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抗赤霉病RNA干扰片段的鉴定及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的抗穗发芽机理

发布时间:2021-09-24 22:03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严重降低产量,还产生真菌毒素。抗病资源匮乏是赤霉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穗发芽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灾害,穗发芽导致产量、品质及种子活力降低。转玉米Vp1基因可提高小麦的穗发芽抗性,但其调控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工作。在第一部分中,鉴定了4个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Chs7-3,Chs7-4,Gls-6和Myo II-14),体外转录的双链RNA,能高效抑制赤霉病致病菌禾谷镰刀菌生长。将这些RNAi片段及赤霉菌其它基因的RNAi片段,与颖壳特异启动子Lem2或组成型启动子Ubiquitin结合,经农杆菌介导转入小麦品种,筛选获得转基因小麦株系25个,接种鉴定其赤霉病抗性的结果如下:1.转Lem2驱动的Chs7-3-Chs7-4小麦温室花期接种表明,T5代2个转基因株系(YULC2和YCLC)比未转化扬麦158对照的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37%-43%;T6代田间花期接种鉴定中,3个株系(YULC2、YULC4和YCLC)比未转化扬麦158对照的抗性显著提高37%-49%,麦粒毒素含量降低53%-92%。2.转Ubiquitin...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抗赤霉病RNA干扰片段的鉴定及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的抗穗发芽机理


小麦赤霉病病穗(A)及我国小麦赤霉病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分布(Chenetal2000)(B)

赤霉病,小麦,病穗


华中农业大学2019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较低、危害较轻(图1,橘色区域);在北方麦区,多为偶尔发病区域(图1,黄色区域)。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农田耕作制度变化,水稻-小麦、玉米-小麦轮作以及秸秆还田等措施推广应用,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频率越来越高,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小麦赤霉病已经大流行7次,严重发病的很多田块颗粒无收。同时,小麦赤霉病流行已向过去很少发病的北方小麦主产区扩展(袁淑杰等,2007),一些过去属于轻度流行区域如黄淮流域的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现在也发病非常严重;黄淮麦区和关中麦区,近年也曾发生小麦赤霉病特大流行,一些黄淮麦区田块发病极为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因此,赤霉病已成为广泛影响我国小麦生产,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未能得到有效控制。AB图1小麦赤霉病病穗(A)及我国小麦赤霉病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分布(Chenetal2000)(B)Fig.1WheatspikewithFusariumheadblightdisease(A)anddistributionofwheatscabinChinabeforethemid-1990s(Chenetal2000)(B)绿色:严重流行区域;橘色:轻度流行区域;黄色:偶尔流行区域

镰刀,生活周期,菌丝,毒素


华中农业大学2019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禾谷镰刀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以及它们的衍生物3-乙酰基-DON(3-acetyl-deoxynivalenol,3-Ac-DON)和15-乙酰基-DON(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等,这些毒素在禾谷镰刀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侵染我国麦类作物的禾谷镰刀菌中,约80%产生DON毒素,20%产生NIV毒素,所以DON是污染我国小麦的主要真菌毒素(Yangetal2018;Zhangetal2007)。DON也是世界上污染量最大、污染范围最广的真菌毒素。Zhang等化学测定了湖北省2009年14个区域收获的小麦籽粒的镰刀菌毒素,含量分布为0.59-15.28mg/kg,其中12个区域的样品超标(≥1mg/kg),有的超过规定限量达10倍以上(Zhangetal2013)。Dong等(2017)于2015和2016年收集江苏11个不同小麦样品,化学测定毒素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的DON毒素含量平均分别为2.87mg/kg(2015)和2.6mg/kg(2016)。同时,收获的麦粒在储藏过程中毒素含量还会进一步增加(Yuanetal2018)。DON、图2禾谷镰刀菌生活周期(Trail2009)(左上角:PDA上的菌丝)Fig.2LifecycleofFusariumgraminearum(Trail2009)


本文编号:3408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408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