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研究吴兆路_《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09年
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
刘艳艳
【摘要】: 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1884-1968),美国中国学严格意义上的开创人之一。早年师从耶鲁大学远东史专家卫斐列教授,曾两次来华考察,出版了一系列中国学著作,促成了远东协会等美国重要中国学研究机构的成立。他也是中美关系史专家、教会史研究专家。本文拟结合美国学术背景,着重阐述其作为中国学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全文为五章。第一章是赖德烈的生平介绍和作为传教士身份的活动。第二章,赖德烈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开拓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三章,赖德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第四章,开创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先河,以及对中国前景的深入探讨。第五章,赖德烈中国学的评价。文章认为,赖德烈是美国中国学史上中国学发展的卓越推动者。作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其基督教史研究理论对其中国学研究有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07.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密;陈君静;;美国传教士的中国研究的特点及其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吴原元;;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中国学家的活动及其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2 李未醉;吴长庚;;华侨与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3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夏燕;;论法律信仰之中的道德精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陶玲慧;;浅议近代教会女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温习勇;;对逻辑学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高黎平;;林乐知的翻译活动与晚清政治变革的互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何保林;;略论中国人的幸福观与和谐社会建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黎煜;;《袁将军的苦茶》:卡普拉的宗教殖民臆想[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云明;;论孟子的立法伦理思想[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崔长青;;翻译教材的描写性探因[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黎平;;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月领;;对于农村民事纠纷司法现状的几点看法[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5 程郁;张和声;;明末以来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蓄妾恶俗的态度及其影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吴伯娅;;耶稣会士白晋对《易经》的研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吕波;;雅裨理中国观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马少甫;;美国早期中国观再探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9 朱龙;;文化苦旅——对近代来登州传教士狄考文的理性思考[A];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顾荣;;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迅速走向衰败原因探析——从政党执政方式的角度来看[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于剑波;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韩秀桃;变革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静怡;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少元;《钦定大清刑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10 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永康;“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洪良;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文化软实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郑素青;美国传教士与中国女子教育[D];暨南大学;2000年
5 陈珺;传教士与晚清女学[D];河北大学;2000年
6 朱小俐;基督教女传教士在山东活动述论(1860—1920)[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王元琪;近代中国妇女放足运动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9 王欣瑞;基督教与近代陕西社会[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张茂梅;试论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法律地位(1901—1928)[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仲礼,施扣柱;我的学校生活与教研生涯[J];史林;2004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睿蓉;;美国朱子学研究发展之管窥[J];现代哲学;2011年04期
2 陈敏;;感动的力量[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6期
3 刘利君;;汪潮涌:“智钱”时代的“金融传教士”[J];黄金时代;2003年11期
4 藤井树;;那一瞬间的情话,令人陶醉[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1年06期
5 王静;;传教士笔下的辛亥革命——以布朗的《中国革命》为中心[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6 袁进;;从新教传教士的译诗看新诗形式的发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朱浒;;“范式危机”凸显的认识误区——对柯文式“中国中心观”的实践性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8 胥思省;;清末外国传教士在华慈善活动综述[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9 胡磊;;晚清英语教育中传教士培养女性外语人才的实践及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10 吕红菊;;明恩溥中国观的特点探析[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5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6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7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8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YMG记者 耿晶 实习生 邹正;[N];烟台日报;2010年
2 资深报人 丁刚;[N];东方早报;2010年
3 ;[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演讲人:严绍■;[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袁瑛;[N];南方周末;2010年
7 ;[N];北京日报;2000年
8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静永健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 童岭 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杨梅菊 王艳华;[N];经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胡素萍;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D];中山大学;2006年
3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4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9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石建国;卜舫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剑;传教士在洋务教育中的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龙伟;传教士视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5年
5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汪进春;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明瑜;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D];河南大学;2008年
8 孙圣英;传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国现势新志》[D];外交学院;2001年
9 陈述军;《圣经》汉译及汉译《圣经》在中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崔华杰;狄考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7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5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