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

发布时间:2017-04-30 18:07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这篇论文的研究范畴属于对《三国演义》文化学研究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能力所限,只选择一些传统观念作为切入角度来管窥这一课题的冰山一角。 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仁”、“忠”、“义”三者在《三国演义》中的矛盾特征,及其矛盾背后渗透出的文化冲突。在对《三国演义》“仁”观念的分析中,本文重点分析了刘备这一被人民和作者寄予了理想化仁君色彩的人物在其一生斗争过程中坚持仁政理想与获得政治利益上的矛盾,指出儒家向往的仁政理想和政治军事斗争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缺乏联系的,甚至是相反的,获取政治利益的条件体现为对仁政理想的背离。而出现这一观念上矛盾的根源在于儒家和法家在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在对《三国演义》“忠”观念的研究中,本文首先指出矛盾的焦点在于作品对愚忠守节者和背弃忠君原则的叛变者同样表现出了宽容,甚至对后者的弃暗投明表现出了积极地认可。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其还原到春秋时代的“士文化”的嬗变过程中去,并认为士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士志于道”的理解发生的转变导致了《三国演义》“忠”观念的矛盾。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观念,本文的研究从被毛宗岗称为“义绝”的关羽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主要体现其重义的情节之中所体现出的“义”的性质,从而发现儒家和墨家同样提倡的“义”的不同内涵的冲突对《三国演义》中的“义”观念造成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三国演义》之中几个历史观念的矛盾之处。首先,对于天命问题,《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明确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一些人物在得知天意后顺天而行,而另一些人物则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逆天意而行,人物在两种抉择的之间矛盾态度来源于儒家中孔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对于天命是否有常,天命是否由道德决定的根本分歧。对于三国时代魏国和蜀国孰者为正统的问题,历朝历代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小说家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其对王朝正统性的评价标准更是莫衷一是,《三国演义》选择了“拥刘反曹”的政治基调,没有接纳陈寿《三国志》帝魏寇蜀的立场。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朱熹等一系列南宋理学名家对蜀汉正统地位的推崇,也与民众对现实政治和民族压迫政策的反抗相关。对于《三国演义》英雄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其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截然不同的定位上。在《三国志》中的超世英杰与《三国演义》中的乱世奸雄之间,横亘着道德标准这一无法逾越的重要标准。而统摄《三国演义》的核心历史观仍是天命史观,而并非英雄史观,对于这一问题的辨析也将在英雄观章节中加以论述。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汉末三国时代道教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张角、张鲁、于吉与左慈分别实践的道教与政治相结合三种形式。通过对三种宗教政治模式失败经验的总结,以及道教领袖难逃被杀、投降、被严格控制的悲剧命运的原因的综合分析,从而展示出道教文化自从汉代诞生以来,与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相互冲突斗争的全过程,揭示出《三国演义》道教情节的文化蕴涵。 第四章主要关注了《三国演义》中为数较少,地位相对较轻的一些女人人物角色。在粗略地将她们归入不同的类型之后,主要分析了《三国演义》中间女性形象身上存在的三大矛盾:社会地位的尊与卑,女性的美貌与政治斗争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道德层面上是否存在着对贞节方面的要求。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中,我们将引入社会性别的概念,从三国女性对政治的参与这一问题入手,分析占据社会主流的男权文化对女性参政问题的压制,以及在男权话语书写下的《三国演义》的性别文化特征。 第五章以《三国演义》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虚实观念作为切入,首先总结了前人对《三国演义》虚实问题的争议看法,并使用切实的考据方法,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前人以往关注的不多的历史与虚构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考辨。本文将《三国演义》存在的虚实观念中的差异矛盾归结为上层的史官文化与新兴的下层市民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而在新历史主义学者看来,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各种虚构,无论是史官文化还是市民文化,它们虽然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对历史真实问题的态度,但是他们实际上在使用着同样的方法来编织着历史典籍或是通俗小说的文本。 第六章作为全文的结论部分,将引入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理论的原理,并以此再次梳理《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在总结全篇论文的同时,对《三国演义》的文化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三国演义》 文化冲突 传统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41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4
  • 引言14-29
  • 选题背景14-15
  • 前人研究成果15-25
  • 本文内容、结构及创新点25-29
  • 第一章 《三国演义》的伦理观29-102
  • 第一节 “仁政”、“民本”与儒法文化冲突29-52
  • 1.1.1 仁与民本思想溯源29-32
  • 1.1.2 对仁与民本观念的阐释32-38
  • 1.1.3 蜀汉:仁与政治斗争的矛盾38-41
  • 1.1.4 王霸矛盾展现出的儒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41-52
  • 第二节 “士志于道”观念的嬗变52-76
  • 1.2.1 儒家学说中“忠”的观念52-54
  • 1.2.2 忠与愚54-55
  • 1.2.3 忠与叛55-59
  • 1.2.4 忠观念与士文化的嬗变59-76
  • 第三节 “忠义”与“侠义”观念76-102
  • 1.3.1 “义”观念的溯源76-80
  • 1.3.2 “义”的分类——以“义绝”关羽为例80-92
  • 1.3.3 儒家“忠义观念对墨家“侠义”观念的消解92-102
  • 第二章 《三国演义》的历史观102-167
  • 第一节 “天命”观念文化解读102-124
  • 2.1.1 天命观隐含的矛盾102-110
  • 2.1.2 对《三国演义》天命观念的文化解读110-124
  •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124-139
  • 2.2.1 正统观的评价标准124-126
  • 2.2.2 历代有关魏蜀正统问题的争论126-129
  • 2.2.3 《三国演义》肯定蜀汉的正统地位129-133
  • 2.2.4 宋儒正统观念对《三国演义》正统观的影响133-137
  • 2.2.5 反抗蒙元王朝异族统治与《三国演义》正统观的形成137-139
  •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英雄观139-167
  • 2.3.1 何谓英雄139-141
  • 2.3.2 英雄人物的分类和特点141-145
  • 2.3.3 英雄观念的内涵145-154
  • 2.3.4 《三国演义》英雄观树立的原因154-158
  • 2.3.5 《三国演义》整体历史观观照下的“英雄观”158-167
  • 第三章 《三国演义》的宗教观167-195
  •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三种存在形式167-183
  • 3.1.1 张角与太平道167-170
  • 3.1.2 五斗米道教主张鲁170-173
  • 3.1.3 政府对民间传教的控制——左慈与于吉173-183
  • 第二节 道教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吸纳与对抗183-195
  • 3.2.1 道教在汉代兴起的原因与特征183-187
  • 3.2.2 道教“致太平”的政治理想187-190
  • 3.2.3 早期道教致太平思想的实践190-195
  • 第四章 《三国演义》的妇女观195-247
  • 第一节 儒家思想妇女观念195-204
  • 4.1.1 儒家妇女观概述195-199
  • 4.1.2 儒家妇女观的多重影响199-204
  • 第二节 《三国演义》女性人物形象204-224
  • 4.2.1 女性人物形象统计205-206
  • 4.2.2 女性人物形象分类206-224
  •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中妇女观念的矛盾224-233
  • 4.3.1 尊与卑224-227
  • 4.3.2 美色与政治227-229
  • 4.3.3 贞与淫229-233
  • 第四节 对《三国演义》妇女观念的文化解读233-247
  • 4.4.1 社会性别理论233-234
  • 4.4.2 核心问题是妇女参政234-244
  • 4.4.3 对《三国演义》女性贞节问题的相关补充244-247
  • 第五章 《三国演义》的虚实观247-320
  • 第一节 《三国演义》虚实问题概述247-255
  • 5.1.1 蒋大器、张尚德的虚实观念248-251
  • 5.1.2 后学对虚实的对立观点251-255
  • 第二节 《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的虚构255-261
  • 5.2.1 全出自虚构的人物256-257
  • 5.2.2 历史事件的无名氏257-258
  • 5.2.3 误读而成的虚构人物258-261
  • 第三节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虚构方法261-299
  • 5.3.1 基本全部尊重史实261-263
  • 5.3.2 完全出自虚构263-271
  • 5.3.3 史实中的有限虚构271-299
  • 第四节 《三国演义》虚实观展现的文化冲突299-320
  • 5.4.1 史官文化和市民文化与《三国演义》创作300-304
  • 5.4.2 史官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分野与虚实手法304-313
  • 5.4.3 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观照下的文化之争313-320
  • 结语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三国演义》320-330
  • 参考文献330-337
  • 致谢337-339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3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四平;以俗融雅 以心驭史──《三国志平话》的文化透视[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2 沈伯俊;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全崴;;《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张红波;;《三国演义》接受的文化阐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谭洛非;;论三国文化精神[J];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06期

6 王猛;;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7 陈大维;儒家伦理道德重建与《三国演义》[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12期

8 贾勇星;;论《三国演义》之“义”——义的类型剖析(一)[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刘志琴;;晚明社会与中国文化近代化[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10 王菊艳;《三国演义》的妇女观与儒家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军;阶层文化的冲突与整合[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7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b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