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铁器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1 01:23
随着两汉铁器遗存和出土物的日渐丰富,如何在汉代器物工艺和时代文化语境中认识其类型、制度、主体与艺术价值,是一个亟待开展的课题。为此,必须打破汉代铁器工具价值的惯有思维,在两汉社会文化情境中,讨论它对“铁器时代”两汉时段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价值。汉代政府将铁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政治稳定的关键,故两汉铁器艺术,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得到国家层面自觉的制度化推进。工艺技术上,铁矿开采、冶炼技术、加工工艺,尤其是炼钢技术的突破,促动了整个冶铁工业的变革;器物功能上,铁器加工的简便、高效与精巧化,使得农业、手工业器具,以及生活用具、兵器、其他装饰性器物应运而生,不仅满足汉代广大平民阶层生产与生活之需,也是地主贵胄阶层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类型,一些器物还在社会礼仪与祭祀活动中展现精神功能;生产主体上,两汉铁器遵循先秦以来“百工造物”的传统,依赖充列铁官机构中的员吏和生产一线的卒、徒、工匠;管理制度上,两汉着力推行官营模式,紧缩私营,又将其纳入中枢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专职铁官予以监管,保障了铁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加工的规模与效率;造型审美上,两汉铁器以其内含简括的形式美感与朴素自然的风格趋向,反映两...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铁器”与“铁器艺术”
三、资料综述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局限性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技术背景
第一节 铁矿的初识与分布记载
一、铁矿的初识与使用
二、铁矿的地域分布与采铁记载
第二节 采冶矿知识的进步
一、找铁矿的标志
二、采矿的方法
第三节 冶铁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冶铁术的起源
二、冶铁术的发展
三、炼钢技术的进步
四、铸造加工工艺的演进
小结
第二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基本分类
第一节 铁器制作工具
一、开采与冶炼工具
二、铁的熔化与铸造工具
三、铁器柔化处理工具
四、炒钢与锻造工具
第二节 铁质农具与兵器
一、铁质农具
二、铁质兵器
第三节 铁质工具与生活用具
一、铁质工具
二、铁质生活用具
小结
第三章 汉代铁器艺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第一节 铁器的经营政策
一、“纵民鼓铸”到“盐铁专营”
二、“专营”与“官私并存”的交替
第二节 铁器的管理体制
一、少府系统
二、大司农系统
三、水衡都尉与太仆
四、郡守与都尉
第三节 铁官的组织构成
一、铁官的性质与命名
二、铁官与郡县的关系
三、铁官作坊内部体制
小结
第四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创作主体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奴隶
一、冶铁与奴隶的关系
二、官私铁业中的奴隶成分
第二节 铁作坊生产的人员构成
一、管理生产的低级小吏
二、承担生产的劳动者构成
第三节 创作主体:卒、徒与工匠
一、卒
二、徒
三、工匠
第四节 铁匠的风俗信仰
一、铁匠的行业风俗
二、铁匠的信仰
小结
第五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第一节 汉代铁器的造型分析
一、功能分区与造型结构
二、从材料组合看造型元素
三、个性化的装饰手法
第二节 汉代铁器的形式风格
一、内含简阔的形式美感
二、朴素自然的风格类型
第三节 汉代铁器的文化承载
一、装饰与娱乐
二、祭祀与礼仪
第四节 汉代铁器的造物思想
一、内敛实用的造物意识
二、“和”的造物观念
小结
第六章 汉代铁器艺术对其他造型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铁器对铜器的消减与推动
一、铜镜的商品化
二、錾刻纹铜器的流行
三、铜钱流通的减少
四、铁器物参拜祈福的普遍化
第二节 冶铁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鼓风设备带来的瓷器发展
二、冶铁场中的“窑”制品的多样性
三、铁匠的冶铁与陶工的彩釉
第三节 工具钢化带来的雕刻艺术的转变
一、铁制工具与碑刻
二、铁制工具与汉画像石的雕刻
三、铁质工具与玉器雕刻
四、铁制工具与建筑装饰
五、铁质工具之于阳刚精神
小结
结论
余论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致谢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东汉永寿二年错金钢刀的初步认识[J]. 田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02)
[2]中国古代炼铜冶铁制陶燃料初探——以先秦秦汉时期的煤炭为例[J]. 薛毅.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3]古代大铁佛像[J]. 王福谆. 铸造设备研究. 2006(04)
[4]三足架与拨镰——四川早期铁器的特殊性和古蜀民的汉化过程[J]. 佐佐木正治. 四川文物. 2003(06)
[5]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J]. 岳连建,李明. 考古与文物. 2003(05)
[6]东汉盐铁政策探析[J]. 杨华星,缪坤和. 盐业史研究. 2003(03)
[7]湖南桑植朱家台汉代铁器铸造作坊遗址发掘报告[J]. 尚巍. 考古学报. 2003(03)
[8]汉代錾刻花纹铜器研究[J]. 蒋廷瑜. 考古学报. 2002(03)
[9]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J].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考古与文物. 2001(03)
[10]论汉代的市[J]. 陈乃华.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
博士论文
[1]汉代赦免制度研究[D]. 邬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198788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铁器”与“铁器艺术”
三、资料综述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局限性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技术背景
第一节 铁矿的初识与分布记载
一、铁矿的初识与使用
二、铁矿的地域分布与采铁记载
第二节 采冶矿知识的进步
一、找铁矿的标志
二、采矿的方法
第三节 冶铁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冶铁术的起源
二、冶铁术的发展
三、炼钢技术的进步
四、铸造加工工艺的演进
小结
第二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基本分类
第一节 铁器制作工具
一、开采与冶炼工具
二、铁的熔化与铸造工具
三、铁器柔化处理工具
四、炒钢与锻造工具
第二节 铁质农具与兵器
一、铁质农具
二、铁质兵器
第三节 铁质工具与生活用具
一、铁质工具
二、铁质生活用具
小结
第三章 汉代铁器艺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第一节 铁器的经营政策
一、“纵民鼓铸”到“盐铁专营”
二、“专营”与“官私并存”的交替
第二节 铁器的管理体制
一、少府系统
二、大司农系统
三、水衡都尉与太仆
四、郡守与都尉
第三节 铁官的组织构成
一、铁官的性质与命名
二、铁官与郡县的关系
三、铁官作坊内部体制
小结
第四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创作主体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奴隶
一、冶铁与奴隶的关系
二、官私铁业中的奴隶成分
第二节 铁作坊生产的人员构成
一、管理生产的低级小吏
二、承担生产的劳动者构成
第三节 创作主体:卒、徒与工匠
一、卒
二、徒
三、工匠
第四节 铁匠的风俗信仰
一、铁匠的行业风俗
二、铁匠的信仰
小结
第五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第一节 汉代铁器的造型分析
一、功能分区与造型结构
二、从材料组合看造型元素
三、个性化的装饰手法
第二节 汉代铁器的形式风格
一、内含简阔的形式美感
二、朴素自然的风格类型
第三节 汉代铁器的文化承载
一、装饰与娱乐
二、祭祀与礼仪
第四节 汉代铁器的造物思想
一、内敛实用的造物意识
二、“和”的造物观念
小结
第六章 汉代铁器艺术对其他造型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铁器对铜器的消减与推动
一、铜镜的商品化
二、錾刻纹铜器的流行
三、铜钱流通的减少
四、铁器物参拜祈福的普遍化
第二节 冶铁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鼓风设备带来的瓷器发展
二、冶铁场中的“窑”制品的多样性
三、铁匠的冶铁与陶工的彩釉
第三节 工具钢化带来的雕刻艺术的转变
一、铁制工具与碑刻
二、铁制工具与汉画像石的雕刻
三、铁质工具与玉器雕刻
四、铁制工具与建筑装饰
五、铁质工具之于阳刚精神
小结
结论
余论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致谢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东汉永寿二年错金钢刀的初步认识[J]. 田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02)
[2]中国古代炼铜冶铁制陶燃料初探——以先秦秦汉时期的煤炭为例[J]. 薛毅.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3]古代大铁佛像[J]. 王福谆. 铸造设备研究. 2006(04)
[4]三足架与拨镰——四川早期铁器的特殊性和古蜀民的汉化过程[J]. 佐佐木正治. 四川文物. 2003(06)
[5]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J]. 岳连建,李明. 考古与文物. 2003(05)
[6]东汉盐铁政策探析[J]. 杨华星,缪坤和. 盐业史研究. 2003(03)
[7]湖南桑植朱家台汉代铁器铸造作坊遗址发掘报告[J]. 尚巍. 考古学报. 2003(03)
[8]汉代錾刻花纹铜器研究[J]. 蒋廷瑜. 考古学报. 2002(03)
[9]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J].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考古与文物. 2001(03)
[10]论汉代的市[J]. 陈乃华.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
博士论文
[1]汉代赦免制度研究[D]. 邬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198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9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