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亚洲”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15:47
  “亚洲”是界于“国家”、“世界”之间的政治和文化范畴,它在近代中国作为一种区域性概念话语出现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和世界观念革新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者必须将“亚洲”与民族生存、国家独立、世界近代化和格局趋变相结合,才能明晰近代中国“亚洲”话语的内在理路。近代中国的“亚洲”话语不仅关系到近代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且涉及到近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关系,更是直接关系到当前中国与亚洲乃至世界的交往。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对“近代中国与日本亚洲主义”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且有丰富成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代中国的“亚洲”话语确实深受日本亚洲主义的影响,尤其是1870年代至日俄战争这一阶段。1870年代,中日两国遭受西方侵略的共同命运为日本亚洲主义进入中国提供了契机,中国民间士绅、维新知识分子、洋务官员对日本的亚洲主义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亚洲主义在中日两国政府事务中并未发生很大作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亚洲主义借助中国师日的浪潮通过中日两国报刊媒体被中国广泛认知,维新派、革命派、地方官吏利用亚洲主义表达了对日本政府和人民的诉求。不过仅仅“近代中国与日本亚洲主义...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说明
    二、学术史回顾
        (一) 通论性质的研究趋势
        (二) “孙中山亚洲观”的研究状况
        (三) 学界对“近代其他人物亚洲观”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思路、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
第一章 国民政府之前中国的“亚洲”话语
    一、近代中国“亚洲”话语的初步形成
        (一) 地理“亚洲”的“发现”
        (二) “亚洲”成为政治空间
    二、1870年代至1910年:日本亚洲主义与中国
        (一) 甲午战前:中日命运异同与民间、政府两层面的“兴亚”矛盾
        (二) 戊戌至日俄战争期间:亚洲主义热潮与中国对日诉求
        (三) 日俄战争至“日韩合邦”:中国对日本亚洲主义的理想陨落
    三、北洋政府时期:四种体系视域下的“亚洲”
        (一) 日本的“亚洲特殊性”与“特殊权益”
        (二) 一战爆发后英美式国际主义与苏俄式世界主义下的“亚洲”
        (三) 亚洲多元民族国家话语:亚洲民族国际
第二章 十年建设时期中国的“亚洲”话语
    一、国民政府“世界之亚洲”与日本“日本之亚洲”的博弈
        (一) “九一八”之前国民政府对日本大亚洲主义的迎合与利用
        (二) “九一八”之后英美世界参与的东亚和平之策
        (三) 国联技术合作前情下的中日“经济提携”
    二、中国与亚洲被压迫民族国家的联合与复兴
        (一) 亚洲弱小民族的“新亚细亚”
        (二) 中印文化联合基础上的亚洲民族国际——以亚洲文化协会为个案
        (三) 亚洲“病友”土耳其:中国民族复兴的“他者”比照
    三、共产党东方战线及太平洋集体安全
        (一) 共产党的东方战线与亚洲、太平洋
        (二) 国人对“太平洋集体安全”的热议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的“亚洲”话语
    一、安全与秩序:中国抗战政府的“亚洲”民族话语
        (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视野下的中日与亚洲
        (二) 战时中国的亚洲责任与亚洲太平洋区域组织
    二、汪伪势力对孙氏大亚洲主义的歪曲及“东亚文艺复兴运动”
        (一) 日伪勾结的“和平运动”与大亚洲主义
        (二) 政治、经济之外的另一“名目”:“东亚文艺复兴运动”
第四章 国共内战时期中国的“亚洲”话语
    一、反苏反共?反美反帝?——美苏对峙影响下国共亚洲路向选择
        (一) 国共内战与远东和平
        (二)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与亚洲反共同盟
        (三) 战后对日清算与国民党“亚洲经济集团”
    二、国民外交与亚洲政治:战后中国对第一次泛亚洲会议的参与
        (一) 第一次泛亚洲会议缘起与国民政府对泛亚洲会议的态度
        (二) 中国对第一次泛亚洲会议的参与过程
        (三) 国内舆论对泛亚洲会议的评论
    三、区域导向抑或联合国:第二次泛亚洲会议及国人态度
        (一) 中国亚洲关系协会成立
        (二) 第二次泛亚洲会议过程
        (三) 国内舆论对第二次泛亚洲会议的态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亚洲“共有的历史”[J]. 徐国琦.  文史哲. 2018(04)
[2]山根立庵、乙未会与《亚东时报》[J]. 戴海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孙中山的亚洲意识及其政治遗产[J]. 何卓恩.  史学月刊. 2016(11)
[4]国民外交协会与近代国民外交“对内”趋向[J]. 曾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5]论黄遵宪的亚洲观[J]. 翁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6]章太炎的东方语言文化观与日本[J]. 李群,王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7]解读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演讲的真意[J]. 桑兵.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1)
[8]甲午战后中日“黄种联合”的政治想象[J]. 许赛锋.  史林. 2014(06)
[9]“中国文化复兴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J]. 俞祖华.  中州学刊. 2014(11)
[10]蒋介石对日德意三国同盟的反应[J]. 鹿锡俊.  近代史研究. 2013 (03)

博士论文
[1]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 孙昉.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孙中山亚洲主义观和安重根东亚和平论比较[D]. 于鸿泽.延边大学 2013
[2]“老成谋国”与“通敌卖国”:全球化视野下的汪伪通敌(1938-1945)[D]. 刘琼.南京大学 2012
[3]何如璋的日本认识[D]. 张新宇.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35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35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3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