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4年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
罗书伟
【摘要】:人际信任是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标志。已有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对人际信任的概念、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及形成与发展机制等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人际信任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研究者对它的思考与研究显得纷繁复杂,不同的学科取向、研究视角、研究层次以及研究者各种不同的解释均导致人际信任研究较难取得一致的结果。 受到内隐记忆研究的推动和启发,Greenwald和Banaji (1995)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体系和范式,明确地指出个体的社会行为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征。人际信任产生于人际互动的过程当中,是个体对与人际交往有关的社会信息进行判断、评估和认知加工的结果。那么,人际信任是否也存在内隐加工成分,且这种内隐成分指导个体对人际互动过程中的社会信息进行内隐加工?现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是否也适用于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信任研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人际信任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特征、大学生对不同人际情境中人际信任相关信息的内隐社会加工阶段、各加工阶段的特点及其可改变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其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对内隐人际信任进行了系统探讨。本研究分为3个部分,由5个实验构成,依次涉及大学生内隐人际信任的特征、不同人际信任水平大学生在内隐社会认知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大学生内隐人际信任的可变性等问题。 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及分析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1.内隐态度上,人们更倾向于用表示信任的词汇来形容他人,从而表现出对他人信任的倾向。 2.内隐人际信任存在于高外显信任水平的被试群体中,而不存在于低外显信任水平的被试群体中。 3.大学生内隐人际信任与外显人际信任之间存在低相关,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4.词的情绪属性导致不同信任水平的被试均出现内隐人际知觉易化现象,词的积极情绪属性(积极信任词汇)加快了高人际信任水平被试对信任词的知觉速度,而词的消极情绪属性(消极不信任词汇)加快了低人际信任水平被试对不信任词汇的知觉速度。 5.高人际信任水平被试在人际信任社会认知印象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而低人际信任水平被试则未曾出现启动效应。但是,对于不同评价对象,高信任水平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启动效应。高人际信任水平被试对亲人进行评价时,不延迟时最近激活的概念或结构有优势,但在长延迟时频繁启动的概念或结构将占优势,这支持了突触模式。高人际信任水平被试对熟悉人进行评价时,刺激类型及是否延迟主效应均显著,具体表现为不延迟时有优势的概念或结构(近因即最近激活的刺激)在长延迟时也有优势,支持了电传递模式。高人际信任水平被试对陌生人进行评价时,启动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深入分析发现,为不延迟时有优势的概念或结构(近因即最近激活的刺激)在长延迟时也有优势,支持了电传递模式。关于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图式具有条件性和对象性。 6.在不同交往对象启动条件下,被试对信任词和不信任词汇在反应速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具体表现为在亲人词启动条件下,被试对信任词汇反应更快;在熟悉人词启动条件下,被试对不信任词汇反应更快;而对于陌生人则无差异。 7.内隐人际信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本研究中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未能改变大学生内隐人际信任。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探索并证实了大学生内隐人际信任的存在性,并初步分析了大学生内隐人际信任的特征;第二,提出并验证了内隐人际信任的三阶段模型,即内隐人际知觉、内隐人际印象和内隐人际判断;第三,考察了大学生内隐人际信任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四,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特征、大学生对不同人际情境中社会信息的内隐加工特点及其可改变性进行了研究,为人际信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时全;转型期我国社会信任的表现及其重建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3 李芬,风笑天;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05期
4 陶芝兰;王欢;;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李闻戈;女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闻戈;工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刘建华;;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刘金平;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杨治良,刘素珍,,高桦;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之实验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朱虹;马丽;;人际信任发生机制探索——相识关系的引入[J];江海学刊;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达;信任与组织发展[D];武汉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玲;;新生代农民工诚信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2 潘芝雯;;浅析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地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马长征;李志刚;;医学生人际信任、交往焦虑调查及其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马长征;王岚;;大学生人际信任、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5 张士伟;李学砦;;体育院系大学生信任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陶沙,李蓓蕾;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龚晓京;人情、契约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8 余晓敏;中国目前法官信任状况之我见[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9 姜振华;名牌、假冒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10 常璞;马爱国;;不同项目运动员协作性和独立性内隐认知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华;施春华;陈友庆;;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内隐利他性关系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陈淑娟;牛甫;;消费信任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李静雅;胡荣;;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佐斌;孙利;;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种研究范式及结果一致性[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爱国;;竞赛情境攻击性的启动对运动员攻击性性别差异的内隐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马丽波;白冰;;心理契约、组织信任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于莹;;信用缺失的现实根源及其法律调整[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8 车传波;;论政府信用[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9 梁东生;吕本富;;论有效信任不足:危机管理的一个经济学研究框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蔡迎春;;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永愉;潜意识、情绪劳动与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5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白云峰;金融领域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乐;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理论发展研究及医家思维模拟方法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红;我国家族企业内部信任机制的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赵伟;C2C交易中买方信任的获取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段梅玲;大学生内隐—外显性态度的测量与关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熊良斌;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琤;中学生学业成绩稳定性对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静;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尊及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秦艳姣;水库移民村落的私人互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倪万玉;消费者品牌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王少军;大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产地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静;服装网购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华;;陌生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构[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2 马长征;李志刚;;医学生人际信任、交往焦虑调查及其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3 王思斌;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4 郑也夫;信任的简化功能[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5 李芬,风笑天;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05期
6 李萍,赵明亮;从现实人格失范维度看信任危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张军鹰,蔡会明;浅析家族企业信任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8 张樱樱;;大学生人性观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9 李明;何雪娟;尚文晶;刘海宁;;承德市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相关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郁彩虹;渐进性:中国信用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柏洲;企业发展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2 李正彪;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洪名勇;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张焕勇;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李晔;师生信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姚德明;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徐碧祥;员工信任对其知识整合与共享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江红;对等网络中的信任感知和可信协同商务洽谈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蓓蕾;基于网络和信任理论的消费者在线口碑传播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劳铖强;企业家行为与现代企业成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良斌;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白永雷;大学生身体自尊、人际信任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隆景云;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蒋桂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茜;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蕾;不同攻击水平者自我价值感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冯承鑫;公民助警意识缺乏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9 许惠清;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杜瑾珺;P2P电子商务信任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杨爱珍,卢昌亚;信任解放:企业管理新理念[J];上海管理科学;2000年05期
3 王丽芳,阎克乐,王志波;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6期
4 蔡迎春;;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模式探析[J];教书育人;2008年15期
5 韦耀阳;;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6 舒浪;;社会关系与人际信任的新路径──基于对人际信任问题的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1年04期
7 高峰强;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杨磊;人际信任的社会学分析[J];兰州学刊;2005年02期
9 吕雅英;;浅谈在新环境下如何建立初始信任[J];职业;2009年23期
10 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以南昌地区为个案调查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李晔;刘华山;;学生信任问卷的编制及试用报告[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子珺;;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沛;陈莉;;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张潮;王春光;;高一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调控[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杨子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闵永胜;姚本先;;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孙群;姚本先;;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蔡迎春;;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孙雅娜;王滨;罗伟;张改叶;李志海;;咨询深度问卷的编制以及其与人际信任、自我表露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调查执行 朱恩青 甄林萍 指导老师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小章;[N];浙江日报;2005年
2 徐永健;[N];金融时报;2009年
3 丁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黄陵东;[N];福建日报;2006年
5 闫健;[N];学习时报;2006年
6 刘洪;[N];宁波日报;2011年
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黄薛冰;[N];科技日报;2003年
8 宁凌;[N];首都建设报;2007年
9 曾康霖;[N];金融时报;2004年
10 孙建昌;[N];联合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罗书伟;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李丽;文化资本与企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初浩楠;中国文化环境下企业人际信任及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何晓丽;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与人际互动影响的线索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韦慧民;组织内上下级信任的发展模式及其效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石友梅;符号空间复杂信任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常涛;团队性绩效考核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胡湛;心理信息工程学的理论构想及应用实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晋;员工—主管上向信任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江丽;大学生人际信任预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郁太维;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古婷;大学生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建齐;90后大学生人际信任、自立人格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于宏飞;青少年依恋倾向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黄沁舒;“90后”大学生浪漫关系及其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赵竞;情绪与网络人际信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清;小学高年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郭玲;工读学校学生人际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卢明莉;医务人员生活质量、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水平及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7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