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力量 ——以朝鲜汉籍所涉《史记》《汉书》资料为基础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17:00
  本文借助“汉文化整体研究”以及传播学、文本学理论,利用朝鲜李朝实录与朝鲜文集等史料,叙述了《史记》《汉书》在朝鲜时代的传播与接受的相关史实,并探讨两书作为历史文本在“事、文、义”方面表现出来的力量。魏晋时期,《史记》《汉书》开始向朝鲜半岛传播,以官方赐予为主,民间书籍交流也是一种补充方式。不过,中国历代王朝存在的史书“不宜在诸侯王”的观念,限制了《史记》《汉书》在域外的传播。尽管如此,在高丽、朝鲜时代,《史记》《汉书》还是得到了官方的提倡与印行,为经筵读史和以史为鉴提供了文本。早在高丽时期,就出现了以宋本为底本的雕版印刷的《史记》《汉书》。朝鲜时代则存在庚子字本、甲寅字本、显宗实录字本等金属活字印本。其中庚子字本和甲寅字本分别以元代彭寅翁本《史记》、大德九年(1305年)本《汉书》为底本,显宗实录字本则以明代《史记评林》《汉书评林》为底本。但是,朝鲜君臣出于“不过文章家类”的论断,删掉了朝鲜本史汉《评林》的上栏评语。可见,《史记》《汉书》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在被接受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化”色彩的历史文本。从朝鲜时代书目著录的《史记》《汉书》版本来看,以朝鲜本为主,中国本只占少数...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3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本是一种力量
        一、从“文本”到“历史文本”
        二、“事、文、义”——《史记》《汉书》文本的力量
        三、汉唐以来《史记》《汉书》传播的特点
        四、朝鲜汉籍所涉《史记》《汉书》资料
        五、“汉文化整体研究”与“多元一体”
    第二节 学术回顾
        一、《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的传播
        二、《史记》《汉书》在朝鲜的刊刻、抄选
        三、《史记》《汉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四、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评论
        五、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注解
    第三节 基本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的初传
    第一节《史记》《汉书》传播条件的形成
        一、《史记》《汉书》的空间传播
        二、《史记》《汉书》文本的发展
    第二节《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的初步传播
        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发展
        二、《史记》《汉书》初传朝鲜半岛的时间探析
    第三节《史记》《汉书》向域外传播的特点及方式
        一、《史记》“不宜在诸侯王”
        二、唐代以后《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传播的途径
    小结
第二章《史记》《汉书》在朝鲜半岛的刊印
    第一节 从写本到刊本——高丽时代的《史记》《汉书》文本
    第二节《史记》《汉书》在朝鲜时代的刊刻
        一、朝鲜时代早期对《史记》《汉书》的重视
        二、庚子字本《史记》与彭寅翁本的关系
        三、庚子字本《汉书》与元大德九年本的关系
        四、甲寅字本《史记》《汉书》
    第三节《史记评林》《汉书评林》在朝鲜的流传
    小结
第三章《史记》《汉书》在朝鲜时代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朝鲜时代书目概况
        一、朝鲜时代书目的特色
        二、对朝鲜时代书目的评价
    第二节 书目著录《史记》《汉书》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朝鲜时代对《史记》《汉书》的接受
    第一节 朝鲜时代之前《史记》《汉书》的受容情况
        一、史汉典故与儒家思想
        二、经史并重,古为今用
        三、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四、文章当须慕班马
        五、成一家之史
        六、理学影响下的高丽文人史论
    第二节 朝鲜时代接受《史记》《汉书》的表现
        一、与性理之书相为体用
        二、纪传体史书与正史观念
        三、文当期于班马
        四、重视两汉历史
    第三节 史汉选本及其特点
        一、产生原因探析
        二、内容来源及特点
        三、史汉选本之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评论及研究
    第一节 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文章评论
        一、取其文,不取其意
        二、以义理批评《史记》《汉书》
    第二节 朝鲜文人的史论散文与史论
        一、史论散文的“理学化”
        二、文章与义理——阅读《史记》《汉书》的方式
        三、李敏求的《读史随笔》
    第三节 考证与注解
        一、文理兼通与格物致知
        二、阅读与注解
        三、黄胤锡的《前汉书律历志解》
        四、丁若镛的《班固艺文志论》
    小结
余论朝鲜、日本、越南接受《史记》《汉书》的初步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朝鲜时代书目著录《史记》《汉书》情况一览表
    表2 奎章阁曝书目录
    表3 朝鲜时代史汉选本书目
    表4 韩国(朝鲜)历史年代表(三国至朝鲜时代)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史论·论史·论论史——中国史学上“论”之指向的几次变化及其启示意义[J]. 瞿林东.  求是学刊. 2016(04)
[2]清华简《金縢》与《尚书》郑注文本考——兼论《史记》述《金縢》的今古文问题[J]. 李晶.  古代文明. 2016(03)
[3]茶山对“夏商之旧法”说的再检讨——与易类出土文献的比较考察[J]. 元勇准,张悦.  周易研究. 2016(03)
[4]《史记》载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考辨[J]. 李学卫.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5]理学对二程史学思想的影响[J]. 张九衡.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6]宋代书籍传播方式略论[J]. 赵文毓.  兰台世界. 2016(04)
[7]从《伯夷列传》到《司马穰苴列传》看《史记》列传文体前期的发展[J]. 杨昊鸥.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8]《三国史记》与《三国遗事》比较研究[J]. 李春祥.  东北史地. 2016(01)
[9]经史关系演变与经学转型[J]. 吴龙灿.  儒藏论坛. 2016(00)
[10]中国汉籍传入韩国研究[J]. 琴知雅.  国际汉学. 2015(04)

博士论文
[1]朝鲜王朝与明清书籍交流研究[D]. 季南.延边大学 2015
[2]高句丽与北魏交涉关系研究[D]. 常乐.延边大学 2014
[3]《史记》在元代的传播接受研究[D]. 樊婧.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论范晔《后汉书》在南北朝的传播与影响[D]. 全亮.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中国文化对高丽、朝鲜时代史学之影响研究[D]. 周海宁.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明清时期朝鲜的“书籍辨诬”与“书籍外交”[D]. 黄修志.复旦大学 2013
[7]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研究(1290-1409)[D]. 刘刚.暨南大学 2012
[8]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D]. 田建平.河北大学 2012
[9]胡寅历史政治哲学研究[D]. 尹业初.南开大学 2012
[10]朝鲜高丽朝假传体文学研究[D]. 李杉婵.中央民族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论朝鲜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D]. 白洋.延边大学 2016
[2]“伍子胥故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D]. 黄智咏.北京大学 2014
[3]两宋之交(1100-1164年)宋丽关系研究[D]. 郑福祥.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十一世纪中下叶宋丽关系研究[D]. 赵丽媛.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北宋与高丽外交使节研究[D]. 朴昌濬.黑龙江大学 2012
[6]史汉比较研究专著专论叙录[D]. 周婷婷.河北大学 2012
[7]北宋士大夫奏议中的史论研究[D]. 黄开军.西南大学 2012
[8]《史记评林》文学价值研究[D]. 范文静.安庆师范学院 2011
[9]宋代史钞文献研究[D]. 李俊青.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0]《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D]. 柴振威.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45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45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6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