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奥克建模系统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6:19
本文关键词:西比奥克建模系统理论研究
【摘要】:国内外学界在用符号学的方法分析复杂多元的人类文化现象时,一般多倾向于从皮尔士和索绪尔两大传统中做出单一选择,通过符号、文本、代码、隐喻等基本概念,采用孤立的视角进行离散式的分析。在这样的操作中,不仅会经常出现重复、矛盾和偏颇之处,而且符号主体的因素也被剥离。已故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阿尔伯特·西比奥克(Thomas Albert Sebeok)(1920-2001)则通过其独特的“建模系统理论”开创了整体式的研究框架,为符号学研究提供了统一的跨越两大传统的理论体系,并突出强调了主体的动态多元性。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符号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化研究大师之一,西比奥克以其杰出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活动为世界符号学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符号学尤其是生物符号学的发展基础和前进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的跨学科符号学思想涉及面极为广泛,其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的建模系统理论,更是完美体现了辩证的全面性和开放的对话性,早已成为当代国际符号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采用文献法、内省法、历时论述和纵横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建模系统理论的基础、流变、特色、内涵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批判式的分析和完整性的把握。建模系统理论与以往的符号学理论有本质上的差异,它以主体世界和符号活动为理论根基,以“建模”和“模型”为核心概念,创造性地从生命与认知科学的广义视角来探索复杂的符号现象和意义生成机制,集中体现了西比奥克符号学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反语言中心主义的多元符号观。本文研究发现:从早期对莫斯科—塔尔图学派的回应,到最终提出作为意义形式的模型观,西比奥克的建模系统理论实际上经历了两个关键的演化阶段;另外,通过纵向对比研究西比奥克的两个阶段建模观,深度剖析模型种类、层级特性这两个建模维度,本文也发现建模系统理论是符号学研究史上对索绪尔与皮尔士两个传统的第一次真正系统性融合与创新超越,成功实现了对符号活动过程中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兼顾。 建模系统理论将意义视为内在模型,意义的生成就是内在模型的运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大脑神经认知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本文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意义的生成是动态的主体性符号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密切关联的方面:意义生成的半自动性,以及主体与模型在意义生成中所体现的深刻的动态互塑效应。以该结论为延伸,本文进一步提出:在文化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塑性协同进化的关系。此外,本文也对建模系统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征以及西比奥克的矛盾之处做出了评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西比奥克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建模 符号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38
- 一、西比奥克及其符号学理论的意义与特色9-17
- (一) 研究价值与意义10-12
- (二) 理论背景与特色12-1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7-33
- (一) 国内研究17-23
- (二) 国外研究23-33
- 三、本文研究的创新角度与主要内容33-38
- (一) 研究角度33-35
- (二) 主要内容35-38
- 第一章 西比奥克建模系统观的理论基础38-55
- 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号学立场38-42
- 二、反语言(言语)中心主义的多元符号观42-46
- 三、主体世界与符号活动46-55
- (一) 主体世界47-49
- (二) 符号活动49-55
- 第二章 西比奥克建模系统观的两个演化阶段55-70
- 一、理论第一阶段:回应莫斯科—塔尔图学派55-63
- 二、理论第二阶段:建模与作为意义形式的模型63-70
- 第三章 建模系统理论中模型与建模的分类问题70-89
- 一、四类模型的划分70-72
- 二、单性建模:构建单个对象的可知形式72-78
- 三、复合建模:对单性模型的组合78-80
- 四、凝聚建模:代码系统的构建80-83
- 五、连接建模:隐喻和换喻的推理过程83-89
- 第四章 西比奥克建模系统的层级问题89-111
- 一、建模的属性与原则90-99
- (一) 建模的属性91-96
- (二) 建模的原则96-99
- 二、初级建模系统99-103
- (一) 象似性100-101
- (二) 不同种类的初级建模101-103
- 三、二级建模系统103-107
- (一) 指示性与延伸性103-105
- (二) 不同种类的二级建模105-107
- 四、三级建模系统107-111
- (一) 象征性107-108
- (二) 不同种类的三级建模108-111
- 第五章 建模系统理论与意义生成的动态主体性111-132
- 一、模型与意义的半自动生成111-120
- (一) 建模系统理论中的意义111-115
- (二) 意义作为内在模型的运作115-117
- (三) 意义的半自动生成:主体的回归117-120
- 二、主体与模型在意义生成中的动态互塑120-126
- (一) 辩证的“主体—模型”关系120-121
- (二) 塑造效应的基础:主体的神经可塑性121-123
- (三) 模型在意义生成中对主体的持续塑造123-126
- 三、文化与人的互塑性协同进化126-132
- (一) 文化作为法则与空间126-127
- (二) 文化与人协同进化127-128
- (三) 文化与人的深层互塑128-132
- 第六章 西比奥克建模系统理论的方法论特征与矛盾之处132-143
- 一、方法论:建模系统理论辩证全面性—内在与外在的兼顾132-140
- (一) 索绪尔的纯粹内在偏向133-135
- (二) 皮尔士的温和内在偏向135-137
- (三) 西比奥克对内在与外在的辩证兼顾137-140
- 二、西比奥克的矛盾之处与解决思路140-143
- 结语143-145
- 参考文献145-165
- 外文参考文献145-162
- 中文参考文献162-165
- 致谢165-167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167-168
- 读博期间所获得的奖项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白春仁;文化的符号学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康澄;;洛特曼语言观的嬗变及其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康澄;;名称透视下的神话意识及其文化表征与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T·A·西比奥克,孙学钧;在什么意义上语言是一个“第一模型建构系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5 薛忆沩;走进当代符号学的必经之路[J];书屋;1996年01期
6 苏晓军;;皮尔士符号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相容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1068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06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