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纪实影像——以当代中国题材欧美纪录片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03 00:44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纪录方式,以其客观现实和历史写照的真实性,以及来自生活的艺术魅力影响、启迪和激励观众,使观众能从中重温历史、认识生活、欣赏艺术,从而提高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人文意识,发挥纪录片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纪录片又被称为“一个国家的相册”,人们能从中看到这个国家过去的历史、现实的生活,并思考其未来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高度重视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和传播,除对本国各类主题的关注外,“中国故事”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拍摄纪录片的热门选题。纪录片属于一种文化,我们不仅需要研究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纪录片在影像表达上的特点,更需要关注欧美自身文化是如何通过纪实影像在中国语境中再生产知识和权力的。虽然中国题材欧美纪录片所有关于中国的画面都拍摄于中国,但摄影机里的“中国图像”不只是单纯纪录现实的某种表征,更包含一种权力或视角。纪录片因其非虚构性成为社会空间的重要呈现媒介,中国题材欧美纪录片实际上是西方话语体系中被构建的“他者”,是蕴含着话语机制的隐喻符号,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征。在构建过程中,欧美在社会互动下构建出这类文化产品,再通过全世界范围的影像交流与知识共享,...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内涵及理论渊源
1.3.1 中国题材欧美纪录片的界定
1.3.2 研究策略
1.3.3 术语与理论渊源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呈述中国:身份与空间的建构
2.1 创作主体身份的多样化
2.1.1 行旅身份与直觉形象的生成
2.1.2 诗人角色与独立的文化空间
2.1.3 观察员与公共事务的聚焦
2.1.4 海外游子与故国想象的书写
2.2 多元空间的开启与拓展
2.2.1 公共空间的扩张
2.2.2 私人空间的渐显
2.2.3 边缘空间的关注
3 异域图景:想象的流放地
3.1 空间政治与权力符号的象征
3.1.1 意识形态下的“雪域高原”
3.1.2 天安门的象征性意义
3.2 经济发展的多重隐喻
3.2.1 经济增长下的生态环境代价
3.2.2 现代化、工业化与人的命运
3.3 大时代下的社会变迁
3.3.1 乡村的衰落与重生
3.3.2 分化的现代都市
3.3.3 永远不会抵达的驿车
4 杂糅的表达:多元纪实的形态与风格
4.1 纪录传统形态的继承与通变
4.1.1 “两个中国”——个人话语与影像生产
4.1.2 “真实的碎片”——参与模式下的共语喧哗
4.2 世界表达与“中国意蕴”的美学风格
4.2.1 “中西交融”的双重叙事视点
4.2.2 诗意写实的“中式”叙事结构
4.2.3 展现时代风貌的音乐“混搭”
4.3 色彩的视觉感知与影像审美
4.3.1 “冷暖”色调的中国审美表达
4.3.2 色调安排与记忆的美学传达
5 中西对话:影像映照与交互审视
5.1 中西话语下的双重言说
5.1.1 官方话语的功能目标
5.1.2 西方话语的影像映照
5.2 影展舆论场与影像的域外生成
5.2.1 看与被看的逻辑
5.2.2 民间话语的姿态和方式
5.2.3 纪录精神与观众认同的生成
5.3 消融的界限与开放的格局
5.3.1 对话性话语空间的建构
5.3.2 中国导演的西方“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中所涉当代欧美纪录片代表作品简况表(1949-2016)
附录二:文中所涉中国本土纪录片代表作品列表
附录三:图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00264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内涵及理论渊源
1.3.1 中国题材欧美纪录片的界定
1.3.2 研究策略
1.3.3 术语与理论渊源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呈述中国:身份与空间的建构
2.1 创作主体身份的多样化
2.1.1 行旅身份与直觉形象的生成
2.1.2 诗人角色与独立的文化空间
2.1.3 观察员与公共事务的聚焦
2.1.4 海外游子与故国想象的书写
2.2 多元空间的开启与拓展
2.2.1 公共空间的扩张
2.2.2 私人空间的渐显
2.2.3 边缘空间的关注
3 异域图景:想象的流放地
3.1 空间政治与权力符号的象征
3.1.1 意识形态下的“雪域高原”
3.1.2 天安门的象征性意义
3.2 经济发展的多重隐喻
3.2.1 经济增长下的生态环境代价
3.2.2 现代化、工业化与人的命运
3.3 大时代下的社会变迁
3.3.1 乡村的衰落与重生
3.3.2 分化的现代都市
3.3.3 永远不会抵达的驿车
4 杂糅的表达:多元纪实的形态与风格
4.1 纪录传统形态的继承与通变
4.1.1 “两个中国”——个人话语与影像生产
4.1.2 “真实的碎片”——参与模式下的共语喧哗
4.2 世界表达与“中国意蕴”的美学风格
4.2.1 “中西交融”的双重叙事视点
4.2.2 诗意写实的“中式”叙事结构
4.2.3 展现时代风貌的音乐“混搭”
4.3 色彩的视觉感知与影像审美
4.3.1 “冷暖”色调的中国审美表达
4.3.2 色调安排与记忆的美学传达
5 中西对话:影像映照与交互审视
5.1 中西话语下的双重言说
5.1.1 官方话语的功能目标
5.1.2 西方话语的影像映照
5.2 影展舆论场与影像的域外生成
5.2.1 看与被看的逻辑
5.2.2 民间话语的姿态和方式
5.2.3 纪录精神与观众认同的生成
5.3 消融的界限与开放的格局
5.3.1 对话性话语空间的建构
5.3.2 中国导演的西方“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中所涉当代欧美纪录片代表作品简况表(1949-2016)
附录二:文中所涉中国本土纪录片代表作品列表
附录三:图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00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00264.html
上一篇: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