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材积无损精测与建模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立木材积无损精测与建模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景摄影测量 立木材积模型 加权回归 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 非线性最小二乘 相容性
【摘要】:森林立木蓄积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森林生长成熟阶段和森林生态活力,也是当前全球变暖热点问题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森林立木蓄积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森林面积广阔、树木数量大、作业困难等各种因素,测定全部树木的立木材积进行立木蓄积监测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在实践中常采用抽样理论建立立木材积方程进行森林立木蓄积评估。多年以来林业工作者一直采用伐倒标准木获取建立立木材积方程所需的建模样本这种方法虽然精度较高,但需要对树木进行伐倒,存在破坏性大、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且不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旨。木研究基于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实际情况,从服务森林蓄积量监测这一目的出发,采用广义误差传播定律、试验对比分析、近代生物数学模型和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立木无损精测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建模方法与精度评价等各个环节展开了较为创新和系统的研究。首先,改进和简化电子经纬仪立木精测理论模型,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规格样木按照按照广义误差传播理论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电子经纬仪测量树高的相对误差为0.29%-0.89%,测量材积的相对误差为0.31%~0.99%,与传统直尺测量理论精度相近。通过87棵伐倒样木的电子经纬仪立木精测的精度验证,电子经纬仪立木测算树高相对于解析木测定树高的相对误差平均值绝对值为1.70%。材积的相对误差平均值绝对值为1.75%。研究结果说明电子经纬仪活立木测算结果与传统伐倒解析木测算得出的树高和材积具有一致性,可以替代伐倒木区分求积法,达到林业调查及森林数表编制的规范要求;探索一种采用普通数字摄影镜头结合手机/平板电脑辅助人工测量的单片近景摄影立木精测技术,通过软件系统研发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并采用92株落叶松为试验目标,以电子经纬仪量测数据为参考值,验证单片近景摄影立木精测方法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单片近景摄影测量树高相对于电子经纬仪测量树高的相对误差平均值绝对值为4.37%,决定系数为0.907。两种材积测量方法相对误差平均值绝对值为4.44%,决定系数为0.986,相关性显著。说明单片近景摄影立木测算结果与电子经纬仪立木精测结果相近,为立木精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依照北京市人工杨树资源现状设计建模样本采集技术方案,在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房山、丰台、大兴、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12个区县个区县,采用电子经纬仪为立木精测技术装备,按照毛白杨(P. tomentosa)、速生杨(P. × euramericana)和加拿大杨(P. × canadensis)3个树种(组)分别收集样本,每组的样木数不少于500株,共计1678株。通过建模样木的异常数据剔除、整理、检验和部颁华北山杨进行适应性检验,结果得出所采集建模样本无异常数据,且旧的部颁华北山杨二元材积表已经不适用于北京地区杨树立木材积的估计。最后,采用传统的加权非线性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通用性杨树、以及毛白杨、速生杨和加拿大杨3个树种(组)立木材积系列模型,经检验所建立木材积模型达到了精度要求。通过种间差异分析得出,3个杨树树种的立木材积模型估计值基本呈毛白杨加拿大杨速生杨,3个杨树树种干形差异较大,应该作为3个树种(组)分别建模;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回归法,对14个二元材积模型、6个一元胸径材积模型和9个一元地径材积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各项统计指标最好、结构最为简易的立木材积模型作为最优模型。分析得出最优模型的所有精度指标表现比较均衡,模型精度不会随着导入次数增加而降低。并得出长期以来林业专家提出的不同立木材积模型对于不同的树种干形变化适应性不同的;采用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回归估计方法,同时建立3个树种(组)的相容性立木材积系列模型。分析得出度量误差方程组拟合法得出的相容性模型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传统方法。并通过对3种树高模型和2种地径模型组合的4个联立方程组组合方案的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由最简单的地径模型和树高模型组成的立木材积模型就能得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近景摄影测量 立木材积模型 加权回归 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 非线性最小二乘 相容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5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20
- 1.2.1. 立木精测13-16
- 1.2.2. 建模样本16-17
- 1.2.3. 建模方法17-18
- 1.2.4. 模型评价18-20
- 1.2.5. 模型应用20
- 1.3. 我国建立立木材积模型存在的问题20-21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
- 1.5. 章节安排21-23
- 2. 立木精测原理方法与精度分析23-53
- 2.1. 引言23-24
- 2.2. 立木精测原理与方法24-33
- 2.2.1. 电子经纬仪立木精测技术24-28
- 2.2.2. 单片近景摄影立木精测技术28-33
- 2.3. 立木精测精度分析33-52
- 2.3.1. 电子经纬仪立木精测精度分析33-47
- 2.3.2. 单片近景摄影立木精测精度分析47-52
- 2.4. 本章小结52-53
- 3. 立木精测数据采集与预处理53-59
- 3.1. 研究区概况53
- 3.2. 立木精测数据采集53-55
- 3.2.1. 方案设计53-54
- 3.2.2. 数据采集54-55
- 3.3. 数据预处理55-58
- 3.3.1. 建模样本异常数据剔除55-56
- 3.3.2. 建模样本整理及检验56-57
- 3.3.3. 部颁华北山杨立木材积模型适应性检验57-58
- 3.4. 本章小结58-59
- 4. 立木精测模型研建与精度评价59-103
- 4.1. 引言59
- 4.2. 数据与理论基础59-62
- 4.2.1. 建模数据59-60
- 4.2.2. 理论基础60-62
- 4.2.3. 模型评价方法62
- 4.3. 通用性立木材积系列模型回归估计及种间差异分析62-69
- 4.3.1. 建模方法62-63
- 4.3.2. 结果与分析63-68
- 4.3.3. 小结68-69
- 4.4. 最优立木材积系列模型回归估计研究69-92
- 4.4.1. 建模方法69-71
- 4.4.2. 结果与分析71-91
- 4.4.3. 小结91-92
- 4.5. 相容性立木材积系列模型回归估计研究92-102
- 4.5.1. 建模方法92-93
- 4.5.2. 结果与分析93-102
- 4.5.3. 小结102
- 4.6. 本章小结102-103
- 5. 结论与展望103-106
- 5.1.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103
- 5.2. 主要结论103-104
- 5.3. 研究展望104-106
- 参考文献106-114
- 附录114-119
- 个人简介119-120
- 导师简介1120-121
- 导师简介2121-122
- 获得成果目录122-123
- 致谢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位高,姜贤钦;试论活立木转让的市场条件[J];浙江林业科技;1998年04期
2 欣宁;立木空间分布判定式[J];林业勘查设计;1999年01期
3 李文彬;阚江明;孙仁山;;立木枝杈点自动识别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郝传义;王长良;;浅析立木的最佳锯割位置的确定[J];科技风;2012年21期
5 ;立木资产估价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1994年05期
6 杨文杰,蒋尽才,刘燕,杨树俊;关于活立木商品化问题的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7 郑锋华;;探索桉树活立木流转的共赢模式——对话广西会丰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姜兵先生[J];今日南国;2006年17期
8 袁怀文,崔赛华;森林立木蓄积资源的计算机仿真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3年02期
9 张俊梅;李文彬;撒潮;王德明;;遥控自动立木整枝机电源控制系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袁怀文;崔赛华;李昀;;森林立木蓄积资源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华东;王立海;游祥飞;刘铁男;杨学春;;立木无缺陷断面应力波与超声波传播速度比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2 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创新发展论文集[C];2009年
2 金正道;;我国活立木市场与政策建议[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苏娟;张厚江;王喜平;Robert J.Ross;;应力波在美国红松立木中三维传播波形的构建[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2 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创新发展论文集[C];2009年
4 唐艺;韩宁;冯仲科;;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活立木树干三维模型重建[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5 曹秀华;孙春玲;张美玲;;运用地径测算杨树立木材积的新方法研究[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建宏;投资活立木 风险置首位[N];宁夏日报;2006年
2 陈伟;河南活立木年交易额1.1亿元[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3 记者 章建民 通讯员 王成光;活立木市场盘活建德山林[N];浙江日报;2003年
4 ;混合制改革需“立木为信”[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余强;写在我市首家活立木交易中心成立之际[N];宜昌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周健伟 刘泉龙;活立木交易风起云涌 交易陷阱不得不防[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东方;我市森林、植被覆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梅青;探索活立木市场交易的健康模式[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梅青;探秘我国第一家活立木交易中心[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10 ;彩色木材生产技术[N];福建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俊梅;人工林无线电传输特性与立木整枝机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韩殿元;基于手机图像分析的叶片及立木测量算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高珊;环境温度对美国红松活立木及原木声波传播及力学特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霍光青;螺旋升降式立木整枝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杨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立木材积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张莉莉;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曹忠;立木材积无损精测与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男;基于超声波活立木内部腐朽衰减成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张红茹;自动立木整枝机离合弹簧的性能测试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李鹏;嵌入式超声波活体立木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吴裕鹏;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立木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关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5 齐垂辉;遥控式立木整枝机避让机构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代智慧;立木整枝机遥控系统印制倒F天线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张百杰;立木直径生长量及环境信息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陈利虹;毛白杨立木染色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陈名腾;基于PDA的立木资产价值评估工具的研建[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李小婉;森林活立木生物电能与太阳能收集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4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94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