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结构与污染排放强度 ————以中国地市尺度工业SO_2排放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14 03:05
当前,集聚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产业集聚所形成的潜在知识溢出和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了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而伴随产业集聚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同样存在环境状况伴随工业集聚而改善的现象,由此在学术界形成了“集聚与污染关系”的争论:对工业污染来说,工业集聚究竟是“集中治理”还是“集中排放”?本文以“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是什么?”为核心论题,研究基于集聚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契合中国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结合对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回顾梳理,本文认为工业集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复杂性,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治污技术是二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变量,而且不同的集聚结构有着迥异的环境外部性特征。因此,依据集聚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本研究从环境正、负外部性两个角度构建了综合性理论分析框架,厘清了集聚通过三个中间变量最终形成不同环境外部性的背后机理。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以工业SO2排放强度作为工业污染强度的表征变量。其中,从空间结构...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活动的不均衡分布是区域发展的普遍特征
1.1.2 集聚是区域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1.3 工业集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1.1.4 “集中治理”还是“集中排放”?集聚与污染的关系极为复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阐明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丰富集聚外部性理论
1.3.2 实践意义:探寻污染减排背景下的集聚方式,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聚
2.1.2 产业集聚外部效应
2.1.3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
2.1.4 污染减排
2.2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业集聚的测度
2.2.2 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2.2.3 产业集聚的实证检验
2.2.4 不同集聚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2.3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工业污染强度的特征及其与技术效应的关系
2.3.2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关系的研究综述
2.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2.4.2 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2.4.3 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2.5 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集聚经济外部性是集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
3.1.1 工业集聚、规模经济与工业污染强度
3.1.2 工业集聚、产业结构与工业污染强度
3.1.3 工业集聚、技术水平与工业污染强度
3.2 集聚与污染的空间溢出是影响工业污染强度的重要因素
3.3 集聚的异质性特征会对污染强度产生不同影响
3.3.1 工业集聚、集聚结构类型与工业污染强度
3.3.2 工业集聚、城市规模与工业污染强度
3.3.3 工业集聚、生命周期与工业污染强度
3.3.4 工业集聚、不同区域与工业污染强度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关系
4.1 指标界定、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1.1 指标界定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来源
4.2 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工业SO2 排放强度:西高东低,高强度区域向西北、西南集中
4.2.2 地理集聚:东部高度集中,分布格局整体稳定
4.2.3 地理邻近:东中部整体更高,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较低
4.2.4 专业化、多样性
4.2.5 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
4.3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
4.3.1 单变量全局自相关特征
4.3.2 单变量局域自相关特征
4.4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
4.4.1 双变量全局自相关特征
4.4.2 双变量局域自相关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线性关系及门槛特征
5.1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线性关系检验
5.1.1 指标选取
5.1.2 模型构建
5.1.3 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关系的全国总体特征
5.1.4 工业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影响的区域、城市规模差异
5.2 工业集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门槛特征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结构与技术分解视角的工业集聚减排效应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指标构建与分解
6.1.2 联立方程模型的构建
6.1.3 数据来源
6.2 产业结构、治污技术水平的时空格局特征
6.2.1 产业结构水平:东部整体较优,中西部发展较快
6.2.2 治污技术水平:东高西低,总体格局较为稳定
6.3 基于分解指标的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
6.3.1 治污技术进步是地理集聚和地理邻近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
6.3.2 多样化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强度下降,专业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6.3.3 与非相关多样性相比,相关多样性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
6.3.4 治污技术提高对污染强度的下降作用大于产业结构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1.1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集聚的分布差异明显,空间上存在高低倒置现象
7.1.2 多样且关联的集聚形式更有利于污染强度下降,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7.1.3 工业集聚对污染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集聚水平的异质性
7.1.4 结构、技术、经济是集聚影响污染强度的中间因素,治污技术作用更大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走集聚化道路,促进产业在关联基础上的多样化集聚
7.2.2 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异化防治措施
7.2.3 提升集聚产业的治污技术,强化技术溢出水平
7.2.4 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降低污染排放
7.3 创新之处
7.3.1 厘清了地市尺度上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关联类型
7.3.2 研究了不同集聚结构的环境外部性差异及其时空异质性
7.3.3 考察了工业集聚对污染强度影响的空间溢出特征
7.3.4 基于工业污染强度分解视角有助于认识集聚对污染强度的作用机理
7.4 局限与展望
7.4.1 存在的不足之处
7.4.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17058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活动的不均衡分布是区域发展的普遍特征
1.1.2 集聚是区域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1.3 工业集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1.1.4 “集中治理”还是“集中排放”?集聚与污染的关系极为复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阐明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丰富集聚外部性理论
1.3.2 实践意义:探寻污染减排背景下的集聚方式,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聚
2.1.2 产业集聚外部效应
2.1.3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
2.1.4 污染减排
2.2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业集聚的测度
2.2.2 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2.2.3 产业集聚的实证检验
2.2.4 不同集聚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2.3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工业污染强度的特征及其与技术效应的关系
2.3.2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关系的研究综述
2.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2.4.2 集聚经济的外部性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2.4.3 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2.5 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集聚经济外部性是集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
3.1.1 工业集聚、规模经济与工业污染强度
3.1.2 工业集聚、产业结构与工业污染强度
3.1.3 工业集聚、技术水平与工业污染强度
3.2 集聚与污染的空间溢出是影响工业污染强度的重要因素
3.3 集聚的异质性特征会对污染强度产生不同影响
3.3.1 工业集聚、集聚结构类型与工业污染强度
3.3.2 工业集聚、城市规模与工业污染强度
3.3.3 工业集聚、生命周期与工业污染强度
3.3.4 工业集聚、不同区域与工业污染强度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关系
4.1 指标界定、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1.1 指标界定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来源
4.2 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工业SO2 排放强度:西高东低,高强度区域向西北、西南集中
4.2.2 地理集聚:东部高度集中,分布格局整体稳定
4.2.3 地理邻近:东中部整体更高,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较低
4.2.4 专业化、多样性
4.2.5 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
4.3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
4.3.1 单变量全局自相关特征
4.3.2 单变量局域自相关特征
4.4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
4.4.1 双变量全局自相关特征
4.4.2 双变量局域自相关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线性关系及门槛特征
5.1 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线性关系检验
5.1.1 指标选取
5.1.2 模型构建
5.1.3 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关系的全国总体特征
5.1.4 工业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影响的区域、城市规模差异
5.2 工业集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门槛特征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回归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结构与技术分解视角的工业集聚减排效应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指标构建与分解
6.1.2 联立方程模型的构建
6.1.3 数据来源
6.2 产业结构、治污技术水平的时空格局特征
6.2.1 产业结构水平:东部整体较优,中西部发展较快
6.2.2 治污技术水平:东高西低,总体格局较为稳定
6.3 基于分解指标的工业集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
6.3.1 治污技术进步是地理集聚和地理邻近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
6.3.2 多样化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强度下降,专业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6.3.3 与非相关多样性相比,相关多样性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
6.3.4 治污技术提高对污染强度的下降作用大于产业结构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1.1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集聚的分布差异明显,空间上存在高低倒置现象
7.1.2 多样且关联的集聚形式更有利于污染强度下降,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7.1.3 工业集聚对污染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集聚水平的异质性
7.1.4 结构、技术、经济是集聚影响污染强度的中间因素,治污技术作用更大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走集聚化道路,促进产业在关联基础上的多样化集聚
7.2.2 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异化防治措施
7.2.3 提升集聚产业的治污技术,强化技术溢出水平
7.2.4 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发展中降低污染排放
7.3 创新之处
7.3.1 厘清了地市尺度上工业集聚与污染排放强度的关联类型
7.3.2 研究了不同集聚结构的环境外部性差异及其时空异质性
7.3.3 考察了工业集聚对污染强度影响的空间溢出特征
7.3.4 基于工业污染强度分解视角有助于认识集聚对污染强度的作用机理
7.4 局限与展望
7.4.1 存在的不足之处
7.4.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17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81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