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
发布时间:2017-05-05 13:00
本文关键词: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抒情歌谣集》再版了三次以后,华兹华斯于1807年5月8日出版了诗集《诗,两卷》。这是他的首部个人诗集,也是后来他所有诗集的最初版本。但它并没有给华兹华斯带来《抒情歌谣集》般的光环,由于它超出了当时时代所能接受的审美标准,曾在英国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的震荡,受到过非常尖锐的批评,使他的诗人声誉低沉了10多年之久。但也正是这部诗集集中表现了华兹华斯对于英国诗歌传统的大胆继承与发扬,它不仅体现了华兹华斯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同时也显示了华兹华斯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预示着英国诗歌新时期的到来。在这部诗集中,包含了华兹华斯众多的经典作品,其中还有很多诗歌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它们无数次地被收录到各种诗集当中,正是这些诗歌作品将华兹华斯带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面前。然而,国内学者对于这部诗集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国外学者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没有给予这部诗集应有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华兹华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缺憾。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本文将对这部诗集展开全面的研究,力争还原其应有的高度。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其创作背景的考察,对其所具有的诗艺美和其巧妙布局的分析,对其所受到的批评的剖析,以及对其所产生的文学影响的概括介绍。 本文在考察这部诗集的创作背景时,发现这是一部战争时期的作品,它不仅抒发了诗人在战火中的浪漫情怀,也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关心和对自由的渴望。再将这些因素与诗集中的诗歌作品相联系,本文发现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的问题,华兹华斯诗歌作品中长期存在的几个谜也迎刃而解了,例如:解开了“露西”之谜,诗人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间的“强烈混淆”之谜,以及《诗,两卷》长期引起争议的结构安排之谜等。 相对于《抒情歌谣集》而言,华兹华斯在《诗,两卷》中的抒情形式更加丰富了,可以说是从一种简单的韵律元素与具体意象的组合走向一种质朴的隐喻与象征的延伸。与《抒情歌谣集》相比,在《诗,两卷》中出现了大量的新风格、新形式以及新的主题。那些在《抒情歌谣集》中看起来缺乏艺术性的谈话式的无韵体诗,在《诗,两卷》中踪影皆无了,而在《抒情歌谣集》中从未出现过的具有较高古典韵味的颂体诗和挽歌,却都在《诗,两卷》中出现了。华兹华斯将诗歌创作从歌谣形式的尝试回归到了对于这些根植于古典传统、高度文学的诗歌形式的继承,并在自己勇于开创的诗歌创作理论的指导下,将这些诗歌传统发扬光大,使英国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使诗人获得了自己高超的诗艺技巧。如果说《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仅对抒情诗歌谣化的大胆尝试,那么可以说《诗,两卷》是华兹华斯对于英国诗歌传统的全面大胆实验与继承。这种继承与发扬不仅体现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抒情诗、颂体诗和挽歌上,还体现在《诗,两卷》中为数众多的十四行诗上,通过华兹华斯之手,这种历史悠久的诗歌形式走出了传统主题和传统形式的苑囿,在英国诗歌史上继弥尔顿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虽然大多数读者都被《诗,两卷》的结构给弄糊涂了,但是如果读者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部分虽然看似零散,各不相关,其实都是统领于一个主题、一个大背景下的。诗集的前后两卷虽然看似独立,其实是遥相呼应的,各个部分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有些诗句之间是互文的。而这种巧妙的布局,如果读者不能细细地品读每一首诗,又不能将这些诗关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是很难被发现的。 正是由于《诗,两卷》违背了当时的作诗原则,超出了当时的审美标准,曾受到过猛烈的批评。在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评大潮中,以弗朗西斯·杰弗利为首,他虽然在自然观和政治观上与华兹华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审美观上两人却相去甚远。由于他的强烈批评,直接导致了华兹华斯刚刚建立起来的诗人声誉的长期低落,,这不仅影响到诗人当时的个人生活,也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但是无论这部诗集当时带给华兹华斯和读者的是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是,对于当时处于战争状态的英国社会来说,它是一幅整体描绘的画卷,对于当时处于战争中的人们来说,它是一支强心剂,而对于英国文学来说,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歌作品,无论是从诗歌主题和诗歌形式来说,还是从诗歌语言和诗歌韵律来说,它都很丰富,也很现代。所有这些元素都使得这部诗集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华兹华斯 《诗 两卷》 背景 诗艺 布局 批评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2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4
- 1 《诗,两卷》的创作历程11-13
- 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13-18
- 2.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13-15
- 2.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15-18
- 3 选题依据和成果意义18-19
- 3.1 选题依据18
- 3.2 成果意义18-19
- 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9-24
- 第1章 《诗,两卷》的创作背景24-37
- 1.1 战火中的浪漫24-31
- 1.2 谁是那快乐的勇士31-37
- 第2章 《诗,两卷》的诗艺美37-82
- 2.1 勇于开创的浪漫主义诗学主张38-64
- 2.1.1 “在平静回忆中所获得的情感”38-50
- 2.1.2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50-64
- 2.2 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诗艺技巧64-73
- 2.2.1 “没死,也没活着,也不曾睡去”64-66
- 2.2.2 “在我心底久久回荡”66-73
- 2.3 吹响现代诗歌的冲锋号角73-82
- 第3章 《诗,两卷》的巧妙布局82-110
- 3.1 结构间的照应, 诗句间的互文84-100
- 3.1.1 并未分开的十四行诗84-90
- 3.1.2 并不孤独的刈麦女90-100
- 3.2 紧密的联系,无声的转移100-110
- 3.2.1 从《致雏菊》到《永生颂》100-104
- 3.2.2 从迈克到韦尔肯森104-110
- 第4章 《诗,两卷》受到的批评110-130
- 4.1 弗朗西斯·杰弗利的批评111-125
- 4.1.1 相似的自然观113-114
- 4.1.2 相同的政治观114-116
- 4.1.3 相悖的审美观116-125
- 4.2 这种批评对诗人的影响125-130
- 4.2.1 对诗人当时生活的影响126-127
- 4.2.2 对诗人以后诗歌创作的影响127-130
- 第5章 《诗,两卷》产生的文学影响130-139
- 5.1 对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影响130-133
- 5.2 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影响133-136
- 5.3 对当代生态文学思潮的影响136-139
- 结语139-142
- 参考文献142-154
- 附录154-159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59-160
- 后记160-1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张晔;徜徉在大自然中的人——谈卢梭“回归自然”的思想与华兹华斯自然诗[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3 赵f ;;自然于心 宁静致远——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中生态思想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何宁;二十世纪英国诗歌的变迁[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5 张跃军;;哈特曼解读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表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6 黄恩成;;王位上的童年——华兹华斯《序曲》中的儿童意象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苏文菁;批评者笔下的华兹华斯——1801年至1960年华氏研究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8 章燕;;“我孤独地漫游”和“水仙”——华兹华斯诗歌两种题目的考证与比较[J];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9 李玲;;悲哀·聪慧·快乐——论华兹华斯《毁塌的茅舍》中的地方与悲情[J];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10 苏文菁;对华兹华斯批评的启示[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华兹华斯《诗,两卷》论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