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体语素“了”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1:12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体语素“了”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并阐述现代汉语体语素“了”在语用平面上的语法体现。“了”在汉语句子中实现表体功能,该功能在自然世界中的发生前提在于“变化”,该变化取决于说话人对客观世界所认知的观察结果。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变化所识解的观察结果在汉语句子中以附加“了”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观性和主观化语法理论代表“了”在汉语句子中所体现的“起动”意义的概括。作为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研究并分析现代汉语“了”在语用功能中的种种语法体现的工作很不容易。本人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时期刻苦耐劳,认真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下了很大的苦功夫,最后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分为十章节。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主观范畴的目的与价值,语言的认知功能与认知范畴的语言化过程以及本文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章:提示研究本文的理论基础。原型范畴化理论(Prototype Theory),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以及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理论是研究本文的三大核心理论。第三章:本文的导入部分。说明关于“了”在语法功能中实现语义非范畴化的问题。“了”在汉语句子中体现“主观认知”,该功能“了”在语用意义上典型的语法意义。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变化所识解的观察结果担保动态性特征,是“了”所体现的起动意义的表征。这一性质引起了“了”在汉语句子中的非范畴化的语法特征。第四章:要具体阐述“了,”与“了2”的相关性。作为体语素它们都具有体意义(Aspect)。主观性意义与“了”在汉语句子中的语法体现有着紧密关系。其在汉语句子中的表现依靠动态性特征,该特征又与发生起动意义的前提条件。“了,”的起动意义与动作类相关,“了2”的起动意义与事件情状相关。第五章:与“了”相关的句式分析。“了”原先从纯动词出发,经过附加动词后面、附加形容词后面、附加名词后面,最终演变到附加在句子后面的方向发展过来的体语素。这章节中先分析与动词相关的句式。第六章:“了”与形容词相关的句式分析。“形容词+了”构式体现体意义的前提也在于动态性过程。说话人对动态性过程的判断取决于“事实性”的认知表征。第七章:“了”与名词和事件相关的句式分析。阐明“了”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实现功能转移。说话人的主观性表达让“了”在汉语句子中发生功能转移的主要语法基因。说话人的主观性表达可在心理空间中体现假想实现,这引起“了2”所指向的主语成分的不同环境。从这一看法出发,本文认为“了2”是个“话题标记”。第八章:“了”的历史考察。从动作起动到事件发生为事实的发展过程中,看得出来“了”在认知作用中主观化流程,并认为现代汉语“了”是具有表体功能的体语素。第九章:结论。研究本文的回顾,价值与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主观性 主观化 动态性 起动 非范畴化 心理空间 假想实现 体语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4
  • 第一章 绪论14-18
  • 1.1 汉语特点与研究思路14-15
  • 1.2 选题主观范畴的目的与价值15-16
  • 1.3 语言的认知功能与认知范畴的语言化16-17
  • 1.4 研究内容17-18
  • 第二章 本文的理论基础18-31
  • 2.1 原型范畴化理论(Prototype Theory)18-20
  • 2.1.1 范畴化(Categorization)18-19
  • 2.1.2 原型(Prototype)理论19
  • 2.1.3 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和文化模型(cultural models)19-20
  • 2.2 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20-22
  • 2.2.1 非范畴化的含义20-21
  • 2.2.2 非范畴化的特征21-22
  • 2.3 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22-31
  • 2.3.1 主观性23-25
  • 2.3.2 主观化25-31
  • 第三章 “了”在语法功能中的非范畴化31-49
  • 3.1 “了”与非范畴化31-33
  • 3.1.1 语义非范畴化31-32
  • 3.1.2 “了”在语用功能的历史发展中非范畴化特征32-33
  • 3.2 “了”所体现的语法范畴33-41
  • 3.2.1 主观(subjectivity)33-35
  • 3.2.2 认知(cognition)35-37
  • 3.2.3 判断(judgment)37-39
  • 3.2.4 标记(marker)39-41
  • 3.3 “了”在语用功能中典型的语法意义41-49
  • 3.3.1 “了”所体现的起动意义与分布特征41-47
  • 3.3.1.1 动词的动作起动与动态性过程43-44
  • 3.3.1.2 形容词的性状变化与动态性过程44-45
  • 3.3.1.3 名词的概念命题与动态性过程45-46
  • 3.3.1.4 句子的事件发生与动态性过程46-47
  • 3.3.2 主观认知47-49
  • 第四章 “了_1”与“了_2”的相关性49-101
  • 4.1 “了_1”和“了_2”在体意义上的相关性49-55
  • 4.1.1 体语素的定义49
  • 4.1.2 “了_1”的体(aspect)意义49-51
  • 4.1.3 “了_2”的体(aspect)意义51-55
  • 4.2 “了_1”的语法意义55-76
  • 4.2.1 “了_1”的范畴空间移动57-59
  • 4.2.1.1 动+“了_1”58
  • 4.2.1.2 形+“了_1”58-59
  • 4.2.1.3 名+“了_1”59
  • 4.2.2 “了_1”作为体语素的特点59-73
  • 4.2.2.1 “了_1”的起动与动作类62-73
  • 4.2.2.1.1 实现(realized)62-63
  • 4.2.2.1.2 终端(terminate)63-64
  • 4.2.2.1.3 有界(boundedness)64-66
  • 4.2.2.1.4 瞬间与持续66-68
  • 4.2.2.1.5 非状态与完成68-71
  • 4.2.2.1.6 动态性(dynamic)71-73
  • 4.2.3 “了_1”与主观性意义73-76
  • 4.3 “了_2”的语法意义76-95
  • 4.3.1 “了_2”作为体语素的特点78-91
  • 4.3.1.1 “了_2”的起动与事件情状81-91
  • 4.3.1.1.1 实现(realized)81-82
  • 4.3.1.1.2 起动(inchoativity)82-84
  • 4.3.1.1.3 瞬间84-85
  • 4.3.1.1.4 状态情状与完成意义85-86
  • 4.3.1.1.5 恒久状态与非恒久状态86-89
  • 4.3.1.1.6 动态性(dynamic)与实现过程89-91
  • 4.3.2 “了_2”与主观性意义91-95
  • 4.4 “了_1”和“了_2”的边界性95-101
  • 4.4.1 “了_2”的挪前还是“了_1”的挪后97-101
  • 4.4.1.1 “了_2”的挪前97-98
  • 4.4.1.2 “了_1”的挪后98-99
  • 4.4.1.3 本文的看法99-101
  • 第五章 相关句式分析-动词(V)101-126
  • 5.1 “了”与动词相关的句式分析101-104
  • 5.1.1 动态特征与动词分类101-104
  • 5.1.1.1 动作动词+了101-102
  • 5.1.1.2 状态动词+了102-103
  • 5.1.1.3 结束性动词+了103-104
  • 5.2 “动词+了”与体意义104-105
  • 5.3 “了”与“时”范畴105-111
  • 5.3.1 “了1”与时间的关系105-107
  • 5.3.2 “了2”与时间的关系107-111
  • 5.4 相关句式分析111-126
  • 5.4.1 动(V1)+动(V2)+了111
  • 5.4.2 动(V)+了+宾(O)111-114
  • 5.4.3 动(V)+宾(O)+了114-118
  • 5.4.4 动(V)+了+宾(O)+了118-121
  • 5.4.5 动补(VR)+了121-122
  • 5.4.6 “动+了+趋”与“动+趋+了”122-124
  • 5.4.7 “动+了”结构与否定句式“没+动(V)”124-126
  • 第六章 相关句式分析-形容词(A)126-132
  • 6.1 “了”与形容词相关的句式分析126
  • 6.2 形(A)+了126-128
  • 6.2.1 静态形容词+了127
  • 6.2.2 动态形容词+了127-128
  • 6.3 “形容词+了”与体意义128-129
  • 6.4 “形容词+了”在语用功能中典型的语法意义129-132
  • 6.4.1 动态性过程与事实性129-130
  • 6.4.2 主观认知130-132
  • 第七章 相关句式分析-名词(N)和事件(E)132-149
  • 7.1 在话语的语用功能中句子成分的功能转移132-137
  • 7.1.1 副词的功能转移132-133
  • 7.1.2 动词的功能转移133-135
  • 7.1.3 名词的功能转移135-137
  • 7.1.3.1 同义反复(tautology)135-136
  • 7.1.3.2 符号概念(token)和类概念(type)136-137
  • 7.2 名(NP)+了137-141
  • 7.2.1 “NP+了”构式的功能转移138-139
  • 7.2.2 “NP+了”构式的主观性表达139-141
  • 7.3 “了_2”与事件情状相关的句式分析141-144
  • 7.3.1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141-144
  • 7.3.1.1 “了_1”在心理空间里的假想实现(fictitious realize)142-143
  • 7.3.1.2 “了_2”在心理空间里的假想实现143-144
  • 7.4 “了_2”所标记的语法功能与事件情状的相关性144-146
  • 7.5 “了_2”所指向的主语成分146-147
  • 7.6 作为话题标记的“了_2”147-149
  • 第八章 “了”在语用功能中非范畴化149-156
  • 8.1 “了”的历史考察149-150
  • 8.2 “了”在语语功能中认知域的扩展150-154
  • 8.2.1 从动作的起动到性状变化的识解:(V)→(A)151-152
  • 8.2.2 从动作的起动到概念命题为事实的识解:(V)→(N)152-153
  • 8.2.3 从动作的起动到事件发生为事实的识解:(V)→(E)153-154
  • 8.3 “了”在认知作用中主观化流程154-156
  • 第九章 结语与余论156-159
  • 9.1 研究本文的回顾156
  • 9.2 本文的价值与不足156-158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58-159
  • 注释159-164
  • 参考文献164-176
  • 后记176-177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7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体语素“了”的相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07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8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