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诗歌与晚唐诗风
发布时间:2021-11-28 22:51
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传统的关系问题是涉及新诗合法性、新诗本体、新诗评价标准与新诗未来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传统是一个被延传的“变体链”,它不是单线的、稳定的、被动的,而是复杂多线的、变动不居的,并且作为一种主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部分现代派诗人基于对晚唐诗歌绮丽含蓄、幽深婉美风格的喜爱,对温庭筠、李商隐诗词在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了集体性的讨论与借鉴,为新诗学习古典传统做出了良好示范。此现象后来被学界称为现代派的“晚唐诗热”。以往的“晚唐诗热”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三十年代新诗观念的变革,新诗本质的探寻,以及古典传统、现代诗歌与西方资源三者关系等基本问题。晚唐诗歌流派众多,或承袭元白一派,描写民生疾苦;或如温李一派,表现艳情声色;或延续贾姚一派,作避世苦吟。其中,温李诗词属于中国诗歌流脉中非功利、非理性倾向的一派,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独立性,注重自由想象和内心表现,追求语言艺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晚唐诗风的特征主要有:一、偏离“诗教”传统,社会担当意识削弱,文学功利性降低,主体性增强,注重表现丰富的“内宇宙”。二、一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传统,在...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变动不居的传统
第二节 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群体
第三节 现代派“晚唐诗热”研究综述
第一章 晚唐诗歌传统溯源
第一节 晚唐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晚唐政治历史概况
二、晚唐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分期
三、晚唐诗坛概况与诗歌流派
第二节 晚唐诗风的代表:李商隐与温庭筠
一、独辟宇宙的李商隐
二、开启词派的温庭筠
第三节 晚唐诗风的评价与特征
一、晚唐诗歌的历代评价
二、晚唐诗风的特征
三、晚唐诗歌传统的功能
第二章 现代派诗歌理论与晚唐诗风
第一节 接受背景:三十年代新诗理论建构
一、象征主义与晚唐诗风的契合
二、北平诗坛理论建设的共鸣
第二节 共同关注:现代派对晚唐诗风的接受
第三节 理论阐释:废名诗论与晚唐诗风
一、超越诗形的“诗的内容”
二、含蓄深隐的表达方式
三、诗意幻想与典事想象
四、哀伤缠绵的审美形态
第三章 现代派诗人与晚唐诗风(上篇)
第一节 戴望舒:感伤爱情书写与晚唐诗情
一、清丽流美的古典象征
二、精致哀艳的意象世界
三、忧伤寂寥的爱情苦痛
第二节 卞之琳:古典语言意识与晚唐诗语
一、融通古今的现代诗语构建
二、追求凝练的古典诗语意识
三、典丽精工的晚唐诗语品格
第三节 何其芳:绮丽梦幻想象与晚唐诗美
一、女性塑造中的阴柔美
二、孤寂心灵的梦幻抒情
三、铺陈典事的互文写作
第四章 现代派诗人与晚唐诗风(下篇)(待完成)
第一节 废名:直觉写作中的禅意诗美与晚唐禅诗
一、朴讷浑然的直觉写作方式
二、禅悟思维中构造禅意诗美
三、禅理意象系统的典事想象
第二节 林庚:从自由到格律的“晚唐的美丽”
一、自然静美的展现
二、清丽疏朗的格调
三、寂寞迷茫的抒情
第三节 朱英诞:“真诗无题”追求中的晚唐风调
一、沉静气质中的渊奥诗思
二、纤丽物象中的冲淡诗境
三、“天真”表达中的自然诗美
第五章 现代派对晚唐诗风的借鉴与融合
第一节 现代派接受晚唐传统的原因与机制
一、时代背景
二、主体特征
三、接受机制
第二节 现代派接受晚唐传统的表现与特征
一、在与西方诗学的互动中选择传统
二、在感觉世界的书写中寻找诗质
三、现代性表现手法与语言艺术的探索
四、接受方式的转向与多元审美的提倡
第三节 现代派“晚唐诗热”的启示
一、新诗与传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新诗传统观的形成与更新
三、现代派借鉴传统的得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曹葆华无题诗的“梦境”抒写[J]. 秦雅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3)
[2]关于格律,他们其实在谈论什么?——漫议“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J]. 张洁宇. 读书. 2016(01)
[3]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幻象性诗学与拟喻性语言[J]. 吴晓东. 文艺研究. 2016(01)
[4]何其芳对“追忆”之抒情方式的再发现[J]. 罗小凤.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05)
[5]废名对古典诗传统中“想象”的再发现[J]. 罗小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6]中国现代派诗歌中的“乡土与都市”主题意象[J]. 吴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7]“亲切与暗示”: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J]. 罗小凤.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6)
[8]论禅宗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J]. 王雅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9]节奏的魅力——林庚新格律诗实验对传统的再发现[J]. 罗小凤.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10]聚散由诗——“汉园诗人”的聚散及其艺术风格比较[J]. 张洁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博士论文
[1]朱英诞新诗研究[D]. 程继龙.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温庭筠诗歌研究[D]. 张自华.广西师范大学 2011
[3]漩涡里外[D]. 王宇平.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D]. 齐磊.山东大学 2007
[5]“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D]. 高蔚.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20世纪30年代晚唐诗热的“现代性”新论[D]. 王钰哲.西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2530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变动不居的传统
第二节 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群体
第三节 现代派“晚唐诗热”研究综述
第一章 晚唐诗歌传统溯源
第一节 晚唐概念的历史流变
一、晚唐政治历史概况
二、晚唐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分期
三、晚唐诗坛概况与诗歌流派
第二节 晚唐诗风的代表:李商隐与温庭筠
一、独辟宇宙的李商隐
二、开启词派的温庭筠
第三节 晚唐诗风的评价与特征
一、晚唐诗歌的历代评价
二、晚唐诗风的特征
三、晚唐诗歌传统的功能
第二章 现代派诗歌理论与晚唐诗风
第一节 接受背景:三十年代新诗理论建构
一、象征主义与晚唐诗风的契合
二、北平诗坛理论建设的共鸣
第二节 共同关注:现代派对晚唐诗风的接受
第三节 理论阐释:废名诗论与晚唐诗风
一、超越诗形的“诗的内容”
二、含蓄深隐的表达方式
三、诗意幻想与典事想象
四、哀伤缠绵的审美形态
第三章 现代派诗人与晚唐诗风(上篇)
第一节 戴望舒:感伤爱情书写与晚唐诗情
一、清丽流美的古典象征
二、精致哀艳的意象世界
三、忧伤寂寥的爱情苦痛
第二节 卞之琳:古典语言意识与晚唐诗语
一、融通古今的现代诗语构建
二、追求凝练的古典诗语意识
三、典丽精工的晚唐诗语品格
第三节 何其芳:绮丽梦幻想象与晚唐诗美
一、女性塑造中的阴柔美
二、孤寂心灵的梦幻抒情
三、铺陈典事的互文写作
第四章 现代派诗人与晚唐诗风(下篇)(待完成)
第一节 废名:直觉写作中的禅意诗美与晚唐禅诗
一、朴讷浑然的直觉写作方式
二、禅悟思维中构造禅意诗美
三、禅理意象系统的典事想象
第二节 林庚:从自由到格律的“晚唐的美丽”
一、自然静美的展现
二、清丽疏朗的格调
三、寂寞迷茫的抒情
第三节 朱英诞:“真诗无题”追求中的晚唐风调
一、沉静气质中的渊奥诗思
二、纤丽物象中的冲淡诗境
三、“天真”表达中的自然诗美
第五章 现代派对晚唐诗风的借鉴与融合
第一节 现代派接受晚唐传统的原因与机制
一、时代背景
二、主体特征
三、接受机制
第二节 现代派接受晚唐传统的表现与特征
一、在与西方诗学的互动中选择传统
二、在感觉世界的书写中寻找诗质
三、现代性表现手法与语言艺术的探索
四、接受方式的转向与多元审美的提倡
第三节 现代派“晚唐诗热”的启示
一、新诗与传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新诗传统观的形成与更新
三、现代派借鉴传统的得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曹葆华无题诗的“梦境”抒写[J]. 秦雅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3)
[2]关于格律,他们其实在谈论什么?——漫议“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J]. 张洁宇. 读书. 2016(01)
[3]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幻象性诗学与拟喻性语言[J]. 吴晓东. 文艺研究. 2016(01)
[4]何其芳对“追忆”之抒情方式的再发现[J]. 罗小凤.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05)
[5]废名对古典诗传统中“想象”的再发现[J]. 罗小凤.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6]中国现代派诗歌中的“乡土与都市”主题意象[J]. 吴晓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7]“亲切与暗示”: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J]. 罗小凤. 广西社会科学. 2015(06)
[8]论禅宗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J]. 王雅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9]节奏的魅力——林庚新格律诗实验对传统的再发现[J]. 罗小凤.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10]聚散由诗——“汉园诗人”的聚散及其艺术风格比较[J]. 张洁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博士论文
[1]朱英诞新诗研究[D]. 程继龙.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温庭筠诗歌研究[D]. 张自华.广西师范大学 2011
[3]漩涡里外[D]. 王宇平.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D]. 齐磊.山东大学 2007
[5]“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D]. 高蔚.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20世纪30年代晚唐诗热的“现代性”新论[D]. 王钰哲.西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25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2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