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再研究 ——以原因、影响为重点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7-13 05:19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等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京汉铁路沿线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诱发集体行动的潜质。在近代社会转型期,铁路在中国的发展注定是一场艰难的博弈。京汉铁路显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非同一般的经济、政治及军事价值。京汉铁路沿途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居住;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环境,容易造成自然灾害,形成重大灾荒,给沿途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对于京汉铁路而言,这种地理环境既给其运营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容易使其沦为兵火集中之地。京汉铁路沿途的人文面貌也是诱发集体行动的潜在因素。长辛店、郑州及江岸三个区域中心地的形成及大量外来人口的聚集,为地域性帮口组织的形成和集体行动的爆发提供了条件。清末民初,国内政局纷扰不已,政权更迭频繁,军阀混战接连不断,土匪猖獗,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均极不安定。京汉铁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其运营自然逃不离整个社会大环境。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引发了一系列的铁路危机。同时,铁路作...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宏大背景的再考察:大罢工的舞台和环境
第一节 京汉铁路的自主化过程
一、筑路之倡议
二、筹款之波折
三、筑路与赎路
第二节 京汉铁路沿线地理环境
一、地形地貌与气候物产
二、区域中心地的形成
第三节 京汉铁路沿线社会环境
一、兵匪之患
二、铁路危机
三、洋人洋物
小结
第二章 内在动因的再审视:铁路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力量成长
第一节 工作状况
一、基本样态
二、福利待遇
三、大众文化
第二节 生存困境
一、生活困境
二、工作困境
三、法制困境
第三节 分裂性因素与早期反抗
一、政治性分裂
二、地缘性分裂
三、早期反抗模式
第四节 力量成长
一、工人群体的觉醒
二、工人群体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外在动因的再探讨:大罢工之各种触发因素的积聚
第一节 国内外罢工潮流的影响
一、国内罢工潮流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诱发罢工的因素
第二节 灾荒的影响
一、灾害与恐慌
二、政府的财政窘况及应对
三、灾荒与北方铁路工人罢工
第三节 中共的介入
一、早期中共对工运工作的探索
二、中共在京汉路开展工运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三、中共对工人帮口组织的利用与改造
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防控
一、北京政府对“过激主义”的防范
二、北京政府对工潮的恐慌与压制
小结
第四章 即时反应的再分析:大罢工爆发后的各方反应与博弈
第一节 大罢工的爆发
第二节 社会各界对大罢工的反应
一、工界
二、学界
三、商界
四、政界(议员)
五、列强
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应对
一、军政当局对此次事件武力镇压的原因
二、北洋政府的应对措施
第四节 二七惨案后的救济工作
一、救济工作面临的困境
二、国共两党的救济活动
三、救济工作中的国共冲突
小结
第五章 后续效应的再思考:革命史视野下的罢工效应与符号流播
第一节 大罢工的社会效应
一、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效应
二、关于效应的社会认知和反思
第二节“二七”符号的建构和传播
一、“二七”符号的初步建构
二、“二七”符号的强化和传播
第三节 政治符号与社会动员:“二七”纪念与近代中国革命
一、“二七”纪念与国民大革命
二、“二七”纪念与土地革命战争
三、“二七”纪念与抗日战争
四、“二七”纪念与解放战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社会后果[J]. 刘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2]有关二七惨案的若干问题考辨[J]. 刘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二七惨案”后的救济工作新探——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背景[J]. 刘莉.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6(06)
[4]中共对京汉铁路工人帮口组织的利用和改造[J]. 刘莉. 中共党史研究. 2016(06)
[5]包惠僧在北京地区的革命活动[J]. 常颖. 北京党史. 2015(01)
[6]论中国国民党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J]. 徐有礼. 中州学刊. 2014(06)
[7]“二七”大罢工中张国焘的作用探析[J]. 于安龙. 北京党史. 2014(03)
[8]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J]. 李良明,黄飞. 中共党史研究. 2013(11)
[9]中国近代铁路工人的职业、地域来源考[J]. 孙自俭. 求索. 2013(09)
[10]“二七”大罢工中的林育南[J]. 王吴军. 党史文汇. 2013(08)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铁路工人群体研究[D]. 孙自俭.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北京政府时期铁路工人研究[D]. 陈龙.安徽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81428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宏大背景的再考察:大罢工的舞台和环境
第一节 京汉铁路的自主化过程
一、筑路之倡议
二、筹款之波折
三、筑路与赎路
第二节 京汉铁路沿线地理环境
一、地形地貌与气候物产
二、区域中心地的形成
第三节 京汉铁路沿线社会环境
一、兵匪之患
二、铁路危机
三、洋人洋物
小结
第二章 内在动因的再审视:铁路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力量成长
第一节 工作状况
一、基本样态
二、福利待遇
三、大众文化
第二节 生存困境
一、生活困境
二、工作困境
三、法制困境
第三节 分裂性因素与早期反抗
一、政治性分裂
二、地缘性分裂
三、早期反抗模式
第四节 力量成长
一、工人群体的觉醒
二、工人群体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外在动因的再探讨:大罢工之各种触发因素的积聚
第一节 国内外罢工潮流的影响
一、国内罢工潮流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诱发罢工的因素
第二节 灾荒的影响
一、灾害与恐慌
二、政府的财政窘况及应对
三、灾荒与北方铁路工人罢工
第三节 中共的介入
一、早期中共对工运工作的探索
二、中共在京汉路开展工运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三、中共对工人帮口组织的利用与改造
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防控
一、北京政府对“过激主义”的防范
二、北京政府对工潮的恐慌与压制
小结
第四章 即时反应的再分析:大罢工爆发后的各方反应与博弈
第一节 大罢工的爆发
第二节 社会各界对大罢工的反应
一、工界
二、学界
三、商界
四、政界(议员)
五、列强
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应对
一、军政当局对此次事件武力镇压的原因
二、北洋政府的应对措施
第四节 二七惨案后的救济工作
一、救济工作面临的困境
二、国共两党的救济活动
三、救济工作中的国共冲突
小结
第五章 后续效应的再思考:革命史视野下的罢工效应与符号流播
第一节 大罢工的社会效应
一、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效应
二、关于效应的社会认知和反思
第二节“二七”符号的建构和传播
一、“二七”符号的初步建构
二、“二七”符号的强化和传播
第三节 政治符号与社会动员:“二七”纪念与近代中国革命
一、“二七”纪念与国民大革命
二、“二七”纪念与土地革命战争
三、“二七”纪念与抗日战争
四、“二七”纪念与解放战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社会后果[J]. 刘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2]有关二七惨案的若干问题考辨[J]. 刘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二七惨案”后的救济工作新探——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背景[J]. 刘莉.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6(06)
[4]中共对京汉铁路工人帮口组织的利用和改造[J]. 刘莉. 中共党史研究. 2016(06)
[5]包惠僧在北京地区的革命活动[J]. 常颖. 北京党史. 2015(01)
[6]论中国国民党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J]. 徐有礼. 中州学刊. 2014(06)
[7]“二七”大罢工中张国焘的作用探析[J]. 于安龙. 北京党史. 2014(03)
[8]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J]. 李良明,黄飞. 中共党史研究. 2013(11)
[9]中国近代铁路工人的职业、地域来源考[J]. 孙自俭. 求索. 2013(09)
[10]“二七”大罢工中的林育南[J]. 王吴军. 党史文汇. 2013(08)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铁路工人群体研究[D]. 孙自俭.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北京政府时期铁路工人研究[D]. 陈龙.安徽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81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8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