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诸侯国青铜容器整理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1 01:55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诸侯国青铜器展开研究。一是对该地区政治地理环境的论述,试图通过考古、文献资料理清西周王畿地区与诸侯国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二是对目前资料比较丰富的诸侯国青铜器进行系统分析,理清各诸侯国的发展演变脉络、组合关系及风格特点。三是对诸侯国青铜器进行文化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各诸侯国之间以及各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并揭示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现将主要的发现和结论摘要如下:一、黄河中下游诸侯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分析。西周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从自然环境看,该区域地貌类型多样,山脉和河流相间分布,自古以来是中国粟作农业文化的腹地,是当时人类生活的理想场所。从政治环境看,该地既是周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诸侯国的主要分布区,王畿以外尤其以黄河的支流汾河谷地和太行山两翼的山前平原最为重要,是西周诸侯国的重要分布区,以晋国、卫国、邢国等为代表的姬姓大国,成为周王朝经营“北土”的重要据点。二、汾河谷地诸侯国青铜器的分析。汾河谷地西周诸侯国青铜器与王畿地区接近,无论形制、纹饰还是组合形式都几近同步,体现了中原地区西周文化的统一性。此外,该地区还出土了不见于其它地...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诸侯国青铜容器整理与研究


图1-1黄河中下游流域图(节选自《九州图》)???综上所述,黄河中下游河道自晋陕高原南下,至华阴后东流,东流至原阳县??西北阴沟水西,后东北流至宿胥口,再折而北上,经浚县一一内黄、汤阴、安??

地理环境,政治,黄河,地理


第一章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环境??'?8??图1-2黄河中下游地理分区图??第二节政治地理环境??“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周人以“撮尔小邦”,打败了“大邦殷”,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了远超过商王国势力范围的广袤土地。在分封制的总体框架下,通过征伐、驻??军、置监等大规模政治军事经营,西周王朝不仅开拓出辽阔的疆域,而且逐步建??立起实行有效经营和管辖疆土的新模式,初步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地域基础与地理??格局气“大约在西周早期结束时,周王朝的控制范围达到了顶峰,其国土西起陇??右,东濒大海,北越燕山,南抵江淮,纵横约1500多公里。”???(图1-3)??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既是周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诸侯国的主要分布区。传统观点认为,黄河中游关中平原到洛阳平原一带的区??域,即所谓的“王畿”地区,由周王直接管辖,“王畿”以外则由各诸侯国直接??①周书灿:《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137-138页。??②[美]李峰著,徐峰译,汤惠生校:《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鎔出版??社,2007年,70页。??19??

示意图,势力范围,王朝,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管理,称为畿外诸侯'?但是否存在王畿地区,目前学界还有分歧,所以明确西??周王畿地区的范围,是本课题得以开展的前提,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古?z?:一、.?Si?S1?°??二吃’?m?时和_?‘?河1,丨1二??一?内?。?*)x?\\y?{^??x?z??'、i.?爾ii.?i?_????、丨滅南,沙、?、江。⑴西)'?/??图1-3西周王朝的势力范围示意图@??一西周王畿的相关问题??1.王畿是否存在??有关西周王畿是否存在的问题,己经有较多的讨论?。结合诸家意见,大体??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方以吕文郁先生为代表,认为西周王朝由王畿和畿外诸侯国??构成,王畿即王都及其附近地区,由周王朝直接统治,王畿内还有诸侯的采邑;??畿外诸侯国由周王分封,名义上是周王统治,实际上由诸侯国君直接统治,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气另一方以赵伯雄先生为代表,认为周王畿并不存在,西周??①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2-3页。??②李民、张国硕:《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239页。??③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葛志??毅:《西周分封制度研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丁乐


本文编号:3130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30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8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