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桑树/苜蓿间作生长优势与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6 15:51
  复合农林生态系统是一种综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增加产量的特点。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探讨桑树/苜蓿间作体系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其生长特性、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桑树和苜蓿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LAI)、分枝数和产量性状均有所增加。其中,间作桑树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分枝数等产量性状较单作增加,从而导致单株产量有所增加;相反,间作苜蓿株高、分枝数和产量低于单作苜蓿。桑树与苜蓿间作系统中,桑树和苜蓿根长、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均明显增加。植株根长和根系密度与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根系干重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桑树和苜蓿的共生期,桑树和苜蓿植株氮素、磷素和钾素的积累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显著增加,至成熟期达最大值。间作桑树对氮、磷和钾素的吸收与积累显著高于单作桑树,而间作苜蓿对磷和钾素的吸收和积累低于单作苜蓿。植株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产量、根长和根系密度与植株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量显著相关,其中株高与氮、磷和钾素积累量的相关系数最高,可以作为植株生长的...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桑树/苜蓿间作生长优势与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研究


图2-1盆栽小’意图??Figure?2-1?The?schemes?of?planting?in?pots??

桑树,种植模式,产量,分枝数


东北林业大学博±学位论文??2.3.4桑树/首清间作对分枝数的影响??由图2-5可知,桑树和首猜分枝数在整个时期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在成熟期达最高??峰。间作桑树和首猜的分枝数高于单作,差异显著(戶<0.05)。在苗期和盛花期间,分??枝数较少,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〇.〇5);到成熟期时,间作桑树和首猜分枝数分别??比单作增加了?19.52%和28.80%,差异显著(戶<0.05)。??30?I?1??-*-MM?了??0?'?*?■???苗哄Seedling盛花期Wowering成熟朋Maturing??图2-5不同种植模式下桑树和首猜分枝数??Figure?2-5?The?shoot?number?of?化e?mulberry?and?alfal位?under?different?cropping?system??2.3.5桑树/首宿间作对产量的影响??由图2-6可知,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桑树和首猜产量逐渐増加,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峰。??其中,在苗期与盛花期时,单作和间作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0.05),生长速率较低;??成熟期时,各处理产量增加幅度大,说明其生长速率较大,到成熟期时达最大值;其中??间作桑树的产量比单作桑树增加了77J5?%,而间作首精的产量比单作首猜降低了??17.44%

桑树,速效


3.4.3桑树/首清间作对±壤速效槐的影响??桑树/首猜间作对±壤中速效憐的影响与速效氮显著不同。在首猜苗期和盛花期,与??桑树、首猜单作相比,间作显著提高了±壤中速效礎的含量(图3-3),分别较单作桑树??提高了53.70%和57.58%,较单作首荐提高了199.26%和57.35%?(戶<0.05)。说明桑树/首??猜间作能够增加王壤中速效磯的含量,改善了作物的磯素营养状况。有研究显示,桑树??与豆科作物间作后,止壤中解憐菌数量显著增多,从而将植物难W吸收利用的憐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稱含量虽著增加tiW。??90?T??QMM?HIM?a??i?80?-?T??f?70?.?曰lA?圓??晝瑟60?a?b議??S.?ft)?T???0000??呈县,0-?a??每羣w?-?^?^!?謡??咖?2?b?i?苗:::?广f-.?::苗??徊?30?-?T?b古这?:车:.?您現-??酱,n?:?i晋?!?im??巧]0?_?疆?wm.??巧,0?.?:、―飞職?I?I吉呈??I?III?fcs??0?I?■’?'?I?-?I??巧期?Seedling?盛巧期?Flowering??图3-3桑树/首猜间作对止壤速效麟含量的影响??Figure?3-3?Effe。of?mulberry?and?alfalf*a?intercropping?on?contents?of?available?phosphorous??3.4.4桑树/首清间作对±壤速效神的影响??由图3-4可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O生物膜法强化处理石化废水及生物膜种群结构研究[J]. 张楠,初里冰,丁鹏元,王星,杨琦,王建龙.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1)
[2]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总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影响[J]. 张玉岱,李同川,张道勇,贾曼莉,郭宏,李会科,曹卫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04)
[3]高效水解酸化UASB活性污泥的菌群结构分析[J]. 王学华,黄俊,宋吟玲,黄勇,李蕾.  环境科学学报. 2014(11)
[4]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 李晨华,张彩霞,唐立松,熊正琴,王保战,贾仲君,李彦.  微生物学报. 2014(03)
[5]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吴林坤,林向民,林文雄.  植物生态学报. 2014(03)
[6]化学除草剂不同施用方法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影响[J]. 李鑫,张景云,张萌萌,鞠成梅,郑桂英,张会慧,蔡敦江,胡举伟,孙广玉.  草地学报. 2014(01)
[7]地上部与地下部作用对玉米/大豆间作优势的影响[J]. 吕越,吴普特,陈小莉,王玉宝,赵西宁.  农业机械学报. 2014(01)
[8]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J]. 王英俊,李同川,张道勇,贾曼莉,李会科,曹卫东.  草地学报. 2013(03)
[9]间作对玉米品质、产量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 张向前,黄国勤,卞新民,江学海,赵其国.  生态学报. 2012(22)
[10]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差异[J]. 王小春,杨文钰,任万军,邓小燕,张群,向达兵,雍太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04)

硕士论文
[1]三江源不同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生物量碳研究[D]. 郑艳霞.青海大学 2013
[2]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侯芸芸.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连作、轮作马铃薯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 今芝.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4]混作对大豆、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D]. 王晓巍.东北农业大学 2012
[5]苏打盐碱地桑树/大豆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 李鑫.东北林业大学 2012
[6]山东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及烟叶品质的影响[D]. 郑林林.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7]高产施肥模式下春玉米氮磷钾营养规律研究[D]. 刘宁.吉林农业大学 2008
[8]间作作物的磷营养促进作用机理研究[D]. 杨雪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592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592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0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