阶段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1 生育前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2 生育中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3 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4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与转运
2.4.1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比例
2.4.2 生育中后期物质分配量
2.4.3 生育中后期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3 讨论
3.1 水稻品种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3.2 甬优系列超级籼粳杂交稻的主要生育阶段物质积累特征
3.3 甬优系列超级籼粳杂交稻的抽穗后物质输出与转化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籼粳杂交稻灌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灌浆指标的测定
1.3.2 群体中期物质积累与后期物质转运指标测定
1.3.3 光合生产指标的测定
1.3.4 根系形态生理指标(根密度和根尖数)的测定
1.3.5 温光资料的获取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
2.2 群体灌浆特性
2.2.1 群体灌浆特性
2.2.2 籽粒充实特征
2.3 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2.3.1 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与转运特性
2.3.2 灌浆中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2.4 暗周期累积、变化与利用
2.5 温度资源累积、变化与利用
3 讨论
3.1 关于钵苗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群体灌浆特征
3.2 关于钵苗栽培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灌浆充实的生理生态基础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株型指标
1.4.2 冠层叶面积分布
1.4.3 冠层内光照强度分布
1.4.4 叶片光合特性相关指标
1.4.5 干物质量、叶面积和产量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1.5.1 叶面积密度函数的拟合
1.5.2 光照分布函数的拟合
1.5.3 消光系数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性状的方差分析
2.2 不同类型水稻冠层结构特征
2.2.1 叶片大小
2.2.2 受光姿态
2.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叶面积密度分布特征
2.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内光照分布特征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光合生产特征
2.3.1 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及高效叶面积率
2.3.2 颖花/叶、实粒/叶
2.3.3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与经济系数
2.3.4 叶绿素含量、PS 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及净光合速率
2.3.5 MDA含量与膜质过氧化酶活性
3 讨论
3.1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特征
3.2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光合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1.4.2 根系生理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系形态特征
2.1.1 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根冠比
2.1.2 主要生育期根数、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
2.1.3 抽穗期不定根、粗分支根和细分支根数占总根尖数的比例
2.1.4 抽穗期不同土层根系干重占总干重的比例
2.2 根系生理特征
2.2.1 主要生育期单茎和群体总吸收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
2.2.2 抽穗后根系氧化力、还原力及其变化
2.2.3 抽穗后群体根系伤流强度及其变化
3 讨论
3.1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群体生长特征
3.2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分支结构特征
3.3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的在土层中的分布特征
3.4 关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生育中后期的生理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籼粳杂交稻茎秆的抗倒性评价及成因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秆力学与物理性状的测定
1.3.2 茎秆节间解剖性状的测定
1.3.3 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1.3.4 茎秆质构特征的测定
1.3.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茎秆抗倒性能
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TPA特性
2.2.1 载荷特性
2.2.2 穿刺特性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物理特性
2.3.1 茎秆形态特征
2.3.2 茎秆解剖结构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
2.4.1 有机化学成分含量
2.4.2 无机化学成分含量
2.5 茎秆性状指标与抗折力、倒伏指数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1.3.2 米饭食味值的测定
1.3.3 米饭质构特征的测定
1.3.4 米粉糊化特征的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煮食味理化评价指标
2.2 蒸煮食味仪器评价指标
2.2.1 食味计指标
2.2.2 质构仪指标
2.2.3 粘度分析仪指标
2.3 理化指标与仪器指标间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3.1 关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蒸煮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
3.2 关于蒸煮食味品质理化评价指标与仪器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籼粳杂交稻品种的营养元素积累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植株营养元素积累量的测定
1.3.2 光合生产指标的测定
1.3.3 温光资料的获取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分积累特征
2.2 养分分配特征
2.3 相关生理生态特征
2.3.1 生育期及其结构
2.3.2 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2.3.3 灌浆中期叶片蒸腾速率与荧光动力学参数
2.4 光温生态资源积累变化与利用
2.4.1 光周期累积、变化与利用
2.4.2 温度资源累积、变化与利用
3 讨论
3.1 机插籼粳杂交稻氮磷钾硅积累量及其分配特征
3.2 机插籼粳杂交稻营养积累过程中生理生态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
1.2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群体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
1.3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灌浆特征与生理生态基础
1.4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冠层结构特征与光合特性
1.5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1.6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主要稻米品质特征
1.7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茎秆抗倒性特征
1.8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营养积累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
2 讨论
2.1 关于籼粳杂交超级(超高产)稻生产规律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高产潜力挖掘
2.2 关于籼粳杂交稻高生产力群体产量构成规律与生物学基础
2.3 关于籼粳杂交稻的主要生理生态特征
2.4 关于籼粳杂交稻稻米品质与增值功能特性
2.5 籼粳杂交稻钵苗栽培集成技术
2.5.1 钵苗摆栽高产群体动态指标
2.5.2 钵苗机插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J]. 赵敏,胡剑锋,钟晓媛,张强,周虹,任万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2)
[2]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J]. 花劲,周年兵,张军,张洪程,霍中洋,周培建,程飞虎,李国业,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5)
[3]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研究技术报告[J]. 刘劲兵,陈芹,李丹,刘小龙.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02)
[4]世界粮食安全冲击因素前沿研究进展[J]. 周向阳,吴建寨,朱孟帅,孔繁涛. 世界农业. 2015(01)
[5]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J]. 花劲,周年兵,张军,张洪程,霍中洋,周培建,程飞虎,李国业,黄大山,陈忠平,陈国梁,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3)
[6]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J]. 姜元华,许轲,赵可,孙建军,韦还和,许俊伟,魏海燕,郭保卫,霍中洋,戴其根,张洪程. 作物学报. 2015(02)
[7]长江下游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征的研究[J]. 姜元华,张洪程,赵可,许俊伟,韦还和,龙厚元,王文婷,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中国水稻科学. 2014(06)
[8]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J]. 姜元华,许俊伟,赵可,韦还和,孙建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作物学报. 2015(01)
[9]机插条件下籼粳杂交稻茎秆的抗倒性评价及成因分析[J]. 姜元华,张洪程,赵可,许俊伟,韦还和,王文婷,孟天瑶,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郭保卫.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9)
[10]磷钾调控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徐祥玉,张敏敏,刘晔,袁家富,熊又升,周平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5)
博士论文
[1]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D]. 龚金龙.扬州大学 2014
[2]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差异的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D]. 张志兴.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与栽培调控的研究[D]. 付景.扬州大学 2012
[4]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其栽培调控技术[D]. 张耗.扬州大学 2011
[5]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D]. 李杰.扬州大学 2011
[6]太湖地区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利用的综合研究[D]. 林忠成.扬州大学 2010
[7]温光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品质的影响[D]. 李天.四川农业大学 2005
[8]不同水稻基因型对氮肥反应的差异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D]. 叶全宝.扬州大学 2005
[9]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 杨海生.扬州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D]. 褚光.扬州大学 2013
[2]里下河地区水稻品种合理利用的研究[D]. 孙圳.扬州大学 2013
[3]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特征特性与配套技术研究[D]. 陆永法.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4]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氮磷钾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差异性分析[D]. 杨雄.扬州大学 2012
[5]用水稻不同株型因子模拟群体生长结构[D]. 张晓翠.扬州大学 2011
[6]水稻硅素积累和分配特性及高效硅肥对其生长的生理效应[D]. 甘秀芹.广西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59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15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