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

发布时间:2016-11-10 10:12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宗喀巴中观哲学研究
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
人际交往诚信问题研究
中学数字化地理实验设计研究
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形成性评价教学技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田
几类重尾风险模型破产概率的研究
三维定常可压缩非等熵相对论粒子流
无穷时滞二阶发展方程解的最大正则
一类具有正向轨道翻转和弱倾斜翻转
一类多发性骨髓瘤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计算张量H-特征对的带位移幂迭代
关于复线性方程组的分裂迭代及其在
关于R~3中若干几何问题的研究
对称张量Z-特征值的梯度算法及非
在射影空间上的六点的合冲
三元硫属化合物Cu-Sn-S系统
金属等离激元与ZnO半导体微腔及
REGγ调控糖脂代谢的初步研究
茂源链霉菌基因组重排的初步探究
多级孔道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

科目列表

博士论文    

 

 

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5页

引言第15-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57页

 第一章 情绪与情绪调节的理论探讨第16-43页

  第一节 情绪与情绪调节第17-26页

   1 情绪与情绪调节第17-23页

   ·情绪与情绪调节的定义第17-19页

   ·情绪调节的理论模型第19-20页

   ·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第20-21页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第21-23页

   2 情绪与情绪调节的特征第23-26页

   ·情绪与情绪调节的情境依存性第23-24页

   ·情绪与情绪调节的动态性第24-25页

   ·情绪与情绪调节的整体性第25-26页

   ·情绪与情绪调节的多样性第26页

  第二节 早期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第26-31页

   1 情绪调节的发展性差异第27-28页

   ·早期青少年情绪调节效应发展第27-28页

   2 情绪调节发展的相关领域研究第28-31页

   ·情绪体验变化与情绪调节效应发展第28-29页

   ·具有适应性的情绪调节发展第29-30页

   ·文化背景对个体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第30-31页

  第三节 情绪调节及其发展的神经基础第31-43页

   1 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区域第31-34页

   ·杏仁核第32-33页

   ·前扣带回皮层第33页

   ·前额叶皮层第33-34页

   2 情绪调节的神经网络第34-36页

   3 情绪调节神经网络的变化与行为表现第36-37页

   4 情绪调节的ERP研究第37-43页

   ·ERP技术第37-38页

   ·与情绪调节有关的ERP成分---LPP第38-40页

   ·情绪调节加工进程的关键脑区第40-41页

   ·情绪调节过程中LPP的发展性差异第41-43页

 第二章 情绪调节发展方法论探讨第43-52页

  第一节 多质多法的研究第43-47页

   1 传统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情绪调节发展的研究第43-45页

   ·情绪调节发展研究的横向设计第43-44页

   ·情绪调节发展的追踪研究设计第44-45页

   2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结合探讨情绪调节发展第45-47页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发展研究第45-47页

  第二节 针对研究主体特征的研究方法第47-52页

   1 体验取样的定义与特征第47-50页

   ·体验取样法的定义第47-48页

   ·体验取样法的实时测量特征与情绪调节的动态性第48-49页

   ·体验取样法的生态性与情绪调节的情境依存性第49-50页

   2 体验取样法的数据结构与情绪调节的多样性第50-52页

 第三章 情绪调节发展研究——假设与意义第52-5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52-53页

  第二节 研究的总体构想第53-55页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第55-57页

第二部分 情绪调节发展特征及其机制实证研究第57-140页

 第四章 情绪调节的发展和机制研究第57-140页

  研究一 早期青少年情绪调节的一般模式第57-70页

   1 引言第57页

   2 方法第57-61页

   ·被试第57-58页

   ·材料第58-61页

   ·研究程序第61页

   3 结果第61-67页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61-64页

   ·情绪体验强度号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关系第64-65页

   ·情绪体验强度与情绪事件属性的关系第65页

   ·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与情绪事件属性的关系第65-66页

   ·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与情绪调节目标与动机的关系第66页

   ·情绪事件的属性与情绪调节目标与动机的关系第66-67页

   4 讨论第67-68页

   5 结论第68-70页

  研究二 早期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长期发展趋势第70-81页

   1 引言第70页

   2 方法第70-73页

   ·被试第70-71页

   ·材料第71-72页

     ·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第71页

     ·日常情绪体验第71-72页

     ·人口统计学信息第72页

   ·研究程序第72-73页

   3 结果第73-79页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73页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变化大小第73-74页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发展趋势第74-76页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愤与日常情绪体验的关系第76-77页

   ·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习惯与日常情绪体验关系的发展性变化第77-79页

   4 讨论第79-80页

   5 结论第80-81页

  研究三 早期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短时程变化模式第81-93页

   1 引言第81-82页

   2 方法第82-84页

   ·被试第82页

   ·材料第82-83页

   ·研究程序第83-84页

   3 结果第84-90页

   ·早期青少年的日常情绪体验第84-86页

   ·日常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模式及其调节倾向性第86-87页

   ·日常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及其对日常情绪体验的累积效应第87-88页

   ·不同情情绪调节策略对日常情绪体验的滞后影响第88-90页

   4 讨论第90-91页

   5 结论第91-93页

  研究四 早期青少年与成年人对不同情绪刺激的即时调节效应第93-112页

   1 引言第93页

   2 研究a 不同效价情绪刺激的即时调节效应发展第93-101页

   ·目的第93-94页

   ·方法第94-96页

   ·结果第96-100页

   ·讨论第100-101页

   3 研究b 不同唤醒度水平情绪刺激的即时调节效应发展第101-109页

   ·目的第101页

   ·情绪图片唤醒度分组第101-102页

   ·不同唤醒度水平即时情绪刺激的在线情绪调节效应发展第102-103页

   ·结果第103-108页

   ·讨论第108-109页

   4 总讨论第109-111页

   5 结论第111-112页

  研究五 早期青少年与成人情绪调节效应差异的ERP研究第112-140页

   1 引言第112-114页

   2 方法第114-117页

   ·被试第114页

   ·实验材料第114页

   ·实验程序第114-116页

   ·脑电记录第116-117页

   3 结果第117-137页

   ·行为数据分析第117-119页

   ·ERP数据分析第119-137页

   4 讨论第137-139页

   5 结论第139-140页

第三部分 总讨论与结论第140-153页

 1 综合讨论第140-149页

   ·情绪调节发展的特点第142-147页

   ·情绪调节发展的神经生理证据第147-149页

 2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第149-151页

   ·研究的价值第149-150页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50-151页

 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第151-153页

   ·关于发展特点和机制的行为研究第151-152页

   ·关于发展特点和神经生理基础的研究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70页

附录第170-176页

 附录1:青少年情绪调节问卷第170-174页

 附录2:日常情绪问卷第174-176页

后记第176-17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7-179页


 

论文编号BS2144733,这篇论文共17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2.6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9.5元 。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9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69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f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