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控制菌根共生效率玉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互补

发布时间:2017-05-26 12:11

  本文关键词:控制菌根共生效率玉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互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玉米(Zea mays L.)不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重要的饲料来源、工业原料,在粮食供给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一种最常见的内生菌根真菌,能与80%以上的陆地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 (Arbuscular mycorrhiza, AM), AM不仅能够促进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特别是P素的吸收,改善植物营养状况,还能增强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高共生效率是丛枝菌根共生体系的关键起始因素,目前国内外对AMF与玉米间互作的研究集中在抗盐、抗旱、抗重金属污染等领域,而针对玉米同AMF共生效率的研究还未有报道,尚未从玉米遗传种质中鉴定出控制玉米同AMF共生效率的基因。随着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标记技术的发展,基于连锁不平衡(LD)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为复杂数量性状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利用380份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同AMF共生效率的性状进行了GWAS分析,定位到一个主效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为进一步利用基因资源开展分子标记育种提供了研究目标。本研究发现,同番茄相比,玉米B7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也能够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根系侵染率达到50%。同促进番茄生长类似,R. irregularis可显著提高B73的茎长、地上部鲜重,同时提高B73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iihn)的抗性。商品化玉米郑单958和先玉335的R. irregularis根系侵染率都低于10%,盆栽实验和大田实验共同证实,R. irregularis对郑单958和先玉335的茎长、茎粗和玉米产量都无显著影响。说明菌根真菌在玉米上的有效利用,首先需要从遗传上改良共生效率。为鉴定玉米中影响玉米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的关键基因,我们选取了380份玉米自交系并接种R. irregularis,调查了共生效率。发现AMF在这些自交系中的侵染率分布为0%~100%,遗传差异显著。以侵染率作为遗传表型,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550000个SNP标记,对其中数据完善的303份玉米材料的根系侵染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比较四个模型GLM模型、Q模型、K模型和Q+K模型,发现Q模型最适合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Q模型下,共检测到27个显著性SNPs,分布在位于第2、4、5、7号不同染色体上的5个基因(MSERG1~5,P1×10-4)上,这5个基因确定为控制玉米与R. irregularis共生效率相关基因的候选基因。以显著性最高的MSERG 4基因为研究对象,从玉米突变体库中检索到3个等位突变体,通过对鉴定的纯合突变体进行接种R. irregularis并分析共生效率,同野生型相比,MSERG 4-1, MSERG4-2和MSERG 4-3在接种R. irregularis后,根系AMF侵染率极显著提高,从而证明MSERG 4基因与R. irregularis同与玉米的共生效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突变体叶片中无机磷含量下降,茎中含量显著升高,而根中则显著降低。说明MSERG 4不仅能够负调控玉米根系与AMF的共生关系,并能影响菌根玉米植株中无机磷的分布,这暗示MSERG 4很可能通过影响植物对无机磷的吸收来调控共生过程。由于AMF与作物共生具有广谱性特点,为探讨MSERG 4基因参与调节共生效率的功能在不同物种中是否具有保守功能,我们通过同源比对的方法确定了水稻、烟草、番茄中的同源基因,并利用突变体或RNAi遗传转化的方法鉴定和创制了遗传材料,为后期验证相关基因的功能积累了材料。
【关键词】:玉米 丛枝菌根真菌 根系侵染率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
【目录】:
  • 中文摘要11-13
  • Abstract13-15
  • 1 前言15-43
  • 1.1 AM真菌的简介15-16
  • 1.2 AM真菌的分类16-17
  • 1.3 AM真菌的培养方法17-20
  • 1.3.1 盆栽培养法18
  • 1.3.2 培养基培养法18
  • 1.3.3 营养液培养法18
  • 1.3.4 雾化培养法18
  • 1.3.5 玻璃珠分室培养法18-19
  • 1.3.6 大田培养法19
  • 1.3.7 AM真菌与普通根双重培养19
  • 1.3.8 AM真菌与Ri-T-DNA转型根的双重单胞无菌培养法19
  • 1.3.9 AM真菌与Ri-T-DNA转型根双重培养的改良分室单孢培养系统19-20
  • 1.4 AM真菌的结构20-22
  • 1.5 AM共生过程22-27
  • 1.5.1 信号分子22-23
  • 1.5.2 共生过程23-25
  • 1.5.3 菌根诱导的抗性25
  • 1.5.4 丛枝的发育25-26
  • 1.5.5 参与AM共生的植物基因的简介26-27
  • 1.6 AM真菌与寄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27-36
  • 1.6.1 AM真菌对植物糖转运的影响27-28
  • 1.6.2 AM真菌对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8-29
  • 1.6.3 AM真菌增强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9-31
  • 1.6.4 AM真菌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31-33
  • 1.6.5 AM真菌可提高植物的抗病性33-34
  • 1.6.6 AM真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关系34-35
  • 1.6.7 AM真菌可提高植物的抗重金属能力35-36
  • 1.7 植物激素与AM真菌的共生36-37
  • 1.8 生态因素对AM真菌的影响37-38
  • 1.8.1 土壤水份对AM真菌的影响37
  • 1.8.2 土壤pH对AM真菌的影响37-38
  • 1.8.3 土壤肥力对AM真菌的影响38
  • 1.8.4 光照条件对AM真菌的影响38
  • 1.8.5 温度对AM真菌的影响38
  • 1.8.6 农业生产活动对AM真菌的影响38
  • 1.9 植物入侵对AM真菌的影响38-39
  • 1.10 菌根的自我调控作用39-40
  • 1.1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40-41
  • 1.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1-43
  • 2 材料与方法43-52
  • 2.1 供试植物材料43-45
  • 2.2 菌株和载体45-46
  • 2.3 盆栽种植46
  • 2.3.1 番茄的盆栽种植46
  • 2.3.2 玉米的盆栽种植46
  • 2.4 大田试验46
  • 2.5 台盼蓝染色46-47
  • 2.6 AM真菌对植物根系侵染率的测定47
  • 2.7 玉米纹枯病菌接种和病情分析47
  • 2.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47
  • 2.9 RNA的操作47
  • 2.10 玉米突变体的鉴定47-48
  • 2.11 水稻突变体的鉴定48
  • 2.12 同源基因cDNA的获得及表达载体的构建48-50
  • 2.13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和番茄的遗传转化50-51
  • 2.13.1 烟草遗传转化程序50
  • 2.13.2 番茄遗传转化程序50-51
  • 2.14 转基因烟草植株的阳性鉴定51
  • 2.15 无机磷含量的测定51-52
  • 3 结果与分析52-75
  • 3.1 AM和AMF孢子的培养52
  • 3.2 AM真菌对五种番茄的促生作用52-55
  • 3.2.1 番茄与AM真菌的共生情况52-53
  • 3.2.2 AM真菌对不同番茄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53-55
  • 3.3 AM真菌与玉米B73共生体系的建立55-56
  • 3.3.1 玉米B73菌根的形态55
  • 3.3.2 AM真菌对B73生长和纹枯病发生情况的影响55-56
  • 3.4 AM真菌对商品化玉米品种的影响56-59
  • 3.4.1 盆栽试验中AM真菌对商品化玉米品种生长的影响56-58
  • 3.4.2 田间试验中AM真菌对商品化玉米品种的影响58-59
  • 3.5 AMF与380份玉米自交系共生效率的调查59-63
  • 3.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63-65
  • 3.6.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结果63-65
  • 3.6.2 候选基因功能预测65
  • 3.7 玉米中基因MSERG 4的功能研究65-69
  • 3.7.1 玉米突变体的鉴定65-66
  • 3.7.2 玉米突变体AM真菌侵染率测定66-68
  • 3.7.3 玉米突变体中无机磷含量的测定68-69
  • 3.8 不同物种中MSERG 4同源基因的功能测试69-75
  • 3.8.1 水稻中MSERG 4同源基因的功能研究69-70
  • 3.8.2 烟草、番茄中MSERG 4同源基因功能研究70-75
  • 3.8.2.1 同源基因cDNA的获得和表达载体的构建70-73
  • 3.8.2.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73-75
  • 4 讨论75-78
  • 4.1 AM真菌对番茄和玉米B73生长和抗病性的影响75
  • 4.2 玉米自交系AM真菌根系侵染率呈现多样性75-76
  • 4.3 AM真菌对先玉335和郑单958玉米的促生效果不显著76
  • 4.4 基因MSERG 4在AM真菌与玉米共生过程中的作用76-77
  • 4.5 不同物种间基因MSERG 4同源基因的功能研究77-78
  • 5 结论78-79
  • 5.1 AM真菌对番茄和玉米B73生长存在促进作用78
  • 5.2 玉米自交系根系侵染率呈现多样性78
  • 5.3 基因MSERG 4参与调控AM真菌与玉米的共生过程78-79
  • 参考文献79-101
  • 致谢101-102
  • 附录102
  • 附录1:部分实验的详细操作程序102-104
  • Protocol 1:植物总DNA小样抽提法102
  • Protocol 2:植物总RNA的提取102
  • Protocol:3: Reverse Transcription for RT-PCR and quantitative RT-PCR102-103
  • Protocol 4:热激转化大肠杆菌(DH5α)103
  • Protocol 5:重组载体电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103-104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引福;嫩玉米早上市玉米芯育苗好[J];北京农业;2000年04期

2 唐劲驰,曹敏建,佟占昌;不同品种玉米与小麦间套作的比较试验[J];杂粮作物;2000年04期

3 朱浩军;对平凉地区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及布局的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0年10期

4 袁伯英;郑单14是个好玉米品种[J];河北农业;2000年03期

5 刘忠海,张忠军,姜玉国;选购玉米品种应遵循的原则[J];吉林农业;2000年02期

6 ;甜脆玉米品种简介[J];农村实用技术;2000年03期

7 胡远富,李世贵,冯存贵;玉米不同品种子粒脱水速度测定[J];现代化农业;2000年02期

8 郭自伟;墨西哥青割玉米的栽培[J];现代农业;2000年03期

9 ;水玉米问题有望解决[J];现代农业;2000年04期

10 于风刚 ,赵佳;种玉米算出了两笔帐[J];中国农垦;200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鹏飞;王甜甜;毛培;罗梅浩;;不同玉米品种丁布含量及其与抗螟性的关系[A];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C];2012年

2 刘祖荫;;发展玉米的加工利用技术提高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A];食品论文汇编[C];1985年

3 王春虎;陈士林;董娜;蒋爱凤;;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王宇翔;;玉米后期倒伏的易损性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红艳;;玉米品种精细化布局气象服务技术[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刘治先;;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治先;;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孙世贤;;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9 刘翔;许志刚;;玉米品种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A];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李鲁华;柳延涛;吕新;朱江;;绿洲玉米生态适应性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新疆现代农业论坛”论文专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林食品行业管理办公室调研组;吉林玉米大省做大玉米文章[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2 记者 孔非;中国国际玉米产业博览会九月在长举行[N];长春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秦洪湖  通讯员  赵中文  肖 松;为了金色玉米香飘世界[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石岩;玉米品种多 购买早筹划[N];河南科技报;2006年

5 杨婷;国家3亿补贴玉米良种玉米价格将上扬[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6 孟宝林;玉米行情看好 今年庄稼咋种[N];牡丹江日报;2006年

7 吴守祥;玉米行情火爆的背后[N];期货日报;2006年

8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 姜建华;玉米价格稳中走高[N];期货日报;2006年

9 李茜;玉米投资正当红[N];上海金融报;2008年

10 才春林;笋玉米因专用而身贵[N];农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良;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产量和氮效率的变化趋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张红伟;玉米耐低磷的种质资源评价及耐低磷的遗传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刘永花;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积温需求定量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4 岳辉;玉米自交系低磷耐性遗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春辉;玉米高密度重组图谱构建及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高庆华;玉米低植酸基因的初步定位和转育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圣彦;玉米萜类合成酶基因TPS10表达调控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翟立超;玉米品种竞争能力的评价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9 曹国鑫;小农户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应用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毛欣;玉米芽种钵盘精量播种机理与装置参数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瑞;黄芪绿肥的品质评价及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江帆;复合Bt cry1Ac和cry1Ie抗虫玉米抗螟性及其在IRM中的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李秀秀;玉米耐低氮杂种优势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高杰;不同玉米品种的适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欢;陕西及山西不同地区玉米营养价值检测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瑞敏;高地隙玉米喷雾机施药装置的设计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白翠莹;玉米ZmPROPep1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抗病聚合育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吴文丽;施用三种肥料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态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叶慧香;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殷鹏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控制菌根共生效率玉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互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396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1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