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
本文关键词:新疆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疆杏栽培历史悠久,长期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遗传变异,导致了某些基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渗入,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杏种质资源。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的角度,通过表型数据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新疆栽培杏和野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利用两种方法探讨新疆栽培杏和野杏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并构建其核心种质,初步构建了新疆主栽杏品种(系)的指纹图谱,旨在为新疆杏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品种鉴定以及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栽培杏来说,无论是数值性状还是非数值性状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轮台采样点均具有最大值(0.983 4,4.831 6)和(1.033 8,4.886 4),表型多样性最丰富,托克逊采样点的表型多样性最差,其它采样点居中;对于野杏来说,霍城居群均具有最大值(0.979 9,4.729 9)和(0.981 9,4.770 1),表型多样性最丰富,巩留居群居中(0.975 5,4.385 7)和(0.978 6,4.416 0),新源居群最小(0.944 7,3.241 9)和(0.945 2,3.277 1);栽培杏和野杏种质资源均以果形指数和叶片长宽比的遗传稳定性最好,单果重和核鲜重的遗传稳定性较差。2.表型水平上,栽培杏12个采样点间,阿合奇和策勒采样点间的欧氏距离最大,为38.191 8,亲缘关系最远,英吉沙和轮台采样点间的欧氏距离最小,为9.241 7,亲缘关系最近;野杏3个居群间,新源和巩留居群的欧氏距离最大,为20.445 3,亲缘关系最远,霍城和新源居群的欧氏距离最小,为19.218 6,亲缘关系最近。3.采用ISSR技术,利用筛选出的22条引物分别对320份栽培杏种质资源和135份野杏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对于栽培杏来说,共扩增出485条条带,有47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8.56%,栽培杏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98.56%、1.985 6、1.381 6、0.240 9和0.370 5,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轮台采样点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阿合奇、策勒和托克逊采样点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差;对于野杏种质资源来说,共扩增出467条条带,其中46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9.49%,野杏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99.57%、1.995 7、1.387 9、0.244 9和0.387 4,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霍城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巩留居群居中,新源居群相对较差。4.分子水平上,栽培杏各采样点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63 2,遗传变异有73.68%存在于各采样点内,26.32%存在于采样点间;而野杏各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35 7,遗传变异有86.43%存在于居群内,13.57%存在于居群间;栽培杏和野杏居群的基因流分别为1.399 8和3.185 5,显著大于1。5.分子水平上,栽培杏以英吉沙和轮台采样点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度最高为0.983 9,遗传距离最小为0.016 2;阿合奇和策勒采样点的亲缘关系最远,遗传相似度最小为0.839 0,遗传距离最大为0.175 6。野杏以新源和霍城居群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度最高为0.950 6,遗传距离最小为0.050 7;新源和巩留居群间亲缘关系最远,遗传相似度最小为0.926 3,遗传距离最大为0.076 5。6.利用经标准化处理后的35个表型性状数据构建新疆栽培杏和野杏核心种质,采用优先取样策略,根据欧式距离和最短距离法进行逐步聚类,是构建栽培杏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以25%的取样比例选取的68份栽培杏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97.83%的性状表型值,能够很好地代表原种质的表型遗传与变异;采用优先取样策略,根据欧式距离和离差平方和法进行逐步聚类,是构建野杏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以25%的取样比例选取的33份野杏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97.24%的性状表型值,能够很好地代表原种质的表型遗传与变异。7.基于ISSR分子标记,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Jaccard遗传距离进行多次聚类,是构建栽培杏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核心种质包含68份杏种质资源,保留了原种质21.25%的样品,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95.19%、95.94%、97.99%、102.29%、110.92%、110.04%;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NeiLi遗传距离进行多次聚类是构建新疆野杏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核心种质包含31份野杏资源,保留了原种质22.96%的样品,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达到92.69%、98.83%、99.42%、103.26%、109.24%、108.31%。最后,结合主坐标轴分析法和表型性状分别对栽培杏和野杏的核心种质加以确认,表明二者的核心种质均能全面代表原种质的遗传与变异。8.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重复性好、多态性丰富的4个引物作为特征引物,分别为UBC809、UBC836、UBC844和UBC850,共扩增出78个位点,其中73个为多态性位点;48个新疆主栽杏品种(系)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和香农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931 3、1.436 8、0.262 2和0.402 8,说明各品种(系)具有相对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黄肉油杏’和‘大五月杏’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84 6,遗传距离为0.122 6;‘库曼提’和‘索格佳娜丽’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4 1,遗传距离为0.572 5。将4个引物两两组合相结合起来,可快速、准确地鉴别46个杏品种(系),只有‘辣椒杏’和‘伊犁阿克玉吕克’需要三个引物组合才能鉴别出来,并利用这4个ISSR特征引物通过Gel 2.0指纹图谱自动识别系统构建了48个杏品种(系)的DNA标准指纹图谱。
【关键词】:新疆 栽培杏 野杏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6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11-13
- 第1章 绪论13-29
- 1.1 果树遗传多样性概述13-20
- 1.1.1 概念及研究意义13
- 1.1.2 研究方法13-17
- 1.1.3 新疆野杏研究进展17-19
- 1.1.4 新疆栽培杏研究进展19-20
- 1.2 核心种质研究进展20-25
- 1.2.1 核心种质的概念及研究意义20-21
- 1.2.2 构建核心种质的步骤及方法21-24
- 1.2.3 核心种质的评价24
- 1.2.4 果树核心种质研究现状24-25
- 1.3 果树DNA指纹图谱研究进展25-27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7-29
- 第2章 基于部分表型性状对新疆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29-63
- 2.1 栽培杏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29-48
- 2.1.1 材料与方法29-33
- 2.1.2 结果与分析33-48
- 2.2 野杏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48-59
- 2.2.1 材料与方法48
- 2.2.2 结果与分析48-59
- 2.3 小结与讨论59-63
- 2.3.1 表型多样性59-60
- 2.3.2 表型的遗传及变异60-62
- 2.3.3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62-63
- 第3章 基于ISSR分子标记对新疆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63-87
- 3.1 栽培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63-77
- 3.1.1 材料与方法63-67
- 3.1.2 结果与分析67-77
- 3.2 野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77-83
- 3.2.1 材料与方法77
- 3.2.2 结果与分析77-83
- 3.3 小结与讨论83-87
- 3.3.1 遗传多样性83-84
- 3.3.2 遗传变异与分化84-85
- 3.3.3 遗传关系85-87
- 第4章 利用表型数据构建新疆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87-106
- 4.1 利用表型数据构建栽培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87-96
- 4.1.1 材料与方法87-90
- 4.1.2 结果与分析90-96
- 4.2 利用表型数据构建野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96-102
- 4.2.1 材料与方法96
- 4.2.2 结果与分析96-102
- 4.3 小结与讨论102-106
- 4.3.1 表型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102-103
- 4.3.2 取样比例对核心种质构建的影响103-104
- 4.3.3 核心种质的评价与确认104-106
- 第5章 利用ISSR分子标记构建新疆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106-124
- 5.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构建栽培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106-114
- 5.1.1 材料与方法106-107
- 5.1.2 结果与分析107-114
- 5.2 利用ISSR分子标记构建野杏种质资源核心种质114-120
- 5.2.1 材料与方法114
- 5.2.2 结果与分析114-120
- 5.3 小结与讨论120-124
- 5.3.1 遗传距离与取样策略120-121
- 5.3.2 合理的取样比例121-122
- 5.3.3 核心种质的评价与确认122-124
- 第6章 部分新疆主栽杏品种(系)DNA指纹图谱构建124-134
- 6.1 材料与方法124-125
- 6.1.1 试验材料124-125
- 6.1.2 试验方法125
- 6.2 结果与分析125-131
- 6.2.1 多态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125-127
- 6.2.2 亲缘关系分析127-128
- 6.2.3 特异条带与特征指纹图谱构建128-130
- 6.2.4 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130-131
- 6.3 小结与讨论131-134
- 6.3.1 分子标记构建指纹图谱131-132
- 6.3.2 指纹图谱构建的方法132-134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34-137
- 7.1 结论134-135
- 7.1.1 表型遗传多样性134
- 7.1.2 分子遗传多样性134
- 7.1.3 表型核心种质134-135
- 7.1.4 分子核心种质135
- 7.1.5 指纹图谱135
- 7.2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135-136
- 7.3 下一步研究设想136-137
- 附录137-147
- 参考文献147-157
- 致谢157-158
- 作者简介158-1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生龙,张振海,雍瑞华;聚类分析在宁夏水稻核心种质研究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3年02期
2 王建成;张文兰;陈利容;颜廷进;段乃彬;李群;李汝玉;;小麦核心种质取样方法及取样比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3 李晓玲;李金泉;卢永根;;水稻核心种质的构建策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 曾亚文;杜娟;普晓英;张浩;周国华;杨树明;杨晓娟;;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氮磷高效性[J];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5 于淼;郑国生;周春玲;孙玉林;王宏伟;;山东省牡丹核心种质的构建策略研究[J];北方园艺;2008年08期
6 王建成;胡晋;黄歆贤;徐盛春;;植物核心种质构建数据和代表性评价参数的研究进展[J];种子;2008年08期
7 刘长友;田静;范保杰;曹志敏;王素华;;河北省小豆种质资源初选核心种质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8 王永康;吴国良;李登科;冀爱青;隋串玲;赵爱玲;;果树核心种质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年03期
9 吴方喜;朱永生;谢鸿光;张建福;谢华安;;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的耐储藏特性初步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年10期
10 沈志军;马瑞娟;俞明亮;蔡志翔;许建兰;;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初级核心种质构建[J];园艺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卢德城;;水稻核心种质育种[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杜娟;曾亚文;普晓英;申时全;杨树明;刘昆;凌青;;云南稻核心种质光壳稻耐低磷特性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3 严娟;王永清;陶炼;;建立枇杷核心种质的构想[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曾亚文;申时全;普晓英;赵旭;;云南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进展[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5 杜娟;曾亚文;普晓英;申时全;杨树明;刘昆;杨晓娟;;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6 曹荷艳;管洁;吕英民;;观赏植物核心种质构建研究进展[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C];2012年
7 曾亚文;申时全;赵常美;普晓英;杨晓娟;杜娟;;云南稻核心种质的磷高效特性及其地理分布[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跃强;关荣霞;刘章雄;常汝镇;姚源松;邱丽娟;;利用大豆核心种质随机抽样发掘28K和30K过敏蛋白缺失优异种质[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丽侠;关荣霞;常汝镇;邱丽娟;;中国栽培大豆核心种质的取样策略[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10 伍翠平;王晓鸣;文成敬;宋凤景;武小菲;杨知还;李洪杰;;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白粉病抗性鉴定与抗病基因分子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利华邋通讯员 潘永;全国小麦核心种质有效利用研讨会在洛召开[N];洛阳日报;2008年
2 向杰;众里寻它,挑选优等基因[N];科技日报;2004年
3 记者 赵晓晓;四院士莅焦考察国家973项目[N];焦作日报;2009年
4 记者 阮晓光;有助高产优质水稻培育[N];广州日报;2012年
5 记者罗冰;“沈农606”超级稻取得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2年
6 姚润丰 董峻;我国五大农业科技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N];山东科技报;2006年
7 郭严;甘孜构建青稞育种核心种质群[N];农民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继辉 通讯员 潘永;我市建立小麦“优质基因库”[N];洛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成;构建植物遗传资源核心种质新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洪亮;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及其信息处理系统骨架的建立[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曾亚文;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功能营养成分遗传评价及其地带性分析[D];云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张兴伟;烟草微核心种质构建及相关性状数量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5 王重荣;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新基因发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刘娟;新疆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7 徐海明;种质资源核心库构建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8 张艳芳;利用形态学和SSR标记建立柿核心种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鸿艳;335份旱稻核心种质构建与栽培稻抗旱相关QTL定位[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4年
10 白卉;山杨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构建及利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云南稻核心种质对土壤无效磷的活化特性及其生态差异[D];云南农业大学;2006年
2 李长涛;利用基因型值构建水稻核心种质的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肖军治;湖南同名异种地方稻资源核心种质遴选[D];中南大学;2011年
4 赵枢纽;辣椒核心种质的构建与评价[D];海南大学;2015年
5 刘宁宁;植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与评价新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郑瑜;银杏核心种质构建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宁宁;我国杏核心种质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李继存;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生育期组划分及光温综合反应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李晓波;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根部性状关联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10 姚玉莹;水稻核心种质抗倒特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疆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40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