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认知视阈下英汉语“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8 14:05
本文选题:“被动结构” + 功能主义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被动”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意义范畴的概念,而由于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研究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统治地位,有关“被动句”的研究大都关注形式层面的特征,将重点放在对句内成分的分析及其组合关系上,进而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验证理论的普适性。这种研究视角对形态变化明显的语言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对汉语这样缺乏形态的语言解释力有限,英汉两种语言“被动结构”的对比基础不是形式特征。本研究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将“被动”视为英汉语共同的意义范畴,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三维视角”作为研究方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共同坚持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如下研究问题:(1)英语和汉语在小句层面表达被动意义有哪些不同结构?(2)英语和汉语的“被动结构”在功能与认知层面有何共性特征?(3)英语和汉语“被动结构”在功能与认知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构成了本研究的主体。在英语中通常依据动词形式确定“Be/Get+V-en”两种“被动结构”,而“V1(需求型动词)+V2-ing”和“Be+V-able”也可以表达被动意义,各种结构的“被动性”体现出程度的差异。汉语中除了“被”等标志可以实现被动意义之外,也包括没有标志的被动表达。英汉语“被动结构”共同的基本功能是受事的前置和施事的隐含。在认知方面,与被动化密切相关的“及物性”不只是动词的特征,还应该根据整个结构来识解。“主动”、“中动”、“被动”概念范畴之间的边界并非清晰划定,三者共同形成“语态连续统”。每一种“被动结构”实现不同的功能,在各类语篇中的分布不同。英汉语对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采用不同的体现方式,同时“被动结构”中受事主语的“生命度”在英汉语中具有不同倾向。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意义和功能推动形式的发展,汉语近年来频繁使用的新“被”字构式可以视为一类范例。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本研究尝试性地结合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分析证实了语言范畴的连续性以及语言形式的语境依赖性。研究同时发现英语的“被动结构”对规则的依赖性更强,汉语的“被动结构”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因此在英语语篇中“Be-结构”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其他结构。英语“被动结构”中的主语倾向于低生命度实体,隐含施事成分的比例更高表明该结构具有较强客观性,汉语“被动结构”中的主语生命度不受限制以及隐含施事成分的比例较低表明该结构的强主观性,因此“被动结构”成为英语学术语篇的一大特征,而在汉语同类语篇中则不明显。本文在功能主义视角下对英汉语共同的语义范畴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其理论意义在于探索性地沟通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实践意义在于扩展了“被动结构”的研究范围,强调了语言对比分析中语义的重要性。本文的分析对以英语和汉语为目标语的教学和翻译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Abstract]: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the passive struc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s not clearly defined , and the " passive structure "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as different meanings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3;H314.3
,
本文编号:2078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07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