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4 10:31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这一选题是对中国新时期电影多元美学形态中的一种美学思潮——纪实美学的专题研究。其目的在于总结新时期电影纪实美学理想追求与实践历程,从中可见纪实美学对于以往那种意识形态话语和政治美学的反思与突围,对于中国电影美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建设意义;从纪实美学生成的外部原因与内在诉求双向,看中国电影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回归本体,逐步摆脱传统单一的影戏论、戏剧论等电影观念,凸现电影的本性及其现代特征;从中国新时期电影的代际、即“第四代”到“第六代”导演的群体生成及创作实践中,提炼和概括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的美学蕴含;从世界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以及纪实美学理论的引荐中寻找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发展的外来影响,看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反思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建设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以期完善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修辞,寻求中国电影美学多元共存的可能性,进一步助推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在世界电影格局中展示中国电影事业的新风貌,新质素。本选题围绕“中国电影纪实美学”这一核心论题设计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动机,选题的价值意义、创新点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首先分析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重点针对论文核心范畴:纪实美、纪实美学、电影纪实美学、纪实电影等概念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分析了纪实美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时空性。在同自然主义美学、现实主义美学、写实主义等他种美学的比较中辨析纪实美学与他种美学的关系,在辨析中确立纪实美学的概念及特性;对1980和1990年代,直至世纪之交有关“纪实美学”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第二章,“纪实美学兴起的新时期社会文化语境”是一种外部研究,探寻纪实美学兴起的外部因素,着重分析了新时期纪实美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电影美学建构的自身诉求。核心观点是,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纪实美学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机遇。“伤痕电影”、“反思电影”、“改革电影”等电影创作潮流相继兴起,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纪实美学借助文艺思潮多元化的大趋势,在西方现代哲学、文学、美学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兴起,开启了新时期电影的新形态、新风貌。纪实美学的兴起是对“文革”时期极左“政治美学”的批判和终结,将中国电影从被“阴谋家”当作反党反人民的政治工具的政治文化中挣脱出来。让电影开始回归“真实电影”的本体,重建电影现实主义品格。第三章,阐释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与建构的外部思想理论来源。重点分析被视为“纪实美学理论大师”的[法]安德烈·巴赞的“照相本体论”以及[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复原”的纪实美学理论对中国电影美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对中国新时期电影纪实美学实践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看中国新时期电影纪实美学对西方电影纪实美学的影响接受。第四章“电影纪实美学的理论内涵”是论文的核心章节,是从内部对电影纪实美学进行的理论探讨。提出纪实美学的内涵就是纪录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真实与影像真实,影像真实的内涵等问题入手分析中国式影像化的“真实”电影理念。分析了巴赞纪实美学理论的三大支柱,即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的心理学起源、电影语言的现代进化观以及克拉考尔所认为的电影本体就是照相的外延,是对物质世界的复原等理论主张。以上述二人的纪实美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国本土化纪实美学的三重体现,一是坚持摄影本体论原则,尊重影像话语的独立话语权,坚信“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二是多元化的叙事主张:生活流、历史寓言、底层叙事;三是主张电影语言现代化,以长镜头为主,尽量保持现实事件的真实性、完整性,辅以蒙太奇的组接功能,并不排斥蒙太奇的适度运用。采用长镜头、自然光效、实景拍摄、同期声、非职业演员等,使银幕世界与现实世界尽量保持“近亲性”,实现纪实美学指导下的“真实电影”的理想境界。第五章,是对新时期电影创作三个重要阶段做出整体特征的概括。本章梳理了“第四代”到“第六代”电影导演对于纪实美学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求索与建构,求解本土化纪实美学的成就与特色。首先,分析中国新时期电影艺术领域代际崛起的主体原因,认为中国电影代际的崛起正是电影转型期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其次,通过对他们电影观念和理论宣言的解读,从理论上总结三代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重归现实主义、推动中国电影走上世界影坛、建设民族电影纪实美学思想的具体贡献,从中分辨出代际导演创作思想的差异性,从中可见后代如何从前代影响的焦虑中挣脱出来,重新上路,开拓纪实美学新形态。本章认为,第四代电影导演对“纪实美学”以一种主动追求的态度有意识的呐喊与实践;第五代导演对“纪实美学”发展的贡献更多来自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与大环境的影响;第六代导演则进行了更多关于实践“纪实美学”本质上的探讨与实验。第六章从前文宏观研究进入微观研究层面,在对新时期纪实美学观照下的中国纪实影片的分析解读中,考察中国式纪实影片的艺术形态,进一步以电影创作实践的个案印证纪实美学的艺术审美体现。在选择影片过程中,着意选择了作品和导演都具代表性的对象,解读了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散文化叙事的纪实风格电影《城南旧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摄的假定性纪实影片《秋菊打官司》;“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关注社会底层视角的“民间纪事”电影《小武》。在分析过程中也联系了近年来一些突出的纪实电影,做出了比较分析。目的在于试看“后代际电影”是如何延续和实践纪实美学精神,以确证新时期开启和建构的纪实美学精神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终结。以这些代表性作品为切入点看纪实美学对纪实电影的创作经验、个性特色,以及存在的偏向。结语部分“全球化视野中民族化纪实影像的反思与构想”重申了论文关于中国电影纪实美学探讨的学术观点:纪实美学是一种有“根”的美学。它根植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沃土中。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也是纪实美学的基本原则。纪实美学是于现代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思潮中生发的一种现代美学形态。电影纪实美学是电影史上诸多流派中的一种流派。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初始时期的写实主义电影。它的成长吸纳了纪录片的经验和思想滋养。它的高潮是二战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也应该包括台湾新电影和大陆第四代到第六代电影的创作和实践。它的理论来自于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经典著述。纪实电影是在纪实美学思想指导下,运用长镜头等诸种独特电影语言拍摄的影片。它应该是真实的纪录性和艺术性辩证统一的体现纪实美学风格的影片。中国电影纪实美学是世界电影纪实风潮中的本土化实践成果。是中国新时期电影恢复和深化现实主义传统的创新性努力。反思中国新时期电影纪实美学的实践和理论总结,无疑存在一定的倾向性问题和理论缺憾。但世纪之交,中国电影的创作正在以新的理念和姿态,迎接来自全球和本土诸多方面的挑战,不断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案和新对策。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74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a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