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与五四乡土文学

发布时间:2021-06-19 16:36
  包括五四乡土文学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之诞生绝不仅是单纯的文学事件,它还涉及种种制度性创建。现代教育制度就是其一。通过它,五四乡土文学拥有了“民族国家文学”品格。二者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现代教育培养了五四乡土文学的作者与读者,影响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左右着作家对乡土中国的书写;而五四乡土文学又通过进入现代教育成为法定知识获得制度支持,从而实现知识生产与再生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考察现代教育制度对五四乡土文学的建构功能,分析五四乡土文学对现代教育的文学想象和它作为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论文除绪论和余论共分五部分。绪论介绍研究缘起、思路方法,对“现代教育”和“五四乡土文学”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辩明本论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现代教育”是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的总称,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宗旨、思想以及微观层面的课程、教科书、教育方式方法等教学运行活动。广义的“五四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蓄势产生并发展的、以乡土生活为表现题材的小说创作。除了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定义并指出的作家作品外,还包括...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现代教育与五四乡土文学


1907年-1909年农业学堂数量图

学生,价值标准,鲁迅,乡土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0图1-3.1907年-1909年农业学堂学生数量图第二节身份危机催生的乡土认同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认为“边缘人知识分子”(marginalintellectual)“是指同时生活于存在某些彼此冲突的价值标准或行为规范的两个文化之间的某一社群,注定在思想上陷于两难境地——既不能对其中任何一种文化群体的价值标准忠贞不渝,又不能为他所认同的任何一种文化群体所充分接受。”[1]现代教育变革引发的知识和文化冲突就将五四乡土作者置于这种二难选择的边缘境地。他们一方面受生于斯、长于斯的传统乡土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又接触了与此相差甚远的现代都市文明。前者承载了他们最初的生命记忆,虽落后停滞却也有温馨瞬间;后者虽顺应历史发展却绝非完美无暇的精神栖息之所。在两种“彼此冲突的价值标准或行为规范”之间,五四乡土作者很难做出截然二分的选择。正如鲁迅《在酒楼上》的慨叹:“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2]故乡早已无法承载业已被知识唤醒的现代意识,而城市也并不是理想家园,这些“边缘人知识分子”只能彷徨于无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他们与故乡不仅隔着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有时还远隔重洋,面临异族文化的冲击。这种由现代教育引发的跨文化交流不能不使一代[1]章清.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J].历史研究,1996,4.[2]鲁迅.在酒楼上[A].见∶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

农业,农科,政府,农学


在与西方国家的比较中,晚清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实业在国家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倡导农工商等各项实业教育,“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行之最为无弊,而小试则有小效,大试则有大效,尤为确实可凭。近来各国提倡实业教育,汲汲不遑,独中国农工商各业固步自封,永无进境,则以实业教育不讲故也。”[1]将中国实业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教育不振,而农业作为最重要的实业就成为实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于是,在清政府大力倡导下,各地纷纷开办农业学堂,设置农业类课程,直至将农业提升为大学科目之一。清政府将大学堂分为: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等八科。农科在其中占据八分之一的位置既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国的社会属性,也足以引发现代学生对农业、农村的关注。农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动物生理学、昆虫学、农艺物理学、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农艺化学实验、农学实验及农场实习、作物、土地改良论、园艺学、畜产学、家畜饲养论、酪农论、养蚕论、农产制造学等20门,另外还有理财学、法学通论、农业理财学、兽医学大意、农政学、国家财政学等6门补助课。[2]这些课程从地质气象等农业周边理论到家畜饲养、农产制造等具体农业生产,从农学实验、农场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到国家财政这种高屋建瓴的理论知识,无所不包,内容几乎涵盖了农业活动的各个层面。国民政府成立后依然延续清政府重视农业教育的做法。一时间,农业人才培养蔚为大观。仅以1907年到1909年清政府各省农业学堂和学生为例,其数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2、图1-3)。现代教育体制对农业专科的设置和相关农学知识的引入都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关心农业和农民。这就为此后的现代学生的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契机。图1-3.1907年-1909年农业学堂学生数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孔乙己》到《离婚》——教育体制下乡绅权力的常与变[J]. 丁燕燕.  鲁迅研究月刊. 2019(12)
[2]隐喻的政治: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多元景观[J]. 孙秀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3]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综论[J]. 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4]“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建构及嬗变——以“教学大纲”为考察中心[J]. 孙向阳.  南方文坛. 2018(02)
[5]民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反作用辨析[J]. 李宗刚.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2)
[6]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和发展[J]. 李宗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7]语言方案、历史意识与新文化的形成——清末民初语言改革运动中的世界语[J]. 季剑青.  现代中文学刊. 2017(01)
[8]祭祀、立嗣权与乡土社会的伦理危机——重释祥林嫂之死[J]. 黄锐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8)
[9]民国教育体制下的鲁迅讲演及新文学传承[J]. 李宗刚.  鲁迅研究月刊. 2016(04)
[10]布迪厄的教育社会管理思想[J]. 张运红.  现代教育管理. 2015(08)

博士论文
[1]观念、知识与课程:新文学运动与新文学教育的建构[D]. 郑园园.浙江大学 2016
[2]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D]. 晏洁.暨南大学 2015
[3]“民族再造”与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1910-1930):从周作人到茅盾[D]. 王大可.华东师范大学 2015
[4]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社会与文学[D]. 顾瑞雪.武汉大学 2013
[5]作为“他者”的乡土—五四乡土叙事的生成阐释[D]. 李俊霞.南开大学 2012
[6]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D]. 栗永清.复旦大学 2010
[7]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 吴小鸥.湖南师范大学 2009
[8]爱国之道,始自一乡[D]. 王兴亮.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新文学 新学术—燕京大学国文系的文学教育研究(1919-1937)[D]. 王宏艳.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周作人“乡土文学”概念的起源与变迁[D]. 秦淑娟.重庆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38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38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9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