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甘草的品质评价及盐胁迫下品质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23:35
  随着生产需求的增加,我国甘草野生资源迅速减少,现以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大面积人工种植为主,而市场上的栽培甘草质量参差不齐。除了大量的临床需求,甘草中的单体成分如甘草酸等化合物的在食品、化妆品行业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因此提高栽培甘草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甘草为耐盐中药材,盐胁迫环境与甘草药材品质密切相关,适度盐胁迫可促进甘草有效成分的合成与积累,提高其药材质量。然而,盐胁迫如何影响甘草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及甘草药材品质形成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因此,甘草的品质评价及盐胁迫下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是缓解野生甘草资源紧张,提升栽培甘草品质的重要环节。1.基于UFLC-QTRAP-MS/MS技术分析甘草多元指标成分本项目优化建立了 UFLC-QTRAP-MS/MS技术同时测定甘草中多元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综合评价不同产地及不同生态型甘草中活性成分含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多数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分界明显,说明不同生态型对甘草活性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大。进一步将宁夏盐池产地的野生与栽培甘草分为主根上、中、下、侧根和根茎五个部位,研究活性成分在不同生态型甘草中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情况。野生甘草根茎外形粗壮,其活... 

【文章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2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甘草的资源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 甘草的应用及资源现状
        2 甘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第二节 组学技术在揭示中药材品质形成中的应用
        1 组学技术的发展及优势
        2 组学技术揭示环境胁迫下药材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3 组学技术推动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的解析
    第三节 论文研究整体思路
        1 课题来源
        2 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UFLC-QTRAP-MS/MS技术分析甘草多元指标成分
    第一节 不同产地甘草的多元指标成分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野生与栽培甘草的多元指标成分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野生与栽培甘草的组学分析
    第一节 基于UFLC-Triple TOF-MS/MS技术的野生与栽培甘草的代谢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iTRAQ技术的野生与栽培甘草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盐胁迫下甘草生化指标、关键酶基因表达及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第一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黄酮及三萜类成分含量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盐胁迫下甘草的多组学研究
    第一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非靶向代谢谱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转录组学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盐胁迫下甘草组学间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蛋白质组学与活性成分含量关联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转录组学与非靶向代谢谱关联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盐胁迫下甘草的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160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160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f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