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造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0 15:21
  飞来峰造像毗邻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佛教造像遗存,其开凿年代为五代至明代,其中以元代造像最具特色。飞来峰造像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多年来,学界对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争议颇多,尤以21世纪初开始的西夏说与西天梵相说最具影响力。通过造像宝冠、发髻、服装、璎珞、台座等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观点——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粉本来源不隶属与西夏和西天梵相,它有自身的特色,分别是:空间塑造中的中国园林美感;避免过多的细节刻画;雕凿边界线的模糊性。概言之,飞来峰元代造像并未沿袭前代风格,它更多是具有自身的特色,创造了一种新风格,并对明代永宣造像产生影响。在飞来峰元代造像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同时,毋宁说也是一个新时代造就了飞来峰元代造像的独特风格。飞来峰元代造像独特的风格并非横空出世,它背后隐含着君主忽必烈的意志和有元一代的政策。包括:民族一统的政治局面;推崇汉法治国;兼容并包、莫不崇奉的宗教政策。元代君主对长寿的渴求和对下一代君主的期许,也在造像题记中有所展现。又,一直困扰学界的第99龛造像独特组合形式的问题,也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和造像题记来解释。与此同时,《大元至元辨伪录》所记载的...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飞来峰造像研究


-1灵隐寺入口飞来峰是典型东南地区的山峰,海拔不高,却精致秀气,颇受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宋代文人多爱奇石,飞来峰怪石嶙峋,宋徽宗的艮岳“叠巧石为飞来峰”,

分布图,飞来峰,出版社,分布图


第二章飞来峰五代至宋代造像18图2-1-1飞来峰造像分布图①①采自高念华:《飞来峰造像》,北京:文物出版社,第8页。需要说明的是,该图造像的分布中,个别造像年代存在争议。在本文中,笔者也有年代判断不同于此图的观点。因此,该图在本文中只作为龛号分布的示意,并不完全采取其断代的结论。

云冈,飞来峰,石窟


第二章飞来峰五代至宋代造像21胁侍菩萨头戴宝冠,衣纹刻画精致,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身后为火焰形头光与身光。其中,主尊阿弥陀佛着右肩半披式袈裟,斜披的衣纹呈“Z”形翻转,此种样式源自北魏时期的云冈造像,以云冈第20窟最为典型,后在北方地位流行开来。①所不同的是,飞来峰此龛阿弥陀佛的袈裟“Z”形衣纹刻画流畅,稍显轻快,并无过多细节刻画,只求意到,衣纹转折为圆弧形,圆润自然,似乎袈裟为光滑质感的面料,云冈造像的“Z”形衣纹刻画精致,线条分明,纤毫毕现,转折方硬,紧贴躯体,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性格。通过两者衣纹的比较,造像的因地制宜可见一斑(图2-1-6)。图2-1-5第16龛西方三圣像图2-1-6云冈石窟与飞来峰“Z”形衣褶比较①黄文智:《镌岩造像:中原北方东部北魏中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11-12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飞来峰元代造像探源——以藏传菩萨造像为例[J]. 赵雅辞.  西藏研究. 2019(05)
[2]杭州飞来峰造像与敦煌壁画中的雷神形象之比较[J]. 胡同庆,王义芝.  长江文明. 2019(01)
[3]飞来峰元代菩萨造像研究[J]. 赵雅辞.  石窟寺研究. 2019(00)
[4]飞来峰之藏传神殿(一):为蒙古统治者祈福的佛像(英文)[J]. 常青.  China Tibetology. 2019(01)
[5]印度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影响研究[J]. 鲍沁星,沈瑶.  风景园林. 2018(12)
[6]“雷公捧桃”,还是“迦楼罗奉佛钵舍利”?——飞来峰第24龛17号罗汉像左侧浮雕图像考论[J]. 陈媚,林清凉.  美育学刊. 2018(04)
[7]杭州飞来峰玉乳洞罗汉组像探讨[J]. 董妍哲,唐卫萍.  美育学刊. 2018(04)
[8]凉州会谈及其历史意义[J]. 张云.  中国藏学. 2017(04)
[9]五代吴越国杭州地区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J]. 童赛玲.  大众文艺. 2017(04)
[10]西夏与开封、杭州[J]. 史金波.  浙江学刊. 2017(01)

博士论文
[1]元代唐兀人研究[D]. 邓文韬.宁夏大学 2017
[2]元代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研究[D]. 陈健.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3]中国龛窟造像史上最后的光亮[D]. 朱晨.中国美术学院 2012
[4]宋代杭州寺院研究[D]. 孙旭.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从石窟到“壁上造园”的形式初探[D]. 黄卡伦.中国美术学院 2016
[2]飞来峰元代“西天梵像”研究[D]. 张骏蕾.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元代藏传佛教高僧在杭州路的弘法活动[D]. 张陆地.青海师范大学 2013
[4]试析印度雕塑对元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D]. 李江平.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39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39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