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21:11

  本文关键词: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以“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临沭及其周边地区的柳编手工艺历史遗泽、发展现状、造型特点、风格特征、生产方式、技艺特征、文化习俗等的调查研究,研究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特征及转换规律,进而投射临沭柳编手工艺造物体系的发展规律。本文提出“型格”概念,认为“型”是柳编手工艺造物的外型特征,包括造型、样式、花式、色彩等要素,“格”是其内在特征在视觉形象上的整体呈现,指柳编手工艺造物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的整体风格与格调;“型”与“格”二者合一,是对柳编手工艺造物内在与外在形象特征的整体把握。型格虽可由物的外观显现,但却受到其背后功能、技艺、使用方式、审美方式、文化习俗等因素的深切影响,因此柳编手工艺造物的型格亦是柳编手工艺整体造物特征在视觉形态上的投射。本文希望通过对柳编手工艺型格转变的研究,由点及面地透视临沭柳编产业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规律与本质。本文对传统柳编手工艺型格的形成及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传统与现代柳编手工艺的型与格要素及特征分别归纳。同时文章认为功能是柳编手工艺型格产生的先决条件,技艺是型格实现的现实保障,使用方式是型格的模塑要素,审美方式决定型格的美学方向,民间生产和生活习俗则是型格延续的文化力量;本文对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一一进行分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变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具备存在的必要以及完备的作用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柳编手工艺型格会发生转换。而传统柳编器物由于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脱节,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显现出自身局限性与生存危机;产生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临沭柳编手工艺则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表现出强大的时代适应性。同时,本文认为临沭柳编型格的转变受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共同影响,前者以社会环境的变革、经济因素的触动、科技发展的助力、文化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为主要表现,后者则包括柳编手工艺功能需求的转换、技艺特性的转变以及审美方式的变迁等因素。最终本文将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换的本质归结为其价值体系的转变,即从技艺主导到设计主导、从生产先导到消费先导、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关照、从尊崇自然到生态符号等价值观念的转变;并对临沭柳编手工艺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临沭柳编手工艺 传统 现代 型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528.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2
  • 引言12-23
  • 一 临沭柳编手工艺发展状况及研究价值13-15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9
  • 三 柳编手工艺的研究角度19-21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21-22
  • 五 研究意义22-23
  • 第一章 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的形成23-38
  • 第一节 型格形成的必然23-24
  • 第二节 型格形成的条件24-27
  • 一 自然地理环境24-25
  • 二 民风民俗25-27
  • 第三节 型格形成的过程27-38
  • 一 型的出现27-30
  • 二 格的基础30-31
  • 三 传统型格的形成31-35
  • 四 现代型格的形成35-38
  • 第二章 柳编手工艺的传统型格38-51
  • 第一节 型38-49
  • 一 器型38-42
  • 二 样式42-45
  • 三 花式45-47
  • 四 色彩47-48
  • 五 质感与肌理48-49
  • 第二节 格49-51
  • 一 质朴49
  • 二 统一49-50
  • 三 原生50
  • 四 中性50-51
  • 第三章 临沭柳编手工艺的现代型格51-69
  • 第一节 型之变51-65
  • 一 器型的更新51-55
  • 二 样式的增生55-57
  • 三 花式的繁衍57-63
  • 四 色彩的丰富63-64
  • 五 质感与肌理的变化64-65
  • 第二节 格之变65-69
  • 一 独立的形式65
  • 二 多元风格65-67
  • 三 造型情感化67-69
  • 第四章 临沭柳编型格形成的决定因素69-131
  • 第一节 型格的存在基础69-84
  • 一 功能作为型格存在的原动力69-71
  • 二 传统柳编功能与型格71-78
  • 三 现代柳编的功能与型格78-84
  • 第二节 型格的实现要素84-104
  • 一 取材84-92
  • 二 用具92-98
  • 三 工艺98-102
  • 四 技艺作为型格的实现要素102-104
  • 第三节 型格的模塑要素104-114
  • 一 使用方式对型格的塑造作用104-112
  • 二 型格对使用方式的影响112-114
  • 第四节 型格的审美取向114-119
  • 一 审美与器型114-115
  • 二 审美与样式115-116
  • 三 审美与花式116-117
  • 四 审美与色彩117-118
  • 五 审美与格118-119
  • 第五节 型格的延续力119-131
  • 一 与使用相关的习俗119-125
  • 二 与生产相关的习俗125-128
  • 三 习俗与型格的关系128-129
  • 四 习俗对型格延续的作用129-131
  • 第五章 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转换的机制131-157
  • 第一节 型格转换的条件131-132
  • 一 传统柳编型格的局限131-132
  • 二 现代柳编型格的适应性132
  • 第二节 型格转换的外因132-142
  • 一 社会环境的变革133-135
  • 二 经济因素的触动135-138
  • 三 科技发展的助力138-141
  • 四 文化环境的变迁141-142
  • 第三节 型格转换的内因142-152
  • 一 功能需求的转换142-143
  • 二 技艺特性的转变143-149
  • 三 审美方式的变迁149-152
  • 第四节 型格的价值体系转换152-157
  • 一 从技艺主导到设计主导152-154
  • 二 从生产先导到消费先导154
  • 三 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关照154-155
  • 四 从尊崇自然到生态符号155-157
  • 结论157-162
  • 附录162-288
  • 参考文献288-295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295-296
  • 致谢

  本文关键词: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4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