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太民印刷设备_《苏州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4 11:28

  本文关键词:晚清民初石版印刷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大学》 2014年

晚清民初石版印刷艺术研究

陈霆  

【摘要】:本论文将从视觉艺术发展规律出发,结合中国近代设计文化的形成过程,对石版印刷艺术在晚清民初这一中国近代设计文化启蒙阶段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和社会意义做一系统研究。 石版印刷传入中国并带来技术革新,由此兴起了中国近代印刷工业。随着以手工作坊为基础的传统印刷模式为新兴的印刷工业所替代,图像模式和制作理念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促成中国近代设计文化的建立和设计思维的转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革新技术的石版印刷术的出现促成了传统手工作坊模式到近代印刷工业的转型。 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供求结合加速了文化的传播,拓展了知识的普及。 各种形式的印刷物和多样化的内容成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各种观念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对审美趣味,社会风尚和文化思潮的触发和更迭产生深刻影响。 印刷工业的兴起对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 传统图像模式和读图习惯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发生深刻变化。 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早期阶段。 分析石版印刷术本身的起源和发展,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术的特点和优越性。从“技术”的起源、革新、发展来分析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从“艺术”角度分析其与技术相伴相生的艺术魅力及在视觉艺术发展史中的影响和地位。 分析该技术传入中国时的有利时机: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引进新技术的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新事物,新观念亟需相应现代化传播途径和手段。石版印刷作为改良印刷术以其优越的实用性被迅速采纳,成为了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基础。 近代中国开埠城市的城市化,商业化进程中的市场因素决定了石版印刷在中国的顺利发展和其特有面貌的形成。并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 2、全盛阶段。 石版印刷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在图像领域、传播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与传统印刷术的冲突与融合。 近代印刷工业化的建立过程:工厂生产方式和营销组织模式对从业人员构成和产品面貌的影响;手工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的变化及成效。 对知识传播和教育启蒙的促进:知识普及;新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时事新知的关注。 推动社会转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乡土趣味和传统风俗概念逐渐让位于印刷产品中介绍的新事物和流行文化;对商品化进程的影响:石版印刷术在商业活动中的广泛运用;都市文化的形成等 图像的现代化演进:与传统印刷术相结合的图像特点和图文结构让位于石印技术影响下的图像特点和图文结构;画师与工匠的分离使设计师群体得以独立,较少受到传统制作技艺的限制,从而使作品风格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实现了图像的解放;观看习惯的变化等。 3、衰退阶段。 晚清民初的中国市场对石版印刷功用性和商业性的注重使其“技术”特性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旦更具优势的新技术出现,石版印刷便被自然淘汰。 4、意义分析。 设计文化史上的价值在于其直接参与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本论文分析以石印为基础的的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的流行图像,分析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传播及其对大众视觉艺术领域的影响,编织起一幅晚清民初的文化景象。将技术、视觉图像和大众流行文化作为一股影响力量来分析中国晚清民初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S805;K252
【目录】:

  • 中文提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8
  • 一、研究目的11-13
  • 二、研究现状13-17
  • (一)印刷史研究领域14-15
  • (二)版画史研究领域15
  • (三)工艺技术研究领域15
  • (四)新闻报刊史领域15-16
  • (五)社会学领域16-17
  • 三、研究重点17-18
  • 第一章 石版印刷术的产生——揭开印刷工业化的序幕18-26
  • 一、西方石版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18-20
  • (一)石版印刷术的发明18-19
  • (二)石版印刷术的制作原理19
  • (三)黑白石印——彩色石印——照相石印19-20
  • 二、西方石版印刷术的特点20-26
  • (一)西方印刷工业的有机组成20-23
  • (二)艺术家的参与23-24
  • (三)官方的支持24-26
  • 第二章 革故鼎新之际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26-46
  • 一、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26-30
  • (一)中国人的主动学习26-27
  • (二)列强对技术的有效输入渠道27-28
  • (三)中国历来对印刷出版的重视28-29
  • (四)现代城市和商业中心的初步形成29-30
  • 二、清代晚期传统印刷工艺的状况30-42
  • (一)清代雕版印刷对晚清石版印刷具有直接影响30-34
  • (二)晚清多种印刷工艺的出现为石印术的传入和运用做了铺垫34-36
  • (三)石版印刷的流行导致雕版印刷的衰落36-42
  • 三、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42-46
  • (一)外国传教士为宣传需要带入中国42-43
  • (二)从边境到口岸——石印术在中国的传播43-45
  • (三)石印术的强势发展——国人建立石印印刷所45-46
  • 第三章 晚清民初中国石印图像的特点46-100
  • 一、晚清石印图像的特点47-71
  • (一)构图法则——趣味到真实48-51
  • (二)画面组织——分离到整合51-56
  • (三)艺术造型——程式到写实56-62
  • (四)表现手法——线条到明暗62-65
  • (五)图像背后——功能与技艺65-67
  • (六)总结67-71
  • 二、晚清石印图像与文字的关系71-85
  • (一)传统雕版文学作品中的图文关系——“文配图”72-76
  • (二)石印画报的图文关系——“图配文”76-77
  • (三)图像主导的形成因素77-84
  • (四)图文阅读习惯的改变84-85
  • 三、晚清石印图像的进一步发展和分化85-100
  • (一)表现方式的分化87-91
  • (二)图像应用的分化91-100
  • 第四章 石版印刷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100-176
  • 一、新闻传播领域——促进近代新闻业的发展100-123
  • (一)石印新闻画——补充文字新闻101-120
  • (二)石印小报——传播民主进步思想120-123
  • 二、商业美术领域——参与商业文化的建立123-162
  • (一)石印商业美术的主要门类及其形成和发展125-130
  • (二)商业美术图像与石印技术的关系130-148
  • (三)月份牌体现的石印特征148-159
  • (四)石印画报到商业美术的演变159-162
  • 三、教育领域——石印技术对晚清民初的国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162-173
  • (一)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162-163
  • (二)在新式教育方面的贡献163-167
  • (三)石印画报和商业美术的作用167-173
  • 四、石版印刷的衰落173-176
  • 结论176-178
  • 参考文献178-182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182-183
  • 附录183-217
  • 致谢217-21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炎龙;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阐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董惠宁;;《飞影阁画报》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1期

    3 潘建国;晚清上海五彩石印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李培文;石印与石印本[J];图书馆论坛;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振雯;王恒展;;《淞滨琐话》中末世文人的感伤情绪[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2 车振华;;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3 蒋玉斌;;中国古代小说的新变:论王韬的《聊斋志异》仿作——以《淞隐漫录》为中心[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4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潘文年;;清代中前期的民间刻书及其文化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张小坡;;论晚清徽商对徽州社会救济事业的扶持——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赈捐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邹振环;;土山湾印书馆与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查屏球;;名家选本的初始化效应——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在宋代的流传与接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明伟;;20世纪初期城市知识阶层收入状况初探[J];安徽史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献忠;;明代南京商业出版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苏旭光;;丝网印刷实验室艺术理论与实践教学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曹丹;;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近代宪政思想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王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仲晨;;平面设计——设计梦想开始的地方[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李欣;;另类的科学修辞: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李欣;;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10 李忠;;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若淮;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小玉;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胡文锦;安徽民间装饰图案的应用价值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蒋璐璐;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视觉创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董鸣;丝网版画的印痕魅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春华;上海《东方体育日报》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赵现青;《体坛周报》NBA报道现状及报道特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振鹤;新闻史上未被发现与利用的一份重要资料——评介范约翰的《中文报刊目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陈平原;新闻与石印——《点石斋画报》之成立[J];开放时代;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其章;[N];中国档案报;2001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晚清民初石版印刷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190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