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1 10:47

  本文关键词: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稳定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非整倍体 DNA甲基化 AFLP MSAP


【摘要】: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等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现象在植物中是常见的;这两种染色体核型变化既有着共同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但又有着显著不同的遗传和生物学效应。相较与成倍性的染色体变异,非整倍体无论是在细胞水平还是个体基因表达水平都对生物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但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在新生成的多倍体物种中非整倍体可以连续传递多代,成为新的遗传变异来源并驱动多倍体生物快速的进化。非整倍体很容易恢复到稳定的整倍体状态,而染色体回复的过程中并没有去除非整倍体带来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换言之,若非整倍体引起的遗传变化的基因表达可传递给整倍体,那么因非整倍体变化而重新产生的遗传和/或可遗传的表观遗传变化就会引起重要的影响,造成广泛的基因表达的变化也增加了染色质的结构不稳定。然而,目前尚没有关于非整倍体可诱导产生表观遗传变异的报道。本研究利用最初由E.R.Sears创建的中国春小麦(Chinese Spring,CS)非整倍体的第1部分同源染色体组的七种类型非整倍体以及由它们得到的整倍体后代作为实验材料,并以野生型(WT)CS整倍体植物作为对照材料,采用AFLP与MSAP分子标记进行了小麦非整倍体染色体核苷酸序列多态性和甲基化多态性的检测,并通过重亚硫酸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对DNA甲基化变异进行验证,研究了六倍体小麦非整倍体对植株遗传及表观遗传稳定性的影响,探讨非整倍性对小麦的表观遗传稳定的影响即由非整倍性产生的DNA甲基化的变异是否能够传稳定遗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非整倍体对小麦的等位基因的DNA的组成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是遗传稳定的。2.普通小麦第一染色体部分同源组的非整倍体植物染色体发生DNA甲基化模式的广泛的变化,并能够稳定遗传给后代个体。3.非整倍体诱导的DNA甲基化变异位点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没有偏好于非整倍体任何染色体。4.非整倍导致转座子等大量重复序列甲基化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甲基化的降低;同时也对rDNA及细胞色素类等生命活动相关的重要的蛋白活性产生影响,是生物进化变异的重要来源。5.非整倍体的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小麦的表型是相关的。一些类型的非整倍体小麦产生了甲基化变异,并可以把改变的DNA甲基化模式传递到下一代甚至是传递给回复整倍性的子代植株。单体1A,能够造成非整倍体植物本身和整倍体后代的重要的表观遗传差异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非整倍体在初始阶段的新生多倍体的基因组进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麦 非整倍体 DNA甲基化 AFLP MSAP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文缩略词11-13
  • 引言13-37
  • 1.“中国春”小麦的遗传背景13-14
  • 2.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的相关概念、机制及研究现状14-23
  • 2.1 非整倍体相关概念及分类14-17
  • 2.2 非整倍体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因素17-23
  • 3.非整倍体的遗传变化23-24
  • 4.非整倍体的表观遗传24-35
  • 5.实验的设计及目的和意义35-36
  • 6.本实验的技术路线36-37
  • 材料与方法37-41
  • 1.材料37-38
  • 2.方法38-41
  • 2.1 利用多色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非整倍体38
  • 2.2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38
  • 2.3 小麦全基因组限制性片段扩增多态性(AFLP)检测38-39
  • 2.4 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检测39
  • 2.5 小麦AFLP/MSAP差异性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39-40
  • 2.6 遗传及甲基化多态性分析40
  • 2.7 重亚硫酸盐测序验证40-41
  • 结果与分析41-63
  • 1. GISH鉴定41-44
  • 1.1 S0代小麦GISH鉴定41-42
  • 1.2 S1代小麦GISH鉴定42-44
  • 2.植株形态比较44-46
  • 3.AFLP检测结果与分析46-50
  • 4.MSAP检测结果与分析50-53
  • 4.1 DNA甲基化水平变化50-52
  • 4.2 甲基化变异模式的比较52-53
  • 5.甲基化聚类分析53-56
  • 6.利用亚硫酸盐测序验证MSAP检测DNA甲基化结果的准确性56-59
  • 7.甲基化特异片段的酶切回收及染色体定位59-63
  • 7.1 差异性条带切胶回收测序结果统计60-61
  • 7.2 回收序列在不同染色体中的分布61-63
  • 讨论63-65
  • 1.非整倍体所引起的表观遗传对多倍体生物进化的作用63-64
  • 2.非整倍体表型与甲基化相关性64-65
  • 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82
  • 附件82-105
  • 致谢105-106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树彪;;小麦非整倍体植株的检出方法[J];麦类作物学报;1983年05期

2 B.E.Бopмoтoв;李山源;郭德栋;;糖甜菜多倍体类型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第三章 糖甜菜四倍体群体中的非整倍体[J];甜菜糖业;1984年S1期

3 陈才夫;王槐三;;黑麦草×苇状羊茅杂种后代非整倍体频率和植株性状分析[J];草业学报;1993年03期

4 郑思乡,刘国民,邓明其,郭清泉,宾学谦,李宗道,何立珍,程尧楚;苎麻三倍体及非整倍体研究初报[J];作物研究;1993年04期

5 张改生;曹海录;;小麦非整倍体的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6 张廷璧,朱桓,舒理慧,王世昌,李行润;中国籼稻品种非整倍体的研究——Ⅰ.植物形态学部分[J];遗传学报;1987年04期

7 轩淑欣,李明,张成合,申书兴,柳霖坡,王东平;植物非整倍体及其在遗传研究上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8 孙振雷,黄凤兰;赖草的染色体组型及非整倍体[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9 戴松恩;张玉兰;杜娟;;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J];农业科技通讯;1980年01期

10 巩宁,张国范;长牡蛎非整倍体的制备、胚胎发育及存活能力[J];中国水产科学;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彩虹;Marchetti Francesco;李桂兰;Weldon Rosana H;Kurtovich Elaine;Young Suzanne;Schmid Thomas E;张罗平;Rappaport Stephen;Waidyanatha Suramya;Wyrobek Andrew J;Eskenazi Brenda;;低剂量苯暴露与接苯工人精子非整倍体相关[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史庆华;;非整倍体的非侵入性产前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专刊[C];2012年

3 邬玲仟;;基于深度测序技术的母血浆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秦利涛;刘治佑;时伟丽;张卉;吴东;肖海;廖世秀;;半导体测序技术无创产前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准确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梅瑾;王小华;方锴;韩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A];2013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杨洁霞;杜丽;吴菁;麦明琴;钟燕芳;尹爱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应用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7 史庆华;;非整倍体卵子的发生机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周大文;管翌华;许淼;颜景斌;盛敏;黄英;曾凡一;任兆瑞;廖世秀;王应太;;Array-MLPA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遗传病检测中的应用[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王涛;李涛;杨艳丽;黄飞飞;张晓梅;张朝阳;廖二娟;王应太;廖世秀;;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快速诊断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孙斐;;卵子发生异常的遗传基础[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宁;牡蛎非整倍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2 高立宏;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稳定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史秋雯;染色体非整倍体精子荧光原位杂交及胚胎植入前筛查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吕磊;卵巢癌非整倍体细胞发生途径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高曼;STAG2基因突变与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史云芳;快速产前诊断13、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刚;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辅助生殖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9年

8 金海霞;显微穿刺纠正人类三原核合子后胚胎发育潜能及非整倍体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崔洪艳;妊娠11-13~(+6)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产前筛查与诊断策略[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易启毅;p53调控四倍体细胞命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30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830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