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杜诗评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05:57
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著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著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著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著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著作
三、国外著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本文编号:3569867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著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著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著作
三、国外著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本文编号:3569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6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