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真理观的演进和马克思真理观现实价值

发布时间:2017-04-07 13:03

  本文关键词:西方真理观的演进和马克思真理观现实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真理问题是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但关于真理的内涵理解却始终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力图在西方哲学真理观的内在演进中来把握真理的内涵以及价值,并且通过对真理内涵的现实阐释,来展示马克思真理观的特点以及对西方哲学真理观的批判性超越的现实价值。 本文在真理内涵的阐释上,以真理中所蕴含的普遍必然性尺度为线索,来梳理西方哲学真理观的内在逻辑关系。事实上,,对真理中普遍必然性的问题,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为前提内容的。而本文的想法是进一步在思维内部把思维结构划分为普遍意识和对象性意识,对思维本身的必然性加以追问。在梳理西方哲学真理观过程中,哲学的通常看法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中没有出现普遍意识,古希腊哲学家在真理问题上所找到的普遍者只是具有直观特征的东西。他们具有的意识只是针对一个现实对象的对象性意识。而在近代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笛卡尔试图在思的基础上确立普遍意识的存在,即那个能伴随我的一切表象的能思的“我”就是普遍意识本身。这一普遍意识被看做是意识的本质,贯穿于一切表象活动之中,即存在于对象性意识之中。但是近代哲学没有能够对这一普遍意识本身加以整体的认识,这一点通过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独断主义的分分合合而得到了某种确证。接下来的工作就有了新的推移,德国古典哲学所做的工作是在意识内部统一普遍意识和对象性意识,进而对思维本身的必然性问题做了解答,不过这一解答的方式是在强化思维与真理性的唯心主义路径中进行的。康德的方式是先验统觉统一感性杂多,黑格尔的方式是在精神概念前提下自身产生其自身的内容。德国哲学的这一思路在提升精神的作用方面有了新的内容,并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论证了事情本身的性质,不过这一论证的结论是不真实的。马克思在现实的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了实践活动的优先性地位,据此马克思认为普遍意识仅仅是抽象的普遍性,普遍意识是有自身的现实前提,而所谓普遍意识的内容是以感性的现实事物为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把西方哲学的真理观实质给予了现实的否定,把所谓抽象的普遍意识通过现实的实践的历史活动转化为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同时把人的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到对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之中,人再以“总体的人”身份占有和分享着自己的对象化产物,这也就在人和自然的互动之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同一。马克思的真理观在这一尺度内超越了以往的真理观的局限,并将真理观的演进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互统一的辩证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真理产生与实践的过程是一体的,历史的,发展的。马克思的真理观具有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等性质主要表现在生产劳动的创造中,在劳动中自然对象被赋予了人性,具有了普遍性的品格,而人占有自然对象的方式是以“总体的人”身份的方式来占有和分享,这就意味着人与自然在现实劳动之中有了真理性的确认,同时在历史普遍性的角度上获得了现实的同一。 马克思真理观在对西方哲学真理观的批判和超越中展示了其现实价值。这就是说,要想获得普遍必然的真理,要求人必须参与劳动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以“总体的人”去改造世界和享有世界,这就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状态提出关照,要求人解放自身,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因此,马克思的真理观改变了以往真理观的单纯理论的抽象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立场,把客观真理引向于现实生活世界,颠覆了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理论倾向。马克思的真理观包含了真理的诸种维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真理问题上要有理想性与现实性并重,不可只注重现实的对象或事物,走经验主义的路径;更不可走唯心主义的抽象之路径。马克思真理观具有总体性发展性和成长性的特征。据此,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真理观因其对西方哲学真理观的批判性超越而具有深厚现实的底蕴,具有着历史的尺度,具有着发展的潜能,从而在哲学的维度上具有丰富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真理观 普遍者 普遍必然性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2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10-12
  • 1.2 文献综述12-17
  • 1.2.1 国外学者的真理观12-15
  • 1.2.2 国内学者的真理观15-17
  • 1.3 本文线索17-22
  •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22-24
  • 第2章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真理观的内涵及意义24-37
  • 2.1 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24-27
  • 2.2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是知识”27-29
  • 2.3 柏拉图的“理念论”29-31
  • 2.4 亚里士多德“本体”31-34
  • 2.5 古希腊哲学真理观的意义34-37
  • 第3章 近代哲学独断论真理观的确立37-51
  • 3.1 近代哲学独断论真理观的理论指向37-40
  • 3.2 唯理论以推理方式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40-43
  • 3.3 经验论以观察方式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43-49
  • 3.3.1 培根的“新工具”43-46
  • 3.3.2 洛克的“白板说”46-49
  • 3.4 近代哲学独断论真理观的意义49-51
  • 第4章 德国古典哲学知识论真理观的内涵及意义51-94
  • 4.1 康德的知识论真理观51-69
  • 4.1.1 康德真理观针对的问题51-55
  • 4.1.2 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先验统觉”统一“感性杂多”55-63
  • 4.1.2.1 “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真理观的形式55-58
  • 4.1.2.2 “先验统觉”是一切概念和知识的制高点58-60
  • 4.1.2.3 时间图型:范畴应用于直观的中介60-63
  • 4.1.3 康德真理观的先验品格与真理的普遍必然性63-65
  • 4.1.4 康德真理观的意义65-69
  • 4.2 黑格尔以概念辩证法方式实现了真理的普遍必然性69-85
  • 4.2.1 黑格尔真理观的辩证原则69-77
  • 4.2.1.1 对“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一态度”的批判中确立了“无限的”思维方式69-71
  • 4.2.1.2 对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的考察中确立了现实对象的内在性71-75
  • 4.2.1.3 对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的批判中提出要有中介性75-77
  • 4.2.2 黑格尔真理观中的普遍必然性77-85
  • 4.2.2.1 概念中所包含的普遍必然性78-79
  • 4.2.2.2 判断中所包含的普遍必然性79-82
  • 4.2.2.3 推论中所包含的普遍必然性82-85
  • 4.3 黑格尔的存在和思维何以同一85-87
  • 4.4 黑格尔真理观的特征87-90
  • 4.4.1 真理是一个科学体系88-89
  • 4.4.2 真理是主体和实体的统一体89-90
  • 4.5 黑格尔真理观的意义及缺陷90-94
  • 第5章 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94-125
  • 5.1 实践是马克思真理问题的核心94-100
  • 5.1.1 对黑格尔的批判确立了对象性原则95-97
  • 5.1.2 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确立了活动的原则97-99
  • 5.1.3 劳动辩证运动中展现的实践含义99-100
  • 5.2 马克思对真理中普遍意识理解的转变100-112
  • 5.2.1 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对真理中普遍意识的理解101-103
  • 5.2.2 马克思“现实的人”本体论立场的确立103-112
  • 5.2.2.1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103-104
  • 5.2.2.2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104-107
  • 5.2.2.3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展现了“现实的人”的普遍性的意义107-108
  • 5.2.2.4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阐述了“现实的人”的社会性质108-112
  • 5.3 马克思真理观的内涵112-120
  • 5.4 马克思真理观的现实价值120-125
  • 5.4.1 意识之内在性的瓦解120-122
  • 5.4.2 对形而上学的颠覆122-123
  • 5.4.3 单纯理论态度的终结123-125
  • 第6章 结论125-133
  • 6.1 马克思真理观为真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尺度”125-126
  • 6.2 马克思真理观给人以理论的坚定性126-128
  • 6.3 马克思的真理观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照128-129
  • 6.4 马克思真理观蕴含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并重129-131
  • 6.5 马克思真理观是总体性的真理观131-133
  • 参考文献133-137
  • 致谢137-13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38-1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杰荣;形而上学的“真实”与形而上的“真实”[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2 曾志;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1期

3 俞吾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09年01期

4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5 杨耕;关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的再思考[J];哲学研究;2001年05期

6 陆杰荣;论哲学“真实”之规定[J];哲学研究;2003年06期

7 俞吾金;;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J];哲学研究;2008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西方真理观的演进和马克思真理观现实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0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90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