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属性
发布时间:2018-02-02 04:50
本文关键词: 存在句A段 be/有 论元 非论元 句法地位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现代汉语存在句一直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与研究难点,主要涉及句首A段成分、B段动词和C段的有定性研究。相比B段动词和C段有定性问题,存在句A段的研究争论更多,其核心问题可概括为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性问题。也就是说,汉语存在句既有由动词词汇语义投射和允准的论元性A段,如“桌子上放了一盆花”,也有不经动词词汇语义投射和允准的非论元性A段,如“村子里里死了一个人”。延伸的问题是:非论元性A段如何得到句法上的允准?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是什么?针对该类现象,国外学者主要从轻动词、事件结构等理论出发探讨非论元A段的句法引入问题。但这些研或缺乏形式上的理据,或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即为何这种研究机制只适用于汉语,而不适用于英语?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讨论现代汉语存在句中的A段的涵盖范围以及句法地位问题,比如时间词是否可以视为A段, A段是主语、宾语还是话题。整体上看,前人对于存在句A段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同时,定性研究或局限于汉语内部的语言事实,或者过渡依赖印欧语法体系的研究成果,忽视了语言多样性特征。鉴于国内外对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最大限度地寻求语言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类型和形式相结合的范式,吸取形式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研究理论,借助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求较为全面地描写和解释存在句的论元性与非论元性A段,研究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本文在现代汉语存在句的分类、论元性与非论元性A段的描写、非论元性A段句法允准机制、以及现代汉语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依据“有”的属性,明确了现代汉语中事物存在句和事件存在句的概念。依靠与“有”具有句法转换关系的“在”,分离出“有”字存在句、静态处所事物存在句、动态趋向事件存在句和静态处所事件存在句四种存在句类型,构建起汉语中事物存在句和事件存在句之间的连续统类型。前三种类型存在句中动词以介词“在”构成的处所短语做论元,A段具有论元属性,后一种类型存在句中的动词不能以“在”构成的短语做论元,A段具有非论元属性。(2)依据英语使用be、汉语使用“有”表达存在的类型差异,以及汉语使用“有”及其变体“了”表达完成体貌的语言事实,讨论了汉语存在句中非论元性A段的句法允准问题。研究发现,正是动词体貌助词选择上的差异使得非论元性A段在汉语中成为可能,而在英语中却不可。研究同时发现,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与A段的论元与非论元属性无关,而是与A段的词类属性相关:介词性A段是话题,体词性A段是主语。而居于A段的时间短语无论是从其自身句法表现,还是跨语言的语言事实都表明与处所性A段存在显著差异,只能视为话题。(3)以4861375字符的语料库为母本,建立起含有4255个现代汉语存在句句式的抽样语料库。统计发现,以论元做A段的存在句有3548例,包括“有”字存在句645例、静态事物存在句1988例、动态趋向事件存在句592例,还包括293例“是”字存在句;以非论元做A段的存在句有707例。论元性A段与非论元性A段的比例为83.4:16.6。所以,论元性A段具有非标记性,非论元性A段具有非标记性。这反映了语言在构建存在句时显示出的语言共性,偏离共性所呈现出的语言标记现象始终具有个性特征。本研究兼具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上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有”字句法属性的描写和解释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形式理据问题,丰富和加深了论元与非论元的研究成果,解释了非论元的句法引入机制,进而明晰了存在句A段的句法地位,并且得到了跨语言事实的佐证:另一方面,本研究基于表达“存在”和“领有”基本动词be和“有”的用法,建立了一个具有跨语言比较的体貌系统与谓语组合的互动关系,既丰富和完善了存在句和领有句/领主属宾句的研究,也为主语等语法项的个性研究和共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在以语言多元性视角看待汉语语法现象上做出了一些尝试。可以看出,这种类型上的差异都可最终追溯到表达“存在”的基本动词是be还是“有”,“正是这个有形式依据的认知差异造成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在整体格局上的重大差异”(沈家煊,2015)本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论元与非论元允准机制的探讨、跨语言事实的证明有助于解释以往非论元研究中所面临的理论和经验问题,进而对汉语教学、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A - section in modern Chinese . On the other hand , it is found that the syntactic status of the sentence 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eta attribute A , but it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a topic . On the other hand , 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and predicate combinations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 existence " and " possession of " basic verb be and " yes "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三个重视[J];外文研究;2015年02期
2 沈家煊;;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J];当代语言学;2015年02期
3 沈阳;;现代汉语“V+到/在NP_L”结构的句法构造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15年02期
4 姜兆梓;;“吃食堂”及其相关句式中的非对称性[J];现代外语;2015年01期
5 王文斌;何清强;;论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6 王勇;周迎芳;;现代汉语中的事件类存在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7 梁银峰;;汉语系词“是”的形成机制[J];语言研究;2012年04期
8 周迎芳;王勇;;存在小句的几种类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沈家煊;;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现代外语;2012年01期
10 沈家煊;;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1483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48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