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筛
发布时间:2023-04-22 21:14
条斑紫菜生长在潮间带,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条斑紫菜产业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条斑紫菜产业目前仍存在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种质退化及病害频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为育种,即培育具备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本文以条斑紫菜优良纯系NA为初始藻株,对其自由丝状体进行了化学诱变,获得了易于膨大形成壳孢子囊枝的突变株E;分别对突变株E的丝状体和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组学进行了研究,并实施了育苗和海上试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丝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显微镜下两个藻株丝状体的形态无明显差异。相同温度下,尤其是18℃,突变株E丝状体比初始藻株NA更容易形成壳孢子囊枝。在18℃下培育突变株E丝状体,使其发育形成壳孢子囊枝,采用低温缩光诱导的方法能够促进壳孢子放散,放散时间约为9d,在57 d时达到高峰。其中,16℃下放散量较多,日放散量最高可达(3.15±0.10)×107 g-1。用自由丝状体接种贝壳,突变株E的接种率(21.33%±5.33%)低于初始藻株NA(60.44%±3.0...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条斑紫菜概述
1.1.1 条斑紫菜分类学地位及分布
1.1.2 条斑紫菜生活史
1.2 条斑紫菜的营养价值及人工栽培
1.2.1 条斑紫菜的营养价值
1.2.2 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
1.3 紫菜育种
1.3.1 育种方法
1.3.2 育种难题及应对措施
1.4 功能基因组学
1.4.1 转录组学
1.4.2 蛋白质组学
1.4.3 整合“组学”
1.5 紫菜产业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5.1 紫菜产业现状
1.5.2 紫菜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及筛选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藻种
2.1.2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诱变
2.1.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筛选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诱变后的条斑紫菜丝状体细胞致死率
2.2.2 条斑紫菜诱变丝状体的存活量
2.2.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筛选
第三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形态观察
3.1.2 不同温度下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3.1.3 条斑紫菜突变株壳孢子的放散
3.1.4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接种
3.1.5 条斑紫菜突变株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形态
3.2.2 不同温度下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3.2.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壳孢子放散量
3.2.4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贝壳接种情况
3.2.5 条斑紫菜突变株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
第四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转录组学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培养
4.1.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1.3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4.1.4 测序数据的处理及质量评估
4.1.5 转录组的拼接及注释
4.1.6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高通量测序和转录本拼接
4.2.2 Unigenes注释
4.2.3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
4.3 小结
第五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形态观察
5.1.2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1.3 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
5.1.4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形态观察
5.1.5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1.6 条斑紫菜叶状体光合作用参数和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5.1.7 条斑紫菜叶状体色素含量的测定
5.1.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失水胁迫试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形态
5.2.2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生长速率和数目增量
5.2.3 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
5.2.4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形态
5.2.5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2.6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光合活性和细胞呼吸
5.2.7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色素含量
5.2.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失水胁迫试验
第六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培养
6.1.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6.1.3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6.1.4 测序数据的处理及质量评估
6.1.5 转录组的拼接及注释
6.1.6 条斑紫菜叶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6.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6.1.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蛋白质提取和iTRAQ标记
6.1.9 液相分离及质谱分析
6.1.10 生物信息分析
6.2 结果
6.2.1 高通量测序和转录本拼接
6.2.2 Unigenes注释
6.2.3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4 条斑紫菜叶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布
6.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6.2.6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蛋白浓度及质检
6.2.7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蛋白
6.2.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蛋白功能注释
6.3 讨论
6.3.1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生长
6.3.2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抗逆性
6.3.3 条斑紫菜叶状体内其他的差异基因和蛋白
第七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育苗及海上试养
引言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藻种
7.1.2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接种
7.1.3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的日常管理
7.1.4 条斑紫菜的壳孢子放散及采苗
7.1.5 条斑紫菜的海上试养及追踪观测
7.1.6 养殖区的水样检测
7.1.7 威海养殖区试养条斑紫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贝壳接种情况
7.2.2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的生长情况
7.2.3 条斑紫菜的壳孢子放散量及采苗
7.2.4 条斑紫菜在威海养殖区试养的生长情况
7.2.5 条斑紫菜在日照养殖区试养的生长情况
7.2.6 养殖区的水质
7.2.7 威海养殖区试养条斑紫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7.2.8 本次试养的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8405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条斑紫菜概述
1.1.1 条斑紫菜分类学地位及分布
1.1.2 条斑紫菜生活史
1.2 条斑紫菜的营养价值及人工栽培
1.2.1 条斑紫菜的营养价值
1.2.2 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
1.3 紫菜育种
1.3.1 育种方法
1.3.2 育种难题及应对措施
1.4 功能基因组学
1.4.1 转录组学
1.4.2 蛋白质组学
1.4.3 整合“组学”
1.5 紫菜产业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5.1 紫菜产业现状
1.5.2 紫菜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及筛选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藻种
2.1.2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诱变
2.1.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筛选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诱变后的条斑紫菜丝状体细胞致死率
2.2.2 条斑紫菜诱变丝状体的存活量
2.2.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筛选
第三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形态观察
3.1.2 不同温度下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3.1.3 条斑紫菜突变株壳孢子的放散
3.1.4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接种
3.1.5 条斑紫菜突变株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形态
3.2.2 不同温度下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3.2.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壳孢子放散量
3.2.4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贝壳接种情况
3.2.5 条斑紫菜突变株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
第四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转录组学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培养
4.1.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1.3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4.1.4 测序数据的处理及质量评估
4.1.5 转录组的拼接及注释
4.1.6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高通量测序和转录本拼接
4.2.2 Unigenes注释
4.2.3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
4.3 小结
第五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形态观察
5.1.2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1.3 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
5.1.4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形态观察
5.1.5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1.6 条斑紫菜叶状体光合作用参数和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5.1.7 条斑紫菜叶状体色素含量的测定
5.1.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失水胁迫试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形态
5.2.2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生长速率和数目增量
5.2.3 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
5.2.4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形态
5.2.5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2.6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光合活性和细胞呼吸
5.2.7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色素含量
5.2.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失水胁迫试验
第六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培养
6.1.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6.1.3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6.1.4 测序数据的处理及质量评估
6.1.5 转录组的拼接及注释
6.1.6 条斑紫菜叶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6.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6.1.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蛋白质提取和iTRAQ标记
6.1.9 液相分离及质谱分析
6.1.10 生物信息分析
6.2 结果
6.2.1 高通量测序和转录本拼接
6.2.2 Unigenes注释
6.2.3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4 条斑紫菜叶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布
6.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6.2.6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蛋白浓度及质检
6.2.7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蛋白
6.2.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蛋白功能注释
6.3 讨论
6.3.1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生长
6.3.2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抗逆性
6.3.3 条斑紫菜叶状体内其他的差异基因和蛋白
第七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育苗及海上试养
引言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藻种
7.1.2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接种
7.1.3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的日常管理
7.1.4 条斑紫菜的壳孢子放散及采苗
7.1.5 条斑紫菜的海上试养及追踪观测
7.1.6 养殖区的水样检测
7.1.7 威海养殖区试养条斑紫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贝壳接种情况
7.2.2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的生长情况
7.2.3 条斑紫菜的壳孢子放散量及采苗
7.2.4 条斑紫菜在威海养殖区试养的生长情况
7.2.5 条斑紫菜在日照养殖区试养的生长情况
7.2.6 养殖区的水质
7.2.7 威海养殖区试养条斑紫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7.2.8 本次试养的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8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79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