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工夫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8 07:38
  “工夫”一词原是汉语中的一个普通语汇,魏晋时经由佛教、道教的使用和推广,开始具有一定的义理特性。宋以来的儒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理论化、系统化的义理阐述,彻底实现了“工夫”概念的义理化。经过宋明理学家精巧的理论建构之后,“工夫”概念升华为关于“工夫”的理论,今日学者习惯称之为“工夫论”,并视之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特质之一。“工夫”形成与“本体”相对的哲学范畴始于佛教,宋明理学家受到佛教“明心见性”“敬”等工夫观念的影响,发展了儒家的工夫论,最终将“工夫”“本体”实现了理论范畴的合一。朱熹的工夫论思想内容丰富、体系结构完整,足以称得上是宋明理学史,也是中国儒学史上体系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的工夫论理论体系。研究朱熹工夫论的体系建构、理论内容及其特征,在儒家工夫论的整体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而儒学又是中国哲学中最主流的学术形态,对儒家工夫论的研究亦能成为中国哲学工夫论整体研究的范式。在北宋理学兴起与工夫论体系初步形成的学术环境下,朱熹大体经历了“中和旧说”“中和新说”以及朱陆之辩三个阶段,最终确立了一套以“道问学”和“尊德性”并重作为理论倾向的工夫论体系。他以儒家《四书》为最主要的经典依据,对其中与...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工夫及工夫论的专题研究
        1.2.2 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中与工夫论相关的部分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工夫与工夫论
    2.1 “工(功)夫”的语义演变史
        2.1.1 两晋以前:口语时期
        2.1.2 两晋及以后:文本用语时期
    2.2 “工夫”与“功夫”辨析
        2.2.1 辨析的维度
        2.2.2 日常义辨析
        2.2.3 义理义辨析
        2.2.4 结论
    2.3 工夫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哲学研究的意义
        2.3.1 “工夫”与“本体”成为一对哲学范畴的实现过程
        2.3.2 “工夫论”之名的由来与使用情况
        2.3.3 工夫论的形成与发展
        2.3.4 工夫论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2.3.5 工夫论对哲学研究的意义
第3章 北宋理学的兴起与工夫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3.1 北宋理学兴起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内容概述
    3.2 北宋理学体系中工夫论的地位与作用
    3.3 北宋理学工夫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3.3.1 北宋理学家的工夫思想概述
        3.3.2 北宋理学工夫论的特点
第4章 朱熹工夫论体系的建构
    4.1 朱熹工夫论与本体论、心性论的关系
    4.2 朱熹工夫论体系的建构历程
        4.2.1 “中和旧说”:静中体认未发本体
        4.2.2 “中和新说”:通贯动静的主敬工夫
        4.2.3 朱陆之辩:“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
    4.3 朱熹工夫论体系的建构方式
        4.3.1 以《四书》为主要经典依据
        4.3.2 以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说为理论框架
        4.3.3 融摄佛老思想
第5章 “道问学”的致知工夫与“尊德性”的涵养工夫
    5.1 朱熹“知”论的建构
        5.1.1 朱熹对张载“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说的不同见解
        5.1.2 朱熹对程颐“真知”说的承继与完善
        5.1.3 朱熹“知”论的三重内涵
    5.2 致知过程及方法的义理辨析
        5.2.1 致知的双向进路
        5.2.2 致知的总方法:格物
        5.2.3 朱熹的读书法
        5.2.4 切己体察
        5.2.5 由致知过程反观朱熹“知”论的三个维度
    5.3 “德性”的义理内涵与“尊德性”的双重进路
        5.3.1 “德性”义理内涵的三个维度
        5.3.2 “存天理”的正向存养与“灭人欲”的反向克去
    5.4 “尊德性”的方法及义理辨析
        5.4.1 “尊德性”不同环节的方法名目
        5.4.2 “尊德性”的总方法:敬
    5.5 由朱陆之辩观朱熹工夫论的理论倾向
        5.5.1 “问学”对象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之整体
        5.5.2 “问学”路径为“即物穷理”与“反身而诚”并行
        5.5.3 “道问学”的求知与“尊德性”的涵养践行并重
第6章 “道问学”与“尊德性”的交会融通
    6.1 “道问学—尊德性”与“知—行”两对概念范畴的辨析
        6.1.1 “道问学”与“尊德性”
        6.1.2 “知”与“行”
    6.2 “道问学”与“尊德性”的互动关系
        6.2.1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
        6.2.2 “尊德性”是“道问学”的助力
    6.3 “道问学”与“尊德性”义理的交会
        6.3.1 对象内容的交会
        6.3.2 程序次第的交会
    6.4 “道问学”与“尊德性”实践的融通
        6.4.1 “道问学”过程中“尊德性”的客观实现
        6.4.2 “尊德性”过程中“道问学”的逐渐深入
第7章 朱熹工夫论的历史影响与现代价值
    7.1 朱熹工夫论的历史影响
        7.1.1 朱熹工夫论的学术影响
        7.1.2 朱熹工夫论的社会影响
    7.2 朱熹工夫论的现代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正诚之学到尧舜之治:朱熹帝学思想探析[J]. 王琦.  原道. 2019(01)
[2]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J]. 倪培民.  哲学动态. 2018(07)
[3]论宋代经筵讲义的兴起[J]. 王琦.  中国哲学史. 2018(02)
[4]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论与形而上学[J]. 郑开.  哲学研究. 2018(01)
[5]朱陆修养工夫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异同——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宗旨[J]. 连凡.  道德与文明. 2017(06)
[6]“真知必能行”何以可能?——朱子论“真知”的理论特征及其动机效力[J]. 东方朔.  哲学研究. 2017(03)
[7]《周易》“艮其背”与宋儒主静思想析论[J]. 张子峻,殷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8]陈白沙的“坐法”“观法”与儒家静坐传统[J]. 王光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9]“常惺惺”的儒学化演变[J]. 朱汉民,汪俐.  孔子研究. 2016(02)
[10]《中庸》的“参赞”工夫论[J]. 杨儒宾.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博士论文
[1]朱熹帝学思想研究[D]. 王琦.湖南大学 2017
[2]朱熹“四书学”思想研究[D]. 张伟.河北大学 2013
[3]儒家身心观研究[D]. 张艳婉.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本体·工夫·发用:宋代儒学展开的“一贯之道”研究[D]. 崔海东.南京大学 2011
[5]朱熹知识论研究[D]. 刘克兵.湖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功夫”词义演变研究[D]. 张学力.湖北师范学院 2013
[2]朱熹《孟子》学研究[D]. 王治伟.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朱熹道德修养工夫概论[D]. 段雯佳.南京大学 2011
[4]朱熹《大学》思想研究[D]. 陈美容.福建师范大学 2011
[5]朱熹《论语集注》研究[D]. 徐明.扬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36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36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e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