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景天酸代谢(CAM)途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兰科植物景天酸代谢(CAM)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从兰科植物CAM代谢途径分布趋势、CAM代谢途径关键基因PEPC基因家族进化、兰科最大的属之一石斛属代表性物种铁皮石斛(兼性CAM植物)干旱胁迫转录组分析等三个层次,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进化分析,对兰科植物景天酸(CAM)代谢进化模式、关键调控基因筛选进行了逐层推进、多角度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我国兰科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研究发现,隔距兰亚族植物全部表现为典型的强CAM植物。该亚族植物的叶片δ13C值分布表现为单峰模式,大部分植物的叶片δ13C值为-15.0‰左右。本研究新发现Acampe等其他22个属植物为强CAM植物,使兰科植物中具有强CAM植物的属增至112个。即使是在人们普遍认为CAM途径植物集中分布的附生类群中,强CAM植物并非平均分布,而是主要集中在某些亚族或属,而另一些类群中强CAM植物的比例很低,或几乎没有,呈现明显的两极化。兰科植物CAM光合途径功能很有可能在某些类群分化之前就已经分化形成,或在很多类群中多次独立进化。(2)绿色植物PEPC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分析表明:绿色植物PEPC基因家族共分为三支,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位于最基部的PPC-3,它由Klebsormidium和苔藓组成。PPC-1中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各自拥有共同的祖先,古老的或近代的基因组重复使双子叶植物PPC-1产生很多拷贝,并分化成为PPC-1E1和PPC-1E2两支;单子叶植物PPC-1也由于古老的基因重复形成PPC-1M1和PPC-1M2两支;CAM植物不同器官转录组表达量分析发现,执行CAM光合途径功能相关的PEPC拷贝位于PPC-1M1,与C4-型PEPC聚在一起。单子叶植物与CAM和C4光合途径相关的PEPC就起源于PPC-1M1这一支。基因组重复造成了PEPC基因拷贝数量的增加,但它可能不是推动PEPC获得固定二氧化碳功能的主要动力。由于兰科植物中与执行CAM功能相关的PEPC来源于单子叶植物古老重复,单子叶中CAM植物可能进化得很早,是C4植物的前驱,最古老的CAM植物可能在单子叶分化不久后就已分化。(3)采用Illumina第二代测序技术对铁皮石斛干旱胁迫不同阶段7个叶片样品分别建库进行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经过滤后采用Trinity从头组装,最终拼接得到186,431条Unigene。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为698 bp,其中长度大于500 bp的有66,271条,约占35.5%,而长度大于1K的有30,228条,约占16.2%。利用NR、Swiss-Prot、KEGG、COG和GO等多个蛋白质数据库依次对Unigene序列进行蛋白功能注释,经过与多个已知蛋白数据库的逐级比对,共有164,086条Unigenes与已知数据库比对成功,得到功能注释信息,占铁皮石斛转录组全部Unigene的88.01%。另有22,345条Unigenes,约占11.9%,未得到鉴定,为未来进一步挖掘并鉴定新的功能基因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同时,干旱处理不同阶段7个叶片样品共筛选得到818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进行GO分类发现,与细胞、细胞组分、binding、催化、转录调控等功能相关。本研究为了解我国兰科植物光合代谢途径概况、理解CAM代谢途径的进化及光合途径转变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高效固碳,更好的提高园艺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兰科 景天酸代谢(CAM)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 转录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2.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引言13-24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4-22
- 1.2.1 植物的光合代谢途径14
- 1.2.2 CAM代谢途径的不同阶段14-15
- 1.2.3 CAM代谢途径环境适应性特点15-16
- 1.2.4 CAM代谢途径的不同表现形式16-17
- 1.2.5 兰科植物CAM代谢途径研究17-20
- 1.2.6 CAM代谢途径分子机制研究20-22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22-23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22
- 1.3.2 主要研究内容22-23
- 1.4 研究技术路线23-24
- 第二章 兰科植物CAM代谢途径分布研究24-58
- 2.1 材料与方法25-26
- 2.1.1 试验材料25-26
- 2.1.2 试验方法26
- 2.2 结果与讨论26-56
- 2.2.1 结果26-54
- 2.2.2 讨论54-56
- 2.3 小结56-58
- 第三章 PEPC基因家族分析58-79
- 3.1 材料与方法59-62
- 3.1.1 数据来源59
- 3.1.2 同源基因鉴定和多序列比对59-60
- 3.1.3 系统进化关系重建和共线性分析60
- 3.1.4 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60-61
- 3.1.5 从头组装和单基因簇拼接61-62
- 3.1.6 RNA-Seq表达量分析62
- 3.2 结果与分析62-78
- 3.2.1 绿色植物PEPC基因的进化历史62-64
- 3.2.2 双子叶植物PPC-1 系统进化分析64-65
- 3.2.3 单子叶植物PPC-1 系统进化分析65-66
- 3.2.4 PPC-1M1中CAM和C4功能相关PEPC分析66-67
- 3.2.5 单子叶植物PEPC基因的古老重复事件和CAM功能PEPC基因起源67-78
- 3.3 小结78-79
- 第四章 铁皮石斛干旱胁迫转录组分析79-92
- 4.1 材料与方法80-83
- 4.1.1 植物材料及干旱处理80-81
- 4.1.2 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81
- 4.1.3 转录组数据分析81-83
- 4.2 结果与分析83-90
- 4.2.1 测序结果评估和组装83-85
- 4.2.2 基因注释85-88
- 4.2.3 编码蛋白框(CDS)预测88-89
- 4.2.4 干旱胁迫差异基因表达89-90
- 4.3 小结90-92
- 第五章 结论92-94
- 5.1 结论92-93
- 5.2 展望93-94
- 参考文献94-105
- 附录105-112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112-113
- 致谢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兰科植物 现状令人忧 保护初见成效[J];森林与人类;2004年05期
2 海霞;;北京:中国兰科植物保护委员会工作会在京召开[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15期
3 田亦平;龙雅宜;;浅谈兰科植物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现代园林;2006年10期
4 陈瑚;李高章;健康;;广西首届中国兰科植物保育研讨会[J];广西林业;2007年02期
5 ;中国兰科植物保护成绩斐然[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6 宋玉赞;陈春泉;曾祥铭;周洪;黄子发;;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7 ;中国兰科植物保护成绩斐然[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8 向剑锋;喻勋林;徐永福;杨文;罗开文;;湖南蓝山森林公园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保护[J];湖南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9 易小玲;徐敏;;湖南兰科植物保育与产业化展望[J];湖南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10 赵芳;张改霞;李先敏;;太白山兰科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丽萍;;兰科植物的保育与可持续利用[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臧润国;宋希强;张炜银;;福建省重点兰科植物培植、经营与贸易调查[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正;严新富;胡维新;王秋美;郑景仁;杨宗愈;;台湾科博馆植物园之兰科植物搜藏研究与展示教育应用[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金效华;覃海宁;萧丽萍;;三江并流地区的兰科植物分布特点[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朱根发;郭振飞;;重要观赏兰科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A];花卉研究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选集(1984-2004)[C];2004年
6 姚振生;李全清;潘亚琴;徐攀;;江西兰科植物地理分布及资源保护[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7 姜鹏;范黎;;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任宗昕;王红;;兰科植物欺骗性传粉[A];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姚振生;刘信中;徐攀;张森尧;尤志勉;潘亚琴;;庐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琳;邢福武;;海南省兰科植物新记录[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七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翰林;专家呼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兰科植物[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胜男 张辉;野生兰科植物保护迫在眉睫[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3 康永军;云南两成兰科植物期待科学发现[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我国兰科植物极其宝贵 专家深圳宣言多方保护[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潘少军;抢救野生兰科植物[N];人民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黄志军;野生兰科植物保护亟待完善立法[N];法治快报;2007年
7 记者 王湛 通讯员 谢高昌;兰花专家组亚洲委员会在深成立[N];深圳特区报;2012年
8 记者 潘春芳;中科院在丹霞山发现兰科植物新属种[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9 记者 易运文 吴春燕;广东仁化发现兰科植物新属种“丹霞兰”[N];光明日报;2013年
10 罗毅波;我国兰科植物多样性的特点[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华;兰科植物景天酸代谢(CAM)途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张自斌;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及两种兰科植物传粉生态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陶刚;中国贵州兰科植物白及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范黎;兰科植物菌根的基础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雪鸽;兰科植物生长形式与菌根真菌区系组成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包润泽;南宁青秀山兰园设计[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晓龙;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卢怡萌;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优先保护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余文刚;海南岛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策略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6 邵伟丽;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保育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何明高;海南兰科植物种子生物学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8 刘江枫;福州市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与观赏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翟明恬;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优势兰科植物根部内生真菌鉴定及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10 侯天文;四川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兰科植物景天酸代谢(CAM)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4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