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藏毗连地域塔城勒巴舞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4:32
论文以塔城勒巴舞为主要研宄对象,基于较为翔实的田野考察资料和文化特质分析,研宄在纳藏毗连地域,以藏语形式流传于纳西族的、藏传佛教特征明显的塔城勒巴舞的场域、仪式、特质解读、文化意义、传播变迁、当代传承,进而得出以纳藏毗连地域为例的位于族群互动前沿一一?“中间带”所具有的文化融合特征。塔城位于滇西北的纳藏交界地带和文化交汇区,这一地域文化多样化的特征明显,有着藏传佛教特别是噶玛噶举派的信仰基础。规约禁忌的伴随、仪式物件安排、人神共舞的特定人物关系、神灵体系的构建、回忆附着中的起源表述……共同形成勒巴舞中各个要素牵连互动的场域。论文基于录像、舞谱、访谈,对如今难以得见的传统勒巴舞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另外,记录了“非遗”传承点挂牌仪式上的勒巴舞展演。在仪式整体中解读勒巴舞的服饰、道具、角色、唱词、动作等文化特质,最终力图形成勒巴舞的文化解释。分析勒巴舞中信仰体系的建构,特别关注其中的藏传佛教噶举-噶玛噶举的信仰特征、勒巴舞的噶举派密法传统。鲜明的藏传佛教信仰特征、撵鬼趋吉的舞蹈功能构成勒巴舞仪式性的基础。在艺术的延续性考察中,可显见塔城勒巴舞与西藏热巴舞、门巴戏的密切关系,与藏传佛教舞蹈的大量...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勒巴舞老照片李文先、和肖源提供,和璇翻拍2016年
现代勒巴舞陈四才提供2016年
图 3 勒巴舞分布图(和璇 绘)①文化具有延续性且不断向外扩散,艺术的边界往往也是相对的而非泾渭分明的,因此对艺术形式之间的归类问题一方面必须基于小心翼翼的田野考察基础之上的文化特质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确定划分的依据。从勒巴舞流传的玉龙县巨甸镇溯金沙江上游进行田野考察,玉龙县巨甸镇、玉龙县塔城乡舞名为勒巴,主要传承民族为纳西族;到了临近的维西县塔城镇,舞名为热巴,主要传承民族为藏族和纳西族,维西塔城热巴在民间被认为是热巴的传统形式;双塔城对岸的香格里拉市上江乡、五境乡等地,舞名或勒巴或热巴,主要传承民族为傈僳族、纳西族,从来源传说②以及舞段、动作上明显可见其与对岸双塔城地域勒巴-热巴舞的一致性。这些舞蹈名称虽然因“勒巴”及“热巴”而异,但从动作的相似性、舞段的重复性、舞段中出现的角色的重复性(如喇嘛得松、阿拉古基、朵纽奥巴、印度女、人间女、阿兹勒等)、唱词的重复性和相似性,以及舞蹈突出的仪式性和祭祀性上,维西塔城热巴舞与附近纳西族地域的勒巴舞近似,而西藏热巴舞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勒巴-塔城热巴舞为案例的族群艺术边界研究[J]. 和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01)
[2]边界理论与湘西苗疆的区域研究[J]. 向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年代-区域”理论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 和璇. 档案学通讯. 2016(06)
[4]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的区别及其它[J]. 和文光. 创造. 2016(08)
[5]漫谈雪热巴[J]. 丹增次仁. 西藏艺术研究. 2016(02)
[6]以“年代-区域假说”论滇西北勒巴舞的传播与进化[J]. 和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6(03)
[7]边界维持理论视野下印尼华人族群性的变迁分析[J]. 罗发龙.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6(02)
[8]历史中的边疆[J]. 欧文·拉铁摩尔,袁剑. 河西学院学报. 2015(06)
[9]苯教文化视阈下的“羌姆”法舞源流考[J]. 李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5)
[10]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J]. 李建宗. 青海民族研究. 2015(01)
博士论文
[1]制度变迁与权力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D]. 陈静静.云南大学 2015
[2]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D]. 刘婷.云南大学 2015
[3]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D]. 张艳.山东大学 2014
[4]“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D]. 高翔.中央民族大学 2012
[5]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 罗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6]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 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本文编号:3383443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勒巴舞老照片李文先、和肖源提供,和璇翻拍2016年
现代勒巴舞陈四才提供2016年
图 3 勒巴舞分布图(和璇 绘)①文化具有延续性且不断向外扩散,艺术的边界往往也是相对的而非泾渭分明的,因此对艺术形式之间的归类问题一方面必须基于小心翼翼的田野考察基础之上的文化特质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确定划分的依据。从勒巴舞流传的玉龙县巨甸镇溯金沙江上游进行田野考察,玉龙县巨甸镇、玉龙县塔城乡舞名为勒巴,主要传承民族为纳西族;到了临近的维西县塔城镇,舞名为热巴,主要传承民族为藏族和纳西族,维西塔城热巴在民间被认为是热巴的传统形式;双塔城对岸的香格里拉市上江乡、五境乡等地,舞名或勒巴或热巴,主要传承民族为傈僳族、纳西族,从来源传说②以及舞段、动作上明显可见其与对岸双塔城地域勒巴-热巴舞的一致性。这些舞蹈名称虽然因“勒巴”及“热巴”而异,但从动作的相似性、舞段的重复性、舞段中出现的角色的重复性(如喇嘛得松、阿拉古基、朵纽奥巴、印度女、人间女、阿兹勒等)、唱词的重复性和相似性,以及舞蹈突出的仪式性和祭祀性上,维西塔城热巴舞与附近纳西族地域的勒巴舞近似,而西藏热巴舞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勒巴-塔城热巴舞为案例的族群艺术边界研究[J]. 和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01)
[2]边界理论与湘西苗疆的区域研究[J]. 向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3]“年代-区域”理论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 和璇. 档案学通讯. 2016(06)
[4]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的区别及其它[J]. 和文光. 创造. 2016(08)
[5]漫谈雪热巴[J]. 丹增次仁. 西藏艺术研究. 2016(02)
[6]以“年代-区域假说”论滇西北勒巴舞的传播与进化[J]. 和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6(03)
[7]边界维持理论视野下印尼华人族群性的变迁分析[J]. 罗发龙.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6(02)
[8]历史中的边疆[J]. 欧文·拉铁摩尔,袁剑. 河西学院学报. 2015(06)
[9]苯教文化视阈下的“羌姆”法舞源流考[J]. 李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5)
[10]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J]. 李建宗. 青海民族研究. 2015(01)
博士论文
[1]制度变迁与权力流动—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D]. 陈静静.云南大学 2015
[2]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D]. 刘婷.云南大学 2015
[3]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D]. 张艳.山东大学 2014
[4]“觉木隆”职业藏戏及唱腔音乐研究[D]. 高翔.中央民族大学 2012
[5]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 罗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6]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D]. 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本文编号:3383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8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