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07:05
  抗战的全面爆发在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那些不同境域内的具有自身意识形态、独特文化样貌及鲜明地域风格的区域性抗战文学期刊,就凭借其文学信息储存的地域性、连续性和集中性,具体而形象地展示着抗战文学的历史风貌和精神品格,深刻影响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与建构。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大型文艺月刊《黄河》,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作为一份诞生于西北国统区的文学刊物,《黄河》在谢冰莹及其继任者的主持和坚守下,以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真实而又艺术的成为战争的记录者,对抗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研究《黄河》,不仅是对西北抗战文学真实面貌的历史性还原,也是认识国统区文艺复杂性及其潜在价值,扩展现代文学研究视野的需要,更是对战争意识形态背景下文学期刊生成机制的具象呈现和详细梳理。在笔者看来,将《黄河》文艺月刊作为个案研究时,就应该特别关注刊物创刊发行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既要从宏观层面上对《黄河》诞生与存活的文学生态环境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又要从中观层面对刊物的编辑艺术与运行出版机制做深入具体的分析,还要从微观层面上对刊载在刊物上的一切文学文本做细致客观的解读...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抗战文艺名刊《黄河》研究


图3所示,对她的自撰稿进行分类并对所占百分比做量化??考察后可以看出:除却二十七篇因主编职责撰写的“编后”;十四篇解答青年读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没有英雄的底层:《来生再见》的反战叙事[J]. 刘虹利.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大西南抗战小说的审美品格[J]. 陈思广,冯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3]抗战戏剧: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响应[J]. 陈传芝.  当代文坛. 2015(05)
[4]试论抗战诗歌的文体流变[J]. 熊辉.  文艺争鸣. 2015(07)
[5]含混的“政策”与矛盾的“需要”——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看文学的民国机制[J]. 李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6]地方性文学报刊之于现代文学的史料价值[J]. 李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01)
[7]抗日名将唐淮源遗骸迁葬记[J]. 孟庆宇.  文史精华. 2009(S1)
[8]“忘记自己是女性”——从谢冰莹、冯铿创作看1930年代左翼女性的从军想象[J]. 常彬.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2)
[9]抗战初期的陕西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事略[J]. 阎朦.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抗战生活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论《寒夜》并兼及《围城》[J]. 邵宁宁.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5)

博士论文
[1]“孤岛”时期的《文汇报》研究[D]. 周立华.厦门大学 2007
[2]战火硝烟中的文学生态[D]. 彭玉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硕士论文
[1]战争体验与谢冰莹的战地小说[D]. 丁金花.湖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4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84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9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