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景深: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16:05

  本文关键词:时间的景深: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勒兹电影理论在影像与时间的维度上,对电影的独特存在进行了崭新的、深入的阐发,开拓了思考电影和实践电影新的敞开性。德勒兹式的宇宙论的影像“本体论”,与既往的电影思想、影像哲学之间形成复杂、全面、深刻的对话。其理论视野、观点、方法的先验、抽象、解域化的特点与风格,亦在电影实践和理论实践这两方面向人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域和高度的思想契机。《电影I:运动-影像》与《电影Ⅱ:时间-影像》以“在己影像”、“时间晶体”等概念为核心论述,在影像、运动、时间、符号诸层面对电影意识、电影感知、电影装置等做出深入探索。本文不欲全面检讨德勒兹文本的体系与范畴,而是突出对其方法论的把握,揭橥其核心观念和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对其“时间椎体”概念(图式)加以深入探讨和延伸。 本文认为,在《电影I》与《电影II》中,德勒兹开拓了影像的现实性(actual)与潜在性(virtual)维度,将电影影像置于先验-经验双重面向之间,连接电影自动装置与精神自动装置,从而将时间的先验性和影像的敞开性推向极致。德勒兹电影理论的视域在于世界-影像、生命-影像、电影-影像三大政体(regime)的提出。电影意识是一种机器意识,即摄影机感知或摄影机意识,主体与客体消隐于机器之后,运动-影像作为“整体”得以确立。运动-影像是人物之动作与动作之情境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它以经验形式构建间接时间-影像,理性分切和可公度性是其基本体制。同时,作为运动“整体”的经典电影表现着-个变化的时间“全体”,在时间-影像模式中,影像向纯粹记忆与“现在尖点”敞开与生成,时间-影像在现代电影中得以确立。时间-影像是现实影像与其自身的潜在影像的结晶,影像与时间不再是经验形式,而是涉及生命力量的生成,不可公度性和非理性分切是其基本建制。 本文重点梳理和论述了德勒兹电影理论的思想路径和独创价值。在主体与客体范畴之外,通过电影影像,德勒兹发现了“整体”与“全体”;在世界与人之外,德勒兹论证了影像的第三政体:电影-影像。通过将时间范畴引入电影研究,作者将其本人的哲学观念既落到实处(电影-机器),又推向极致(晶体-影像)。在德勒兹的文本中,电影影像是与宇宙影像和生命影像并列的存在。人(类)除了拥有一个普泛性荡的世界-影像,拥有存在着反应间隙的生命-影像,我们还拥有这两者之外的存在:电影-影像。在德勒兹那里,这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两卷本《电影》的研究价值。这是德勒兹对电影和影像的创造性思考,亦是在“本体”意义上为人的存在和思想的新的可能性寻找出路。可以说,这是关于电影与思维,影像与世界,人与宇宙的未来哲学。德勒兹文本的关键是潜在与晶体概念,即时间晶体的现实与潜在的最小循环。通过现实与潜在的结晶,时间走向过去时面的并存性和现在尖点的共时性,思维走向思维的无力、宇宙重归混沌,精神与影像无限生成。 作为先验经验主义的方法与观念,《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本身也产生了其理论自身、理论与现实的间距。诸如影像分类学和电影历史论的龃龉,理论话语与电影例证的构型问题,先验时间与经验影像的冲突等等。从根本上说,这是先验范畴能否抵达经验世界的问题。在与德勒兹的“相遇”中,本文进一步对德勒兹时间-影像体制加以检讨和延伸。基于柏格森-德勒兹体系的倒锥图式,我们尝试给出了横锥图式、涟漪图式和摄影机视点图。横锥图式将倒锥图横置,是对德勒兹抽象时间的具象化,是时间化的影像空-时维度的再次“空间化”。通过横锥图,我们发现了时间锥体之外的广大存在,本文将之命名为遗忘-影像(lethe-image)。视见性(seeing)是德勒兹时间-影像的标志,我们则通过锥体图的S点与视点S相联系,使可视与可听溢出锥体之外,生成为非视与非听。遗忘-影像即立足于非视与非听,通过非-分切(non-cuts)、非-声音、影像阙如等体制,使其自身位于时间锥体之外。在小津安二郎、戈达尔等人的经典文本中,在当代电影和实验影像中达致某种“反-电影”式的电影表达。非-分切并非是对分切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影像与其自身关系的描述。本文认为,遗忘-影像指向时间以外的非时间,记忆以外的非记忆,视听以外的非视听,世界以外的别世,通向一种世界间性。纯粹遗忘以可见呈现不可见,以一个文本呈现诸世界的互文,这是世界间性,也是遗忘-影像的功能。世界间,并非超验世界,而就在此经验世界。 影像是人(类)的第三条出路吗?也是,也非;既是,既非;非是,非非。这并非是一种折衷论,而是因为我们不止拥有现在还拥有“过去”,不止拥有记忆还拥有“遗忘”,影像的可能性、思维的无限性更要面向数字浪潮的“后天”。我们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把答案的开敞与可能留给未来。
【关键词】:影像 时间 遗忘-影像 世界间性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导论12-36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12-20
  • 1、影像与电影12-15
  • 2、电影与哲学15-18
  • 3、内部与外部18-20
  • 二、文献综述20-29
  • 三、论文架构29-36
  • 第二章 共振与生成36-74
  • 一、叙述策略:德勒兹一晶体36-46
  • <一> 反射与回环36-45
  • <二> 德勒兹-晶体45-46
  • 二、跃迁:从运动到时间46-61
  • <一> 影像:从运动到时间46-52
  • <二>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论衡52-61
  • 三、时间:在经验与先验之间61-74
  • <一> 晶体-影像概述61-68
  • <二> 《公民凯恩》——理论与例证的构型68-74
  • 第三章 影像何谓74-101
  • 一、电影作为自动装置——影像即本体74-85
  • <一> 整体与全体74-79
  • <二> 拟像的客体79-85
  • 二、柏格森与德勒兹:来源与超越85-92
  • <一> 影像:形上之论85-88
  • <二> 幻象:虚假缔结88-92
  • 三、运动-影像的三种化身92-101
  • <一> 运动-影像的三种化身92-96
  • <二> 德勒兹与柏格森的分叉96-101
  • 第四章 时间的景深101-147
  • 一、倒锥图式:时间、景深、“涟漪”101-119
  • <一> 时间与景深101-110
  • <二> 时间的景深:一种遗忘110-115
  • <三> 非-剪辑115-119
  • 二、作为遗忘的影像119-134
  • <一> 一般遗忘与纯粹遗忘119-126
  • <二> 遗忘-影像:小津安二郎126-134
  • 三、影像:失动的装置134-147
  • <一> 时间的焦距134-140
  • <二> 遗忘-影像140-147
  • 第五章 冗余与间隙:符号何为147-166
  • 一、麦茨与德勒兹:体貌特征质料147-152
  • <一> 体貌质料与前语言147-151
  • <二> 德勒兹:影像的集成与区分151-152
  • 二、电影符号:调频与分节152-157
  • <一> 调频与分节152-154
  • <二> 所指的零度154-157
  • 三、电影的谐波157-166
  • <一> 符号作为显示(德勒兹与皮尔士)157-162
  • <二> 电影的谐波162-166
  • 第六章 结论166-172
  • 一、电影装置166-167
  • 二、影像在己167-169
  • 三、世界间性169-172
  • 参考文献172-177
  • 参考影片177-180
  • 致谢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文达;;第四人称单数——论电影影像的自主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年02期

3 帕特丽夏·品斯特;廖鸿飞;;媒体文化精神分裂分析宣言[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8期

4 孙绍谊;;重新定义电影:影像体感经验与电影现象学思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时间的景深: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7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e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