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1-04-11 16:25
  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国学术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足点和生长点。然而,在众多的理论考察中,人们却较少关注张岱年的思想贡献。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其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并将这种耕耘和创造性的工作一直延续到了本世纪初。如果说批判教条主义、反思旧唯物论是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背景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的“仁智双彰”观念、西方哲学的“正名析辞”主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变世界”原则便是他理解该问题、回应该问题的思想基础。从培育文化主体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创建精神家园以彰显社会主义理想性的角度出发,张岱年提出了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启了与艾思奇等人既相互促进、又彼此补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路。在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张岱年主要做了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批驳了叶青的“哲学消灭论”和“哲学抹杀论”,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二是以“物”为基本范畴,以“物统事理”、“以物解生”、“真知三表”为核心观念,以“生活...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背景
        一、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显性阻碍
        二、旧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隐性威胁
        三、面向社会现实与重建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资源
        一、“仁智双彰”与张岱年思想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源流
        二、“正名析辞”与张岱年思想中的西方哲学元素
        三、“改变世界”与张岱年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色
第二章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期准备
        一、选择“新唯物论”
        二、评介“新唯物论”
    第二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期成果
        一、以“马”解“中”与本民族传统哲学的问题史研究
        二、“天人新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尝试
    第三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后期成果
        一、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域和问题域
        二、基于“新唯物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文化问题研究
第三章 张岱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
        一、反“哲学消灭论”
        二、驳“哲学抹杀论”
        三、聚焦“人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
        一、以“物”为“事”的新视角
        二、由“物”解“生”的新方法
        三、用“知”显“真”的新格局
    第三节 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性维度
        一、克服环境与改变人性
        二、改善生活与社会革命
        三、争取自由与实现理想
第四章 张岱年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思考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身份认同的“危”与“机”
        一、“哲学”和“中国哲学”
        二、中国传统哲学之“死的”与“活的”
        三、“新唯物论”:一个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新基础
    第二节 中国古典哲学的近“新唯物论”阐释
        一、中国古典哲学的致知论态度
        二、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论诉求
    第三节 中国当代哲学的“新唯物论”式构想
        一、从哲学的综合创造走向文化的综合创新
        二、从文化的综合创新走向社会主义新文明
第五章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启示
    第一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范围内的多元开展
        二、张岱年与中国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重路径
        三、张岱年对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贡献
    第二节 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启示
        一、如何评价张岱年“简而未畅”的表达方式
        二、如何看待张岱年“无所顾忌”的研究方式
        三、如何理解张岱年“先解析、后综合”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为《实践论》问世80周年而作[J]. 任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2]如何安置能动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出场的一个核心问题[J]. 王南湜.  江海学刊. 2017(02)
[3]中国的社会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的中国学派[J]. 吴晓明.  江海学刊. 2017(02)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对象和主体[J]. 汪信砚.  社会科学动态. 2017(01)
[5]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基本问题[J]. 尚庆飞.  江海学刊. 2016(06)
[6]中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的语境差异:以“物化”为例[J]. 刘森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7]认祖归宗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 汪信砚.  哲学研究. 2016(05)
[8]作为方法论的中国[J]. 赵汀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9]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J]. 杨耕.  哲学研究. 2016(01)
[10]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J].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1)



本文编号:3131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31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c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