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4种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与基因渐渗
发布时间:2017-06-15 00:08
本文关键词:苏皖4种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与基因渐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栎属(Quercus)是壳斗科(Fagaceae)中最大的属,是典型的风媒传粉、异交植物,栎树常同域分布,种间存在着较强的基因交流,是研究植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形成与进化、种间基因渐渗与杂交的模式植物。中国是栎属植物的起源地,也是现代栎树的分布中心之一,栎树是我国重要经济和生态树种。本研究以江苏省、安徽省4块样地中同域分布的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 variabilis)、白栎(Q.fabri)和短柄袍栎(Q. glandulifera var. brevipetiolata)居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叶表型性状、核基因组大小和核SSR标记分析了4种栎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居群和个体的变异情况,以探明栎树种间基因渐渗和杂交的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表型性状变异。在种内居群水平上,麻栎的侧脉对数与叶柄长存在着显著变异,白栎除叶柄长外其它表型性状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变异,短柄袍栎在叶片长、叶片长/宽、侧脉对数等3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变异,栓皮栎在所有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变异。聚类分析表明,4种栎树居群内均存在着表型变异,部分白栎、麻栎和栓皮栎个体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变异表型。(2)基因组大小变异。通过对4种传统的细胞核分离缓冲液进行比较,并利用正交设计法对经典Marie's缓冲液中的β-疏基乙醇和Tween 20组分进行了优化,成功构建了分别适合于麻栎、栓皮栎、白栎和短柄袍栎的流式细胞术试验体系。并测定了江苏紫金山样地4种栎树共120个个体的核基因组大小。发现麻栎居群与栓皮居群间在基因组大小上存在着显著变异,二者与白栎居群和短柄袍栎居群间也均存在着显著变异,但白栎居群与短柄袍栎居群间无显著变异。聚类显示,同组的栎树间表现出广泛的种间变异,不同组的栎树间有部分个体存在着种间变异。(3)居群遗传结构。从来自于近缘物种的92对核SSR引物中,选出能在4种栎树中扩增出多态性的核SSR引物27对,并对4种栎树共300个个体的DNA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反应,进行了4种栎树总体水平、种水平和种内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在4种栎树总体水平上,27对SSR引物共检测到526个等位基因,平均为19.48个,期望杂合度(He)为0.79-0.94,平均为0.90,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为0.755-0.939,平均PIC值为0.886,表明在4种栎树总体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4种栎树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3.63-14.48,期望杂合度(He)为0.84-0.8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811-0.845,均表现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麻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其次为白栎,栓皮栎与短柄袍栎的变异水平最低,二者的遗传多样性近于同一水平。对10个栎树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居群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4)居群遗传变异。i同种栎树居群的居群内变异率为83%-91%,居群间为9%-17%,基因流(Nm)为1.202-2.394。其中,短柄袍栎安徽凉亭沟口居群(LT-B)与江苏紫金山居群(ZJ-B)间变异率最高,麻栎居群间的变异率最低。ii异种栎树居群的居群内变异率为80%-94%,居群间变异率为20%-6%,居群间基因流(Mm)为1.015-4.267。麻栎居群-栓皮栎居群、白栎居群-短柄袍栎居群间均存在着强烈的基因交流,基因流(Nm)1.634-4.267,居群间的变异率相对较低(6%-13%)。其它异种居群间基因流(Nm)值相对较低,居群间变异率为14%-20%。iii聚类结果表明,白栎居群和部分短柄袍栎居群出现了明显的种内分化和种间变异,种间差异缩小。部分栎树个体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种间分子变异。江苏紫金山白栎居群(ZJ-F)显示出强烈的种间变异,与江苏紫金山短柄袍栎居群(ZJ-B)构成了潜在的种间基因渐渗高发群体。(5)栎树种间基因渐渗。4块样地共检出栎树种间基因渐渗现象24例(6.67%),其中,1个个体疑似为杂交一代个体。种间基因渐渗全部集中于麻栎-栓皮栎、栓皮栎-短柄袍栎、白栎-短柄袍栎等3个种对间。白栎-短柄袍栎间的比例最高(10.83%),栓皮栎-短柄袍栎间的比例最低(1.71%)。在麻栎-白栎、麻栎-短柄袍栎、栓皮栎-白栎等3个种对间未检出基因渐渗现象。结果显示基因渐渗现象在同组内的栎树种间普遍存在,不同组栎树间能够发生种间基因渐渗现象,但不是普遍现象。
【关键词】:栎 表型性状 基因组大小 遗传变异 基因渐渗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2.18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8
- 1.1 栎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地理分布12
- 1.2 植物的遗传变异12-13
- 1.3 植物种间基因渐渗13
- 1.4 植物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13-15
- 1.4.1 表型性状变异分析13-14
- 1.4.2 流式细胞术分析14
- 1.4.3 分子标记分析14-15
- 1.5 栎树遗传变异研究进展15-19
- 1.5.1 栎树表型性状变异分析15-16
- 1.5.2 栎树核基因组大小研究16-17
- 1.5.3 栎树居群遗传变异研究17-18
- 1.5.4 栎树种间基因渐渗研究18-19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9-20
- 1.6.1 4种栎树概述19-20
- 1.6.2 研究目的20
- 1.6.3 研究意义20
- 参考文献20-28
- 第二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居群叶表型性状变异28-42
- 2.1 样地及居群概况28-32
- 2.1.1 材料28-30
- 2.1.2 栎树叶表型性状指标设置30-32
- 2.1.3 叶表型性状指标测量方法32
- 2.1.4 叶表型性状指标统计方法32
- 2.2 结果和分析32-36
- 2.2.1 栎树居群间表型性状变异分析32-35
- 2.2.2 栎树居群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35-36
- 2.2.3 4种栎树个体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36
- 2.2.4 4种栎树居群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36
- 2.3 结论与讨论36-39
- 2.3.1 栎树叶表型变异36-38
- 2.3.2 栎树叶表型性状的相关性38-39
- 2.3.3 栎树个体叶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39
- 2.3.4 栎树居群叶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39
- 参考文献39-42
- 第三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居群基因组大小变异42-62
- 3.1 材料与方法42-44
- 3.1.1 材料42-43
- 3.1.2 细胞核分离缓冲液43
- 3.1.3 细胞核悬浮液制备和上机测试43-44
- 3.1.4 缓冲液优化组合的设定44
- 3.1.5 缓冲液优化数据的比较44
- 3.1.6 数据处理44
- 3.2 结果与分析44-57
- 3.2.1 细胞核分离缓冲液的初选44-45
- 3.2.2 Marie's-细胞核分离缓冲液的优化45-49
- 3.2.3 4种栎树2C DNA含量的测定49-55
- 3.2.4 4种栎树居群间基因组大小变异55
- 3.2.5 4种栎树个体基因组大小变异的聚类分析55-57
- 3.3 结论与讨论57-59
- 3.3.1 细胞核分离缓冲液的初选57
- 3.3.2 Marie's细胞核分离缓冲液优化57
- 3.3.3 4种栎树2C DNA含量的测定57-58
- 3.3.4 4种栎树居群间核基因组大小变异58-59
- 3.3.5 4种栎树个体基因组大小变异的聚类分析59
- 参考文献59-62
- 第四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居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62-82
- 4.1 材料和方法62-65
- 4.1.1 材料62
- 4.1.2 SSR引物62-63
- 4.1.3 方法63-65
- 4.2 结果与分析65-75
- 4.2.1 4种栎树核SSR引物的筛选65-67
- 4.2.2 4种栎树的总体遗传多样性67-69
- 4.2.3 4种栎树的遗传多样性69-72
- 4.2.4 4种栎树居群间的遗传变异72-73
- 4.2.5 4种栎树个体遗传变异的聚类分析73-74
- 4.2.6 4种栎树居群遗传变异的聚类分析74-75
- 4.3 结论与讨论75-79
- 4.3.1 栎树种间核SSR引物的通用性75-76
- 4.3.2 4种栎树居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76-78
- 4.3.3 4种栎树的聚类分析78
- 4.3.4 栎树居群的保护策略78-79
- 参考文献79-82
- 第五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82-93
- 5.1 材料和方法82
- 5.1.1 材料82
- 5.1.2 方法82
- 5.1.3 数据分析方法82
- 5.2 结果与分析82-89
- 5.2.1 安徽八眼塘样地麻栎与栓皮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3
- 5.2.2 安徽凉亭沟口样地白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3-84
- 5.2.3 安徽中坞山样地栓皮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4-85
- 5.2.4 江苏紫金山样地麻栎与栓皮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5-86
- 5.2.5 江苏紫金山样地麻栎与白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6
- 5.2.6 江苏紫金山样地麻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6
- 5.2.7 江苏紫金山样地栓皮栎与白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6-87
- 5.2.8 江苏紫金山样地栓皮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7
- 5.2.9 江苏紫金山样地白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87-88
- 5.2.10 4种栎树种间基因渐渗水平88-89
- 5.3 结论与讨论89-90
- 参考文献90-93
- 第六章 同域分布栎树遗传变异与基因渐渗的综合分析93-99
- 6.1 同域分布栎树居群水平的变异93-94
- 6.1.1 同域分布栎树的表型性状变异93
- 6.1.2 同域分布栎树的核基因组大小变异93
- 6.1.3 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93-94
- 6.2 同域分布栎树个体变异94
- 6.2.1 基于叶表型性状分析的栎树种间变异94
- 6.2.2 基于核基因组大小分析的栎树种间变异94
- 6.2.3 基于核SSR标记分析的栎树种间变异94
- 6.3 同域分布栎树的种间基因渐渗与个体变异94-95
- 6.4 4种栎树的核基因组大小95
- 6.5 结论与讨论95-96
- 6.5.1 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95-96
- 6.5.2 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96
- 参考文献96-99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99-102
- 7.1 全文研究结论99-100
- 7.1.1 4种同域分布栎树表型性状变异99
- 7.1.2 4种同域分布栎树基因组大小变异99
- 7.1.3 4种同域分布栎树遗传多样性99-100
- 7.1.4 4种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100
- 7.1.5 4种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100
- 7.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100-102
- 7.2.1 同域分布栎树遗传多样性100
- 7.2.2 同域分布栎树种间遗传变异100-101
- 7.2.3 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101-10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昶野;张明明;刘振生;胡天华;李志刚;;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的夏季食性[J];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PHILIP STOTT;;同域分布的鹿类动物多空间尺度下取食生境利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英文)[A];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胡军华;蒋志刚;;景观尺度上原羚属物种的竞争共存机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高明;苏皖4种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与基因渐渗[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阳;同域分布啮齿动物的盗食和反盗食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兴福;同域分布的偏花报春和海仙报春的传粉生态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苏皖4种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与基因渐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0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45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