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道德证立”逻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20:00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道德证立”逻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论文旨在探析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之道德论证逻辑,阐释其在现代道德危机语境下突破危机困局所采用的论证策略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合理性,又在何种意义上存在尚需进一步澄清之处。商谈伦理学自诞生之日起,研究者对其的讨论所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商谈伦理学是现代多元主义价值理念之下依然追求道德普遍性与知识性的一种乌托邦理论。对于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在何种意义具有乌托邦倾向,研究者大都模糊断论,明察不足。这种研究取向直接导致大部分研究者没能注意到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真正关心的问题,即商谈伦理学如何能够证成自己的核心诉求。商谈伦理学自其构建伊始便明确地赋予自身以揭明日常生活中基本道德实践之论证任务(至于商谈伦理学诉求什么则是证成之后自然而然显示出来的一种学术关怀,它在商谈伦理学中并不占据核心和根本的位置),并以此诠证潜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刻发挥作用的那些基本道德直觉,从而最终达至颂扬启蒙精神、超克现代道德危机的基本目标。在这一问题意识规制下,哈贝马斯采用了语言学转向论域下的元伦理学进路,籍由这种路径并结合欧陆哲学的论证方式来揭示道德规范推理过程之基本逻辑结构。因此,对商谈伦理学的研究不能大而化之地将其贬损为没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性构思,而应该在还原其综合性视野诸论据前提下批判分析商谈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意识及其论证逻辑,并进而理解商谈伦理学理想性诉求的题中之义以通达哈贝马斯道德哲学的核心意涵。 本研究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商谈伦理学是一种以阐明规范命题之“证立”过程为核心,以道德的普遍性与知识性为诉求,并以此应对启蒙之后出现的道德危机为基本问题意识的伦理学理论建构。这种建构策略有其纵向的承继因素与横向的批判因素,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谈论商谈伦理学建基于何种基础、引用了哪些论据、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此种流行模式中对之加以探讨,而必须赋予其一个一以贯之的核心并在对诸多道德论证策略的分析与批判中透显其论证合理性。这种论证合理性本身而不是其诉求才是我们谈论商谈伦理学乌托邦理念之具体所指。 本研究所认为的“一以贯之的核心”即对“道德证立”概念蕴含的推理模式之逻辑结构形式之剖析,其简单地体现在对如下基本道德命题进行论证所暗含的逻辑结构之形式分析中: 待证立命题:“A的做法是错误的”(C)。 证成这一规范性命题需要援引特定理由并分为两个步骤,分别是: 步骤一:其理由是“A撒了谎”(D); 这一理由必须借助相应的规则, 步骤二:“撒谎是错误的”(W)。 基于这个基本观点,本研究的整体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论题相对独立的部分: 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了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在一种危机与证立的辩证关系中设定商谈伦理学面对并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现代道德是一种继承了启蒙的断裂意识,并以启蒙所阐扬的自我抉择、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等以人类自主性诉求为核心的启蒙精神来进行自我论证的道德。在这种自我意识下,现代道德裂变出危机倾向,该危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康德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对启蒙的阐释将之分离出两种基本危机形态:一种是证立危机,一种是现实危机。康德为人类进入启蒙状态规定的基本方法是自由地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理性的私人运用。两种理性运用方式,被现代道德哲学家及普通大众进行了错误理解,自由的公开运用方式被理解为个体性的自由,非自由的私人运用方式则被理解为工具目的理性,并因此分别产生了证立危机与现实危机。商谈伦理学的证立核心,正是面对这样的危机背景而给出的论证策略,当然其所指向的主要是证立危机这个危机侧度。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基于对现实危机的反思转向对“道德证立”的逻辑分析,依据这种分析,现代道德要想克服其所陷入的危机必须首先从证立角度阐明道德规范的推理结构。这种推理基于后形而上学的语言性、程序性、以及可错性的认知,从而认定“道德证立”过程必须从元伦理的角度阐明其逻辑推理结构,这个结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以贯之的核心”中W、D、C之间的逻辑推衍关系。 第三章到第五章构成了第二部分。主要是阐明“道德证立”的逻辑结构,并对之做一种重构性建构工作。这一部分主要而向三个逐次推进的基本问题:规则证立、内部证立与外部证立。规则证立主要从语言在日常应用中所暗含的基本规则出发来证成一种意向性的规则意识。这样,“道德证立”中规则W就会获得某种蕴含于语言应用中的必然性。在此证立过程中,通过对交往行动的语言学分析我们首先将交往行动看作是以意义理解为取向并遵守一定规则的社会交往模式,这一模式的理想化形态就是人类生活世界中的道德行动。同时,该道德行动指向了语言沟通过程中必然指向的有效性要求,这些有效性要求决定了现代道德的形式取向及其所要证成的正确性目标。就内部证立而言,其所要面向的问题是本研究最为核心的部分,通过内部证立这个步骤,“道德证立”的逻辑结构得到重构,即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就可以籍由规则W而从D推论出C,它还需要接受普遍化原则(U)的调控与过滤,只有如此W才能获得正当性。U原则在“道德证立”推理逻辑中发挥的桥接作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将表明其桥接的正是休谟难题中难以得到沟通的“是”与“应当”。最后,就外部证立而言,U原则虽然通过普遍语用学的交往规则分析,以及推理逻辑结构的重新建构工作已经获得了基于语言与逻辑的证立,但是就道德的社会属性而言,其面向的仍然还是社会化的行动者在社会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因此之故,我们必须从社会角度出发为其寻求合理性基础,这一点哈贝马斯借助的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由此商谈伦理学的U原则获得了外在于逻辑内部的外部合理性。以上的三个步骤构成了一个逻辑圆满的关于“道德证立”逻辑结构的论证程序。 第六章和第七章构成了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证立与应用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这种张力关系的表现是,证立性商谈说明的是道德规范如何具有逻辑上的有效性,它抽象掉了一切经验性以及语境性因素,回答的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样一个道德知识问题。但是,道德作为行动系统的语境性特征证立性商谈却并未给于解答,我们用时需要回答“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当行动者的道德行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语境中时,其所要做的是认知到该语境中哪一个规范适用于该语境,也即是说哪一个规范具有适当性,而不是去回答哪一个规范具有普遍性。哈贝马斯接受了这种区分,但却未意识到其理论如何界定证立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读出其坚持的是证立在逻辑上优先于应用,应用在本质上依然还是一种证立而不是平行关系。这就出现了一个进一步的问题,即应用向度的引入并未解决“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这个问题,因为即使通过应用性商谈确立了特定语境下的特定道德规范适用于该语境,但仍然不能保证行动者必然会按照这个规范去行动,即道德知识与道德行动之间是存在分离的。为了弥合证立与应用之间的张力关系,必须借助于建制化的现代法律之强制性力量,以此为道德作为知识系统的软弱性提供外部保障。法律之所以可以充任这个角色,是因为现代法律与现代道德具有一种基于商谈逻辑的同源互补关系。现代法律具有道德所不具有的可操作化、具体化以及强制性等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现代法律一方面保证由知识转换为行动的基于外在惩罚的推动力,一方面又为道德所无力涉及的领域提供了补充和援助。 余论的内容构成了本研究的第四部分。主要是在批判性视域下对哈贝马斯的“道德证立”逻辑提出批评性意见,并由此质疑商谈伦理学将道德行动还原为论证活动之合理性。商谈伦理学的“道德证立”有一个基本论点,即事实性命题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命题的正确性具有一种相似的逻辑结构。哈贝马斯论证这一结构是从两个命题处在相同的谓项形式出发判定其具有相似性的,但是“道德证立”却并未在这一简单命题视域下进行逻辑讨论,它面向的是由不同命题所组成的推理逻辑。如此便存在一个问题,即命题内部的主谓逻辑关系无法合法过渡到推理逻辑结构中。当我们为其设定特定的情境以研判道德命题的推理结构时,这种非对称性会变得更为明显。因为事实性命题可以小受情境因素限制,但规范性命题却必须受其限制,可以说情境性因素构成了规范命题的基本前件,这样事实性命题与规范性命题便不再具有相似性程序。另外,“道德证立”的逻辑图式并不包含D原则,而哈贝马斯马斯却将D原则勘定为一个高于U原则的根本原则。从其语用学作为整个理论之基础这个视角分析,D原则应该更接近于勾划一个交往的理想性商谈前提,因而应该具有普遍性并在逻辑上适用于所有人。但是从哈贝马斯对其内容的表述来看,D原则却是一个可以用条件句加以改造的原则,并且该原则并不是具体道德规范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只是一个充分条件。最后,哈贝马斯马斯从“道德证立”的元层而理解现代道德也造成了一个重要后果,即道德被还原为基于语言的语用论证过程,因为道德就其作用而言发挥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基本冲突关系之作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论证过程。日常语言交往使用中潜含的有效性要求与道德的行动力之间并不能直接等同,一个长于用理性论证来获得相互间共识的人并不必然是一个在道德决断和道德践行上总是正确的人,反之亦是如此。
【关键词】:道德危机 道德证立 道德应用 张力关系 外部纠正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91;B516.59
【目录】:
  • 摘要12-17
  • ABSTRACT17-23
  • 导论23-53
  • 一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23-32
  • 二 相关文献回顾32-45
  • (一) 国外研究现状33-40
  • (二) 国内研究现状40-44
  • (三) 相关文献的总结性述评44-45
  • 三 研究进路、方法与论文结构45-53
  • (一) 研究进路45-47
  • (二) 研究方法47-48
  • (三) 论文结构48-53
  • 第一章 启蒙与现代道德危机53-81
  • 第一节 雅努斯的两副面孔54-67
  • (一) “主观自由”的误读:现代道德的证立危机55-58
  • (二) 工具理性的僭越:现代道德的现实危机58-62
  • (三) 危机的实质及两种危机的关系62-67
  • 第二节 认知取向的道德论证策略之谱系学考察67-81
  • (一) 启蒙之前的道德认知取向68-72
  • (二) 启蒙之后的道德认知取向72-77
  • (三) 证立模式的现代转向77-81
  • 第二章 走向“后形而上学证立”的商谈伦理学81-114
  • 第一节 对两种论证策略的批判81-96
  • (一) 有限的普遍性与知识性:现代美德伦理82-88
  • (二) 虚假的普遍性与知识性:全球伦理88-94
  • (三) 社会概念的具体化与危机的隐忧94-96
  • 第二节 后形而上学语境下的“道德证立”96-114
  • (一) 现代性道德的知识论倾向97-102
  • (二) “科学时代”的知识启示102-107
  • (三) “道德证立”的知识诠释107-114
  • 第三章 规则证立:普遍语用学的交往前提114-197
  • 第一节 概念诠释:道德作为一种具有规则意识的行动115-154
  • (一) 行为与行动之辨:一项预备性工作116-128
  • (二) 行动类型及其与世界的形式关联128-137
  • (三) 合理性内涵与生活世界的道德语言137-154
  • 第二节 基础诠释:以解放为旨趣的人类语言154-168
  • (一) 语言与解放156-162
  • (二) 语言意义的深层诠释162-168
  • 第三节 深层诠释:内蕴于语言的一般规则系统168-185
  • (一) 来自奥斯汀的启示169-176
  • (二) 有效性要求与证立规则176-185
  • 第四节 诠释成果:后形而上学能否回答“良善生活”问题?185-197
  • (一) 主体哲学视角下的实践理性186-190
  • (二) 交往理性对实践理性的改造190-197
  • 第四章 内部证立:理由的推理结构197-250
  • 第一节 “是”与“应当”:一个古老问题的新答案199-212
  • (一) “休谟难题”对“道德证立”的拷问199-203
  • (二) 事实与价值的消解与弥合203-209
  • (三) 规范还是原则?209-212
  • 第二节 事实性与有效性:规范命题的似真理性212-229
  • (一) 道德作为一种现象的事实性与有效性213-219
  • (二) 真实性与正确性的逻辑地位219-229
  • 第三节 行动理由的逻辑:形式的道德与非形式的逻辑229-250
  • (一) 理由在“道德证立”逻辑中的作用230-235
  • (二) 理由的非形式逻辑结构235-245
  • (三) 理由的逻辑结构形式之重构245-250
  • 第五章 外部证立:道德论证图式的经验确证250-307
  • 第一节 个体与集体的普遍化结构251-276
  • (一) 社会心理学论域下道德的普遍性结构252-262
  • (二) 普遍认知结构的形式发展262-276
  • 第二节 绝对命令的第三种形式:U原则还是D原则?276-307
  • (一) 利益与形式如何兼容277-285
  • (二) 商谈伦理学基本原则之关系辨析285-307
  • 第六章 证立与应用的分离:普遍化原则与适当性原则307-338
  • 第一节 普遍化与例外308-319
  • (一) 对真理共识论的批判309-314
  • (二) 语境中的真实性与正确性逻辑314-319
  • 第二节 道德规范的应用逻辑319-338
  • (一) 区别于证立逻辑的应用逻辑320-324
  • (二) 应用逻辑的结构及其与证立逻辑的关系324-333
  • (三) 对证立与应用关系的总体性评价333-338
  • 第七章 “证立”与“应用”张力的外部纠正338-381
  • 第一节 法律强制对道德自主的侵害339-350
  • (一) 现代法的形式特性341-345
  • (二) 合法性与合法律性的斯芬克斯之谜345-350
  • 第二节 道德自主对法律强制的制约350-357
  • (一) 行动中的事实性与有效性350-353
  • (二) 法律中的事实性与有效性353-357
  • 第三节 极端的强制与无限制的自主357-367
  • (一) 外在视角的极端强制358-363
  • (二) 内在视角的极端自由363-367
  • 第四节 道德自主与法律强制的辩证367-381
  • (一) 现代法律对现代道德的救济:同源性的侧度368-376
  • (二) 现代法律对现代道德的救济:互补性的侧度376-381
  • 余论:三个进一步的疑问381-394
  • 主要参考文献394-411
  • 致谢411-41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13-41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俊人;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兼及中国现代化运作中的道德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徐闻;;哈贝马斯论实践理性与交往理性[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3 邓晓芒;全球伦理的可能性:“金规则”的三种模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文兵;;普特南论事实与价值之分离之谬——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述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5 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章国锋;;话语·权力·真理——社会正义与“话语的伦理”[J];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K.R.Popper;邱仁宗;;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J];世界科学译刊;1980年02期

8 胡军良;;哈贝马斯对阿佩尔对话伦理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王晓升;;评哈贝马斯的道德普遍主义和伦理多元主义[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10 陈泽环;;论西方伦理学的道德论证[J];哲学动态;2006年07期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道德证立”逻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99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d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