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
本文关键词: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延边大学》 2015年
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
安海淑
【摘要】:中国文化对韩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其汉文学上,但纵观整个韩国文学的发展,其国语文学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歌辞作为韩国国语文学的主流,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其思想背景和表现手法等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歌辞,产生于高丽末、朝鲜朝初期,与“时调”一并成为韩国国语文学的两大山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士大夫歌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歌辞的来源、内容、形式、体裁等方面。有关与中国文化(文学)之关联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文化之关联却未能进行系统的阐释。鉴于此,本文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文献考证方法、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找寻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中的中国文化因素,进而探讨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文化之关联。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述文化传播的特点与士大夫歌辞的中国文化影响;其次,梳理前贤对士大夫歌辞的研究成果,指出不足之处,进而为本选题指明方向。最后,提出研究方法,简述研究目标。第二章为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人名典故的关联。论文以尧舜、秦始皇、周公、吕望、后稷、诸葛亮为例,分析士大夫歌辞中出现的政治人物类典故;其次,以孔子、朱熹、屈原、李白、苏轼为例,分析士大夫歌辞中出现的思想家、文人类典故;再次,以许由、伯夷、叔齐、陶渊明为例,分析士大夫歌辞中出现的隐士类典故;最后,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并归纳士大夫歌辞中中国人物典故的特征。第三章为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典籍部分。首先,以《论语》篇名为例,分析士大夫歌辞与《论语》的关联;其次,以《孟子》篇名为例,分析士大夫歌辞与《孟子》的关联:再次,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例,分析士大夫歌辞与《史记》的关联;最后,从文学形式和“典籍”的文学化角度考察以上典籍对士大夫歌辞的作用及其表现。第四章为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古代诗歌部分。首先,基于屈原文学作品中的“恋君思想”,分析士大夫歌辞与《楚辞》的关联;其次,基于陶渊明文学的“归去来”思想,分析士大夫歌辞与陶渊明诗歌之关联;再次,基于李白诗歌中的“兴”与“风流”、杜甫诗歌的“忠君爱国”与“致君尧舜”、苏轼诗赋的“赤壁风流”,分析士大夫歌辞与唐宋诗词(赋)的关联;最后,分析中国古代诗歌对士大夫歌辞的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及其特征。第五章为朝鲜朝歌辞与中国传统思想部分。首先,从忠君恋主、孝道友爱、安贫乐道、道德教训等角度出发,探讨士大夫歌辞与儒家思想之关联,并总结士大夫歌辞所表现的儒家思想及士大夫的价值理念;其次,从老庄思想、隐逸思想、道家言语等角度出发,探讨士大夫歌辞与道家思想之关联,并总结士大夫歌辞中道家思想的作用;最后,运用“和而不同”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点,分析士大夫歌辞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即“和而不同”,“为我所用”。第六章为结论部分。首先,对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朝鲜朝士大夫歌辞进行总结,从而阐释朝鲜朝士大夫歌辞的特点,并进一步透视中国文化对韩国国语文学的影响。其次,指出本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及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2.60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瞿敬平;;“和而不同”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任晓丽,梁利;朝鲜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杨义;李白诗歌用典的诗学谋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4 龚红林;;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J];云梦学刊;2011年01期
5 徐日权;;《楚辞》的生命向力与接受主体的张力——以朝鲜郑澈歌辞创作所受影响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6 周建忠;;《楚辞》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J];文学遗产;201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伟;李白杜甫诗歌引用人物典故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文智律;《楚辞》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2 宋翔宇;王锡渭;;从《聊斋志异》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的围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鲍恒;词体与词体学略论——词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申东城;;李白、杜甫诗体与唐诗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5 梁青;;《新撰万叶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以主题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平;;略述中唐名将田神功之事迹[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7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陈方刘;;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光亮;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炳汉;文化交流的理想类型──兼谈韩国古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J];当代韩国;1995年02期
2 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2期
3 陈昌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儒家政治理念解读[J];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03期
4 吴绍釚;屈原与韩国诗人金时习之比较[J];东疆学刊;2003年03期
5 ;芬兰公演《屈原》、《柳荫记》出版《孟子》、《中国艺术》[J];读书;1960年02期
6 任志强;;韩国端午“申遗”成功警示录——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J];广西党史;2006年02期
7 朴贞淑;;《文选》东传时间及其途径[J];东方丛刊;2009年02期
8 白承锡;;李瀷及其《诗经疾书》[J];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01期
9 张鹤;;2007年韩国庆州屈原及楚辞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朴永焕;屈原三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建永;李白诗歌的用典[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崔燕南;杜甫诗歌用典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朝鲜朝士大夫歌辞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0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