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源流和形成
发布时间:2021-12-17 22:39
本论文主要通过追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美人文主义思潮和新批评的发展及其30、40年代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探讨冷战时期人文主义在台湾的汇流和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为了全面认识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形成这一文学现象,本文从一个“完整的历史视野”进行考察,它包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西方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和新批评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五六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在台湾的延续和汇流以及冷战背景下台港美新处对台湾人文主义文学形成的影响。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中国文学传统的共性,也有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性。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共性表现在它是30、40年代中国化人文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延续,是对中国文学传统和新文学之路的继续探索。本文以夏济安等人创办的《文学杂志》为依托,深入分析夏济安、夏志清、陈世骧等人的文学批评,探讨这些肩负延续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命脉”的人文主义学者如何把中国文学传统和文学的现代性联结起来,使中国文学传统走进世界文学的视野。在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其特殊性表现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美援这只隐蔽的推手通过台港美新处对...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象与问题意识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述评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和新批评的产生、发展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回溯“新批评”
第三节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观和美国新批评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运动时期对西方人文主义和新批评的接受
第一节 学衡派和梁实秋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译介和影响
第二节 新批评的译介和影响
第三节 学院中的夏济安和夏志清(1934-194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新处与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形成(1950-1965)
第一节 台港美新处和美国文学翻译计划
第二节 美新处与《文学杂志》
第三节 美援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主义在台湾的汇流与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形成
第一节 从“人的文学”到《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二节 “抒情传统”和“新批评”——《文学杂志》的人文主义汇流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人文主义特征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呈现
二、人文主义和“新批评”的关系
三、人文主义文学与政治介入
四、台湾人文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确立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落日故人情——寻访夏济安和陈世骧[J]. 季进. 青年文学. 2018(07)
[2]吴兴华与20世纪50年代台港的现代诗[J]. 刘奎. 台湾研究集刊. 2018(02)
[3]沈从文的土改书写与思想改造[J]. 李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04)
[4]去神化:夏志清、夏济安的鲁迅研究之比较[J]. 王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3)
[5]一篇被忽视的现代小说——评夏济安的《传宗接代》[J]. 孙连五. 华文文学. 2017(05)
[6]传统与西化间的反思与彷徨——细读夏济安小说《传宗接代》与《耶稣会教士的故事》[J]. 张德强.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8)
[7]论夏济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J]. 龚刚. 中国比较文学. 2017(03)
[8]“道德叙事关怀”:从利维斯到夏志清——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西学渊源[J]. 夏伟. 文学评论. 2017(03)
[9]“史家意识”与“文学洞见”——评夏济安的《黑暗的闸门》[J]. 孙连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10]台湾文学的“探索者”与“革命者”[J]. 黎湘萍. 读书. 2016(07)
本文编号:3541084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象与问题意识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述评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和新批评的产生、发展
第一节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回溯“新批评”
第三节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观和美国新批评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运动时期对西方人文主义和新批评的接受
第一节 学衡派和梁实秋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译介和影响
第二节 新批评的译介和影响
第三节 学院中的夏济安和夏志清(1934-194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新处与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形成(1950-1965)
第一节 台港美新处和美国文学翻译计划
第二节 美新处与《文学杂志》
第三节 美援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主义在台湾的汇流与台湾人文主义文学的形成
第一节 从“人的文学”到《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二节 “抒情传统”和“新批评”——《文学杂志》的人文主义汇流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人文主义特征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呈现
二、人文主义和“新批评”的关系
三、人文主义文学与政治介入
四、台湾人文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确立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落日故人情——寻访夏济安和陈世骧[J]. 季进. 青年文学. 2018(07)
[2]吴兴华与20世纪50年代台港的现代诗[J]. 刘奎. 台湾研究集刊. 2018(02)
[3]沈从文的土改书写与思想改造[J]. 李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8(04)
[4]去神化:夏志清、夏济安的鲁迅研究之比较[J]. 王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3)
[5]一篇被忽视的现代小说——评夏济安的《传宗接代》[J]. 孙连五. 华文文学. 2017(05)
[6]传统与西化间的反思与彷徨——细读夏济安小说《传宗接代》与《耶稣会教士的故事》[J]. 张德强.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8)
[7]论夏济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J]. 龚刚. 中国比较文学. 2017(03)
[8]“道德叙事关怀”:从利维斯到夏志清——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西学渊源[J]. 夏伟. 文学评论. 2017(03)
[9]“史家意识”与“文学洞见”——评夏济安的《黑暗的闸门》[J]. 孙连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10]台湾文学的“探索者”与“革命者”[J]. 黎湘萍. 读书. 2016(07)
本文编号:3541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4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