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及管理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9:59
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这对消防员的心理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的调查研究都显示,直接处置灾害事故的消防员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高发人群。然而,多数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实证研究关注于各类灾害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对处置灾害事故的消防员的研究严重不足。目前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关注在创伤事件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而对消防员内在的心理因素缺乏研究。鲜见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管理对策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经典理论,采用从问卷调查到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方法,按照从危险因素到保护因素的研究思路,围绕人格和情绪调节策略这两类影响因素,相继探索了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发生和调节的心理机制,并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管理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基于自我隐瞒的工作模型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以直接处置灾害事故的消防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考察了自我隐瞒的人格特质、经验回避和反刍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确认了自我隐瞒...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燕山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38-个层面[16]。疾病管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和疾病患者为目标人群。通过适当的安排,疾病管理以全面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医护服务和健康服务,而不仅是关注药物对疾病的治疗。疾病管理是跨部门的,各部门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疾病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筛查患者、患者分层、制定疾病管理计划、执行计划和效果评价等阶段。《渥太华宣言》提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健康促进包括5个行动领域:(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2)强化社区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立优先、作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更健康的目标。(3)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4)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5)创造支持性环境。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图2-2群体健康管理模式Fig.2-2populationhealthmanagementmodel工作场所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为开展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活动的场所——不仅可以预防职业伤害,而且能够评估和改善人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健康的工作场所是指由工人和管理者共同采取的为保护和促进所有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祉的持续改
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5个阶段: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15]。根据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的时间进程,经验回避发生在情境选择阶段,是出现最早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反刍发生在注意分配阶段,出现的相对较晚[121]。因此,理论上来说,经验回避在自我隐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的中介作用也要早于反刍的中介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经验回避和反刍在自我隐瞒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图3-1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心理危险因素模型Fig.3-1Psychologicalriskfactormodeloffirefighter"spost-traumaticstresssymptom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消防官兵应激管理效果研究[J]. 李莉,陆敏,王振. 管理观察. 2018(18)
[2]ICU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一致感及反刍性沉思的相关性[J]. 梅蕾,曾茜萍,孙欣. 职业与健康. 2018(09)
[3]精神创伤急性期危机干预方法评价[J]. 张丽,周建松,李凌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08)
[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 邓明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5)
[5]救援官兵战斗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工作模式的建构[J]. 张月娟,段晓彦,王进礼,杨帆. 武警医学. 2015(08)
[6]晚期正成分的时间-空间迁移模式在情绪调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 邓欣媚,丁雪辰,桑标. 心理科学. 2015(04)
[7]消防员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和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关系[J]. 白一鹭,李新旺. 现代预防医学. 2015(13)
[8]丧亲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的对照研究[J]. 陈玲,张桂青,胡敏,时若欢. 中国全科医学. 2015(16)
[9]自我隐瞒与健康关系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J]. 齐玲,王婧,杨梅,杜玉开.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01)
[10]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综述[J]. 臧刚顺,宋之杰,赵延庆.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3)
博士论文
[1]自我参照对奖赏加工的影响[D]. 朱佳.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D]. 王昕.燕山大学 2017
[3]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 雷鸣.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69151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燕山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38-个层面[16]。疾病管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和疾病患者为目标人群。通过适当的安排,疾病管理以全面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医护服务和健康服务,而不仅是关注药物对疾病的治疗。疾病管理是跨部门的,各部门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疾病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筛查患者、患者分层、制定疾病管理计划、执行计划和效果评价等阶段。《渥太华宣言》提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健康促进包括5个行动领域:(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2)强化社区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立优先、作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更健康的目标。(3)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4)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5)创造支持性环境。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图2-2群体健康管理模式Fig.2-2populationhealthmanagementmodel工作场所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为开展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活动的场所——不仅可以预防职业伤害,而且能够评估和改善人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健康的工作场所是指由工人和管理者共同采取的为保护和促进所有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祉的持续改
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5个阶段: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15]。根据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的时间进程,经验回避发生在情境选择阶段,是出现最早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反刍发生在注意分配阶段,出现的相对较晚[121]。因此,理论上来说,经验回避在自我隐瞒对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的中介作用也要早于反刍的中介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经验回避和反刍在自我隐瞒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图3-1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心理危险因素模型Fig.3-1Psychologicalriskfactormodeloffirefighter"spost-traumaticstresssymptom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消防官兵应激管理效果研究[J]. 李莉,陆敏,王振. 管理观察. 2018(18)
[2]ICU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心理一致感及反刍性沉思的相关性[J]. 梅蕾,曾茜萍,孙欣. 职业与健康. 2018(09)
[3]精神创伤急性期危机干预方法评价[J]. 张丽,周建松,李凌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08)
[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 邓明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5)
[5]救援官兵战斗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工作模式的建构[J]. 张月娟,段晓彦,王进礼,杨帆. 武警医学. 2015(08)
[6]晚期正成分的时间-空间迁移模式在情绪调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 邓欣媚,丁雪辰,桑标. 心理科学. 2015(04)
[7]消防员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和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关系[J]. 白一鹭,李新旺. 现代预防医学. 2015(13)
[8]丧亲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的对照研究[J]. 陈玲,张桂青,胡敏,时若欢. 中国全科医学. 2015(16)
[9]自我隐瞒与健康关系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J]. 齐玲,王婧,杨梅,杜玉开.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01)
[10]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综述[J]. 臧刚顺,宋之杰,赵延庆.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3)
博士论文
[1]自我参照对奖赏加工的影响[D]. 朱佳.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D]. 王昕.燕山大学 2017
[3]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 雷鸣.西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69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6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