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拟环纹豹蛛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及与褐飞虱比较

发布时间:2025-02-05 19:21
  共生关系在自然界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共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共生微生物在宿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营养代谢、发育生殖、抗病菌感染以及增强宿主的解毒代谢能力等。拟环纹豹蛛是稻田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防治水稻害虫及维持稻田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拟环纹豹蛛的形态学、生物生态学、农药安全性评价以及对农田害虫捕食行为及效率等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结果,但是关于拟环纹豹蛛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主要以拟环纹豹蛛与其猎物褐飞虱为材料来开展以下实验内容:1)拟环纹豹蛛不同内部组织器官之间微生物(包括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结构比较;2)拟环纹豹蛛内部组织器官共生真菌与细菌的种群平衡关系;3)豹蛛属的不同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拟环纹豹蛛细菌微生物组成比较;4)以拟环纹豹蛛与褐飞虱细菌物种组成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探讨捕食性天敌与猎物之间细菌微生物的组成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拟环纹豹蛛不同组织器官真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比较本研究通过微生物组学的方法,对拟环纹豹蛛不同内部组织器官真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产生378,990个高质量序列,共获得12个核心OTU,卵巢、脂肪体、肠道、毒腺各...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内共生菌的研究意义
    2 内共生菌的研究概况
        2.1 内共生菌特点
        2.2 内共生菌的分类
        2.3 内共生菌的分布和传播
        2.4 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关系
        2.5 影响宿主内共生菌群波动的因素
            2.5.1 宿主本身对内共生菌种群波动的影响
            2.5.2 内共生菌群的种间关系对种群波动的影响
            2.5.3 外界环境因素对宿主内共生菌的影响
            2.5.4 宿主食物条件对共生菌种群波动的影响
            2.5.5 影响宿主内共生菌种群波动的其他因素
    3 内共生菌的功能
        3.1 调控宿主的营养和生殖代谢
        3.2 调控宿主的适应性
        3.3 调控宿主的防御和入侵能力
    4 内共生菌的研究方法
        4.1 内共生菌的检测与鉴定
        4.2 内共生菌研究的新技术
        4.3 清除内共生菌的方法
    5 拟环纹豹蛛与猎物褐飞虱概述
    6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拟环纹豹蛛不同组织器官真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
        1.3 样品收集
        1.4 微生物DNA的提取
        1.5 真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1.6 微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拟环纹豹蛛各组织真菌18S rDNA (SSU0817F/1196R)扩增结果
        2.2 拟环纹豹蛛真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2.3 拟环纹豹蛛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2.4 拟环纹豹蛛真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5 拟环纹豹蛛真菌微生物群落组成比较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拟环纹豹蛛不同组织器官细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
        1.3 样品收集
        1.4 微生物DNA的提取
        1.5 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1.6 微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拟环纹豹蛛各组织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结果
        2.2 拟环纹豹蛛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2.3 拟环纹豹蛛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2.4 拟环纹豹蛛各组织细菌菌群与真菌菌群多样性比较分析
        2.5 拟环纹豹蛛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6 拟环纹豹蛛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比较分析
        2.7 拟环纹豹蛛各组织细菌微生物功能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豹蛛属及不同地理种群拟环纹豹蛛脂肪体器官细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
        1.3 样品收集
        1.4 微生物DNA的提取
        1.5 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1.6 微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沟渠豹蛛、星豹蛛和日本拟环纹豹蛛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结果
        2.2 沟渠豹蛛、星豹蛛和日本拟环纹豹蛛脂肪体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2.3 沟渠豹蛛、星豹蛛、日本拟环纹豹蛛和南京本地拟环纹豹蛛脂肪体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2.4 沟渠豹蛛、星豹蛛、日本拟环纹豹蛛和南京本地拟环纹豹蛛脂肪体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5 沟渠豹蛛、星豹蛛、日本拟环纹豹蛛和南京本地拟环纹豹蛛脂肪体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比较分析
        2.6 沟渠豹蛛、星豹蛛、日本拟环纹豹蛛和南京本地拟环纹豹蛛脂肪体细菌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拟环纹豹蛛与猎物褐飞虱细菌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主要试剂
        1.3 样品收集
        1.4 微生物DNA的提取
        1.5 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定
        1.6 微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拟环纹豹蛛和褐飞虱脂肪体、卵巢16S rRNA基因V3-V4区扩增结果
        2.2 拟环纹豹蛛和褐飞虱脂肪体、卵巢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2.3 拟环纹豹蛛和褐飞虱脂肪体、卵巢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2.4 拟环纹豹蛛和褐飞虱脂肪体、卵巢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2.5 拟环纹豹蛛和褐飞虱脂肪体、卵巢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比较分析
        2.6 拟环纹豹蛛和褐飞虱脂肪体、卵巢细菌微生物扩散能力分析
        2.7 拟环纹豹蛛和褐飞虱脂肪体、卵巢细菌微生物功能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Ⅲ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本文编号:4030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4030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3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