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
本文关键词: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华北平原粮食生产高投入高产出导致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生态代价。传统麦玉两熟制所导致的地下水位日趋下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都严重威胁着农田生态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于2003年在中科院栾城试验站开展了替代轮作种植模式的田间定位研究,具体模式包括:①粮棉薯模式(甘薯→棉花→甘薯→冬小麦-夏玉米);②粮棉油模式(黑麦草-棉花→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③粮油模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④麦玉模式:(冬小麦-夏玉米)(对照)⑤棉花连作模式(对照)。基于2003-2014年共12年的试验数据,结合土壤水量平衡模型,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水分消耗特征,周年地下水净消耗量及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经济水分利用效率等节水效益以及轮作节水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方法,评价了不同种植模式的固碳减排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合理的替代轮作模式有明显节水效果。5种种植模式年均周年耗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麦玉模式(724.5mm)粮棉油模式(647.4mm)粮油模式(615.0mm)粮棉薯模式(560.6mm)棉花连作模式(522.5mm)。与麦玉模式相比,粮棉薯模式、粮油模式、粮棉油模式分别节水22.6%、15.1%和10.6%,粮棉薯模式为最具节水潜力的轮作制度。 (2)不同作物轮作产生了土壤水分的时空互补。①上茬生育期降水与需水耦合度高的作物(如棉花、花生、甘薯等)可为下茬作物冬小麦提高良好的水分条件,达到时间上的土壤水分互补。②与麦玉模式相比,粮油模式、粮棉油模式、粮棉薯模式的周年灌溉量分别减少90mm、45mm、116mmm,三种模式0-120cm土壤贮水量变化与麦玉模式无明显差异,但120-18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变幅较小且高于麦玉模式,故与耗水层次浅的作物轮作,可为冬小麦等后茬深根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环境,实现空间上的土壤水分互补。 (3)合理的替代轮作模式可有效缓解地下水位的下降。5种种植模式导致的年均地位水位下降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麦玉模式(1.20myr-1)粮棉油模式(0.84myr1)粮油模式(0.70myr1)粮棉薯模式≈棉花连作模式(0.40m yr-1)。麦玉模式导致的年均地下水位变化值分别是粮棉油模式、粮油模式、粮棉薯模式的1.4倍、1.7倍和3倍。在兼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情况下,粮棉薯模式导致的地下水位累积下降量最低。若近10年来,用粮棉薯模式全部替代传统高耗水的麦玉模式,可节约7m的地下水资源。 (4)合理的替代轮作模式能有效降低农田碳足迹。5种种植模式的单位面积、单位生物量、单位经济产值碳足迹的评价结果均显示为:麦玉模式粮油模式粮棉油模式粮棉薯模式≈棉花连作模式。粮棉薯模式具有最低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生物量碳足迹、单.位经济产值碳足迹,分别为3971.45kg CO2eq hm-2yr-1,0.24kg CO2eq kg-1yr-1,0.22kg CO2eq¥-1yr-1,分别为麦玉模式相应值的30.6%、26.7%和21.4%。因此,在华北平原发展多样化的种植制度是该地区节能减排,发展农业的清洁能源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5)合理的替代轮作模式具有更高经济效益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粮棉薯模式的年均经济效益最高,为麦玉模式的2.4倍;粮棉油、粮油及棉花连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分别为麦玉模式的1.6倍、1.4倍和1.3倍。5种种植模式轮作周期内的年均经济水分利用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粮棉薯模式(11.0¥m-3)粮粮油模式(8.5¥m-3)粮油模式(7.3¥m-3)麦玉模式(5.5¥m-3)≈棉花连作模式(5.2¥m-3)。发展多样化的轮作模式可有效提高单位水分消耗的经济回报。 在华北平原发展科学的轮作替代种植模式是缓解地下水位迅速下降、促进该地区种植业节能减排、增加农田经济效益,同时又可适度保证粮食生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华北平原 轮作种植模式 地下水位 节水效率 碳足迹 经济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34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图表目录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27
- 1.3 总结与研究不足27
- 1.4 本研究切入点及研究意义27-28
- 第二章 研究方案28-38
- 2.1 研究区域概况28-32
- 2.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2-34
- 2.3 试验设计34-35
- 2.4 试验数据采集方法35
- 2.5 土壤水分含量的计算方法35-36
- 2.6 数据统计分析36-38
-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水分利用分析38-80
- 3.1 农田水量平衡模型介绍及适应性验证38-41
- 3.2 不同种植模式水分消耗特征分析41-47
- 3.3 不同种植模式农田水量平衡构成比较分析47-65
- 3.4 不同种植模式作物间土壤水分补偿特征分析65-77
- 3.5 小结77-80
- 第四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80-92
- 4.1 地下水位年际变化特征80-81
- 4.2 地下水位下降的计算方法81-84
- 4.3 主要作物净地下水消耗及农田节水启示84-88
- 4.4 不同种植模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88-90
- 4.5 小结90-92
- 第五章 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评价92-104
- 5.1 碳足迹概念及计算方法92-93
- 5.2 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比较分析93-102
- 5.3 小结102-104
- 第六章 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经济水分利用效率分析104-114
- 6.1 不同种植模式的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分析104-108
- 6.2 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108-112
- 6.3 小结112-114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114-122
- 7.1 结论114-115
- 7.2 研究创新点115-116
- 7.3 讨论116-119
- 7.4 未来研究展望119-122
- 参考文献122-138
- 附录138-148
- 致谢148-150
- 个人简介150-1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艳丽,李兆林,李春杰;连作、迎茬和轮作大豆对田间杂草群落变化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3年04期
2 贾金生,刘昌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及其对不同开采量响应的计算──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3 孙宏勇,刘昌明,张永强,张喜英;不同时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效应和耗水特性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3年02期
4 曹红霞;粟晓玲;康绍忠;王振昌;;关中地区气候变化对主要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4期
5 孙宏勇,张喜英,张永强,刘昌明;用Micro-Lysimeters和大型蒸渗仪测定夏玉米蒸散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4期
6 张玉铭,胡春胜,毛任钊,张佳宝,朱安宁;河北栾城县农田土壤养分肥力状况与调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4期
7 石建省;李国敏;梁杏;陈宗宇;邵景力;宋献方;;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J];地球学报;2014年05期
8 费宇红,张兆吉,张凤娥,陈京生,陈宗宇,王昭;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9 胡玉昆;王玉坤;Juana Paul-moiwo;;地下水位对农业用水量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02期
10 万运帆;李玉娥;高清竹;秦晓波;林而达;;田间管理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土壤碳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44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